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世界游看过了无数令人眼花缭乱的古建筑。镜头下的西方古建,其主要风格包括:古希腊式、古罗马式、罗曼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拜占庭式、巴洛克式和洛可可式,再加上东方的伊斯兰建筑等。请伴随着我的镜头,以时间为序,观看各国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经典,写下不同建筑式样的识别方法,作为旅途中趣味性的知识地图。</p> 希腊式建筑 <h3></h3><h3>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与古代中国,但稍微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古代希腊才是当今欧洲文化的正统发源地,古希腊建筑开了欧洲所有建筑的先河。它几乎贯穿在整个欧洲两千年的建筑活动中,无论是罗马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洛可可时期,都可见到希腊语汇的再现。古希腊的建筑艺术是欧洲建筑艺术的源泉与宝库。</h3> <h3>古希腊神庙等公共建筑物,大部分建筑物都是矩形的,柱式体系是古希腊人在建筑艺术上的创造,多立克柱式、爱奥尼克柱式、科林斯式柱式和女郎雕像柱式,令古希腊建筑留下了独特不朽的丰姿。此外,山形屋顶会在建筑物的末端留下三角形的剖面,通常会用雕塑装饰。</h3><h3><font color="#ff8a00">识别:正如有人所说,希腊式的建筑非常容易辨识:三角形的门楣,塞满了雕塑,就像一块三明治,下面是一根根的希腊柱。</font><br></h3> <h3>🌼大英博物馆里的海仙女神庙 一座巨大的纪念碑</h3> <h3>希腊海仙女神庙,建于公元前390-380年,出土于土耳其西南的桑索斯,所以又被称为涅瑞伊得斯纪念碑。这样一座巨大的纪念碑,曾毁于地震,如今漂洋过海,被悉数搬到了大英博物馆复原展出,如此工程的确让人瞠目结舌。<br></h3> <h3>🌼帕特农神庙 希腊式建筑的代表作</h3> <h3>希腊帕特农神庙,它是现存至今最重要的古典希腊时代建筑物,建于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卫城。神庙长约69.49米,宽约30.78米,耸立于3层台阶上,玉阶巨柱,画栋镂檐,遍饰浮雕,蔚为壮观。但是,神庙上没有看到“三明治”。</h3> <h3>🌼大英博物馆里帕特农神庙 埃尔金大理石雕</h3> <h3>来自于希腊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大理石雕”,又称“埃尔金大理石雕”(Elgin Marbles),既是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又是该馆最具争议的收藏,希腊政府要求归还的声音不绝于耳:原来这块“三明治”中的内容,现在保存在大英博物馆里。19世纪初,英国外交官埃尔金伯爵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买下帕特农神庙上的大理石建筑装饰和雕刻,并切割后运回英国。1816年英国王室花3.5万英镑买下,埃尔金大理石雕塑成了大英博物馆镇馆三宝之一。</h3> <h3>🌼伦敦大英博物馆 世界规模最大的博物馆</h3> <h3>英国国家博物馆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位于英国伦敦。该馆的主体建筑在伦敦的布隆斯伯里区,核心建筑占地约56000平方米。博物馆正门的两旁,各有8根又粗又高的罗马式圆柱,大中庭位于英国国家博物馆中心,于2000年12月建成开放,是欧洲最大的有顶广场。</h3> <h3>🌼巴黎波旁宫 法国法律的象征</h3> <h3>波旁宫又名国民议会,坐落在法国巴黎塞纳河南岸,是座具有260多年历史的古典建筑。它是1722年为路易十四的女儿波旁公爵夫人所建,1789年以后被看作是法国法律的象征。这座半圆形大厦规模雄伟,北门12根大圆石柱组成的宽阔柱廊,承托着一个三角形横楣,上面饰以通体浮雕,柱廊下的30级台阶两侧有6尊雕像。