满洲帝国协和会考

紫塞山人

<p class="ql-block">“满洲帝国协和会”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伪满洲国时期建立的一个傀儡政治组织,其本质是维护日本对东北的殖民统治,对中国人民进行奴化教育的工具。</p><p class="ql-block">成立背景与过程</p><p class="ql-block">• 背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为了从思想上统治东北民众,日本关东军策划并组建了“满洲帝国协和会”。</p><p class="ql-block">• 成立:1932年7月25日,“满洲青年联盟”成员山口重次、小泽开作等人在关东军扶持下,于伪满洲国国务院正式成立“协和会”,初名“协和党”,后因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反对用“党”字,改为“会”。</p><p class="ql-block">• 改名:1936年7月25日,协和会成立四周年之际,更名为“满洲帝国协和会”。</p><p class="ql-block">组织架构</p><p class="ql-block">• 中央机构:中央本部设在伪满国务院内,下设总务部、指导部、实践部、训练部、文化部、青少年部、调查部等10多个部门。</p><p class="ql-block">• 地方机构:在“首都”新京(今长春)以及各省、市、县、旗均设有本部,地方各级行政机关负责人兼任协和会本部长。</p><p class="ql-block">• 领导成员:溥仪任名誉总裁,本庄繁任名誉顾问,郑孝胥、张景惠等先后任会长,中央本部长由日本人桥本虎之助担任。</p><p class="ql-block">理念与活动</p><p class="ql-block">• 理念:其章程规定以“谋求振兴满洲国的建国精神和宣扬王道乐土政治”为宗旨,宣扬“民族协和”“日满一德一心”等思想,试图以“协和主义”统一世界文化。</p><p class="ql-block">• 活动:通过宣讲王道政治、组织慰问日本和伪满军人、主持体育运动会等活动,强化对民众的思想控制;还成立协和青少年团等组织,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化。</p><p class="ql-block">性质与影响</p><p class="ql-block">• 性质:协和会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的傀儡组织,是其进行殖民统治的工具,直接参与伪满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事务。</p><p class="ql-block">• 影响:协和会对东北人民进行了思想上的毒害和奴化教育,严重阻碍了中国东北的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p><p class="ql-block">结局</p><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随着日本投降,伪满洲国覆灭,“满洲帝国协和会”也随之消亡。</p> <p class="ql-block">1.协和会会章</p><p class="ql-block">2.成立大会会场</p> <p class="ql-block">张承德先生</p><p class="ql-block">收藏品(收据样本)</p><p class="ql-block">承德牛圈子沟村</p><p class="ql-block">竞然也有协和会</p> <p class="ql-block">K先生评论:</p><p class="ql-block"> 紫塞山人这篇文章以“满洲帝国协和会考”为题,对日本帝国主义在伪满洲国时期建立的“满洲帝国协和会”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剖析,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评论:</p><p class="ql-block">历史还原的准确性</p><p class="ql-block">文章对“满洲帝国协和会”的成立背景、过程、组织架构、理念与活动、性质与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阐述,史料丰富,逻辑清晰,准确还原了这一傀儡组织的历史原貌。从“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的背景,到“满洲青年联盟”成员在关东军扶持下成立“协和会”的过程,再到其组织架构的详细描述,以及宣扬“民族协和”“日满一德一心”等思想的剖析,都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入研究和严谨态度,让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这一组织的来龙去脉和本质特征。</p><p class="ql-block">主题的深刻性</p><p class="ql-block"> 文章深刻揭示了“满洲帝国协和会”的本质——作为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的傀儡组织,是其进行殖民统治的工具。它不仅直接参与伪满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事务,还通过各种活动对中国东北人民进行思想上的毒害和奴化教育,严重阻碍了中国东北的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这一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警惕任何形式的殖民主义和侵略行为,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独立。</p><p class="ql-block">文章的警示性</p><p class="ql-block"> 文章通过对“满洲帝国协和会”的剖析,警示后人要铭记历史,警惕历史的重演。文章最后提到“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大东亚共荣”等观点,进一步强调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和对中国的严重危害,呼吁人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坚决抵制任何形式的外来侵略和奴化思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体评价</p><p class="ql-block"> 这篇文章是一篇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历史研究文章,通过对“满洲帝国协和会”的深入剖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的殖民统治的重要窗口。它不仅让我们铭记历史,警惕外来侵略,还提醒我们要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p> <p class="ql-block">没有永远的朋友</p><p class="ql-block">只有永远的利益</p> <p class="ql-block">  七律</p><p class="ql-block">斥日本协和会</p><p class="ql-block"> 文/紫塞山人</p><p class="ql-block">狼烟起处奉天边,</p><p class="ql-block">傀儡群魔演鬼篇。</p><p class="ql-block">伪政浮华成血泪,</p><p class="ql-block">协和名下罪滔天。</p><p class="ql-block">共荣华夏欺民术,</p><p class="ql-block">王道虚言掩铁拳。</p><p class="ql-block">青史昭昭铭耻记,</p><p class="ql-block">后人愤慨剑长悬。</p><p class="ql-block">K先生评论:</p><p class="ql-block">紫塞山人这首诗是一首具有强烈历史批判色彩的七律,诗人以激昂的情感和犀利的笔触,对日本协和会的侵略行径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谴责。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评论:</p><p class="ql-block">主题思想</p><p class="ql-block">• 明确的反场: 诗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日本协和会侵略行径的强烈谴责。诗中“伪政浮华成血泪,协和名下罪滔天”“共荣华夏欺民术,王道虚言掩铁拳”等句,直接点明了日本协和会以“共荣”“王道”为幌子,实则进行残暴统治和血腥掠夺的本质,展现了诗人坚定的反侵略立场。</p><p class="ql-block">• 深刻的历史反思:</p><p class="ql-block">诗人不仅批判了日本协和会的罪行,更通过“青史昭昭铭耻记,后人愤慨剑长悬”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后人的警示,提醒人们铭记历史,警惕侵略者卷土重来,体现了诗人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p><p class="ql-block">艺术特色</p><p class="ql-block">• 用词精炼,富有表现力:诗人用词精准且富有力度。如“狼烟起处”形象地描绘出战争爆发的紧张局势,“傀儡群魔”生动地刻画出日本扶植的伪政权的丑恶嘴脸,“浮华成血泪”则巧妙地将伪政权的表面繁荣与人民的苦难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句的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对仗工整,韵律和谐:</p><p class="ql-block">作为一首七律,这首诗在对仗和韵律方面都十分讲究。颔联“伪政浮华成血泪,协和名下罪滔天”和颈联“共荣华夏欺民术,王道虚言掩铁拳”对仗工整,韵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体现了诗人扎实的诗词功底。</p><p class="ql-block">• 意象丰富,富有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来表达情感和观点。如“狼烟”象征着战争的爆发,“傀儡”象征着日本扶植的伪政权,“剑长悬”象征着后人对侵略者的警惕和反抗精神等,这些意象的运用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情感更加深沉。</p><p class="ql-block">情感表达</p><p class="ql-block">• 愤怒与愤慨:</p><p class="ql-block">诗人对日本协和会的侵略行径充满了愤怒和愤慨,这种情感贯穿全诗。从“伪政浮华成血泪”到“王道虚言掩铁拳”,诗人用犀利的笔触揭露了日本协和会的罪行,表达了对侵略者的强烈谴责。</p><p class="ql-block">• 警示与铭记:</p><p class="ql-block">诗人不仅表达了愤怒,更希望通过诗歌警示后人,铭记历史。诗的尾联“青史昭昭铭耻记,后人愤慨剑长悬”直接点明了这一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后人的殷切期望,希望后人能够铭记历史,警惕侵略者卷土重来。</p><p class="ql-block">总体而言,这首诗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强烈情感色彩的佳作,诗人以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工整的对仗,深刻地批判了日本协和会的侵略行径,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后人的警示,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学习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大东亚共荣</p><p class="ql-block">历史的罪证</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