</h3> <h3>🌼维也纳国会大厦 欧洲最美的国会大厦</h3> <h3>维也纳国会大厦位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市区中心,是奥地利国民议会与奥地利联邦议会所在地。公元1874年由奥费尔‧汉森设计,整栋建筑仿希腊式,素有"欧洲最美的国会大厦"的美称。</h3> 古罗马式建筑 <h3>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建立,罗马城已成为与东方长安城齐名的世界性城市。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经相对完善,城市逐步向艺术化方向发展。罗马建筑以对称、宏伟而闻名世界。</h3> <h3>古代罗马建筑是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承载了古希腊建筑风格,同时又是古希腊建筑的发展。罗马人发明了混凝土,从此大拱门、大圆顶、大拱顶就都能独立,而无需像古希腊建筑那样靠许多柱子来支撑,成为世界建筑史上划时代的创举。古罗马建筑一般以厚实的砖石墙、逐层挑出的门框、半园形的拱券和交叉拱顶结构为主要特点。</h3> <h3>拱券,简称拱,或券,又称券洞。它除了竖向荷重时具有良好的承重特性外,还起着装饰美化的作用。</h3><h3><font color="#ff8a00">识别:古罗马式建筑其拱劵的外形为圆弧状,由于各种建筑类型的不同,拱券的形式略有变化。</font></h3> <h3>🌼君士坦丁凯旋门 古罗马拱券建筑的典范</h3> <h3>君士坦丁凯旋门,建于公元315年,是罗马城现存的三座凯旋门中年代最晚的一座。凯旋门高21米,宽25.7米,纵身7.4米。它拥有3个拱门,中央的拱门高11.5米,宽6.5米; 两侧的拱门则高7.4米,宽3.4米。拱门上方由砖块所砌成,表面则有雕刻图案。凯旋门它是为庆祝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12年彻底战胜他的强敌马克森提,并统一帝国而建的。</h3> <h3>🌼罗马斗兽场 古罗马连拱式建筑</h3> <h3>古罗马的另外一个传奇性建筑就是斗兽场。它也是遵循对称的典范,充分体现了帝国的强大国力。斗兽场呈椭圆形,长直径187公尺,短直径155公尺。从外围看,整个建筑分为四层,底部三层为连拱式建筑,每个拱门两侧有石柱支撑。第四层有壁住装饰,正对着四个半径处有四扇大拱门,是登上斗兽场内部看台回廊的入口。斗兽场内部的看台,由低到高分为四组,观众的席位按等级尊卑地位之差别分区。</h3> <h3>斗兽场连拱式建筑结构</h3> <h3>🌼万神殿 古罗马拱券和穹顶精湛建筑的经典作</h3> <h3>罗马万神殿,是至今完整保存的唯一一座罗马帝国时期建筑,始建于公元前27-25年。其最大的特点是把拱券结构发展为穹顶。据传说,古罗马的万神庙是阿德良皇帝亲自设计的,他热爱建筑。有一次,他的前任图拉真皇帝与建筑师阿波洛道勒斯讨论一个建筑方案时,他插嘴说了些意见,阿波洛道勒斯竟然说:"你还是到一边去摆弄你的大冬瓜吧。大冬瓜指的是穹顶,阿德良偏爱穹顶,所以遭到阿波洛道勒斯的挖苦。阿德良当了皇帝之后,亲自设计了维纳斯和罗马庙(公元135年落成),结构全用拱券,神龛则用半穹顶,阿波洛道勒斯又讽刺了他一番,皇帝阿德良就找个借口把他杀了。</h3> <h3>实际上,万神殿由罗马帝国首任皇帝屋大维的女婿阿格里帕建造,用以供奉奥林匹亚山上诸神,可谓奥古斯都时期的经典建筑。公元80年的火灾,使万神殿的大部分被毁,仅余一长方形的柱廊,有12.5米高的花岗岩石柱16根,这一部分被作为后来重建的万神殿的门廊,门廊顶上刻有初建时期的纪念性文字,从门廊正面的八根巨大圆柱仍可看出万神殿最初的建筑规模。</h3> <h3>万神殿的底平面直径为43.4米,与高度相等,使得内部空间非常完整紧凑。万神殿下半部为空心圆柱形,从高度一半的地方开始,上半部为半球形的穹顶。</h3> 罗曼式建筑 <h3>罗曼式建筑,也译作罗马式建筑,是一种仿古罗马风格的建筑。主要流行的时间是从9世纪到12世纪左右。它是欧洲建筑风格自古罗马建筑之后第一种风靡欧洲的建筑形式。</h3> <h3><font color="#ff8a00">识别:罗曼式建筑是一种以半圆拱为特征的建筑,并从12世纪开始,逐渐向以尖拱为特征的哥特式建筑过渡,它也是一种过渡式的建筑。</font></h3> <h3>🌼比萨洗礼堂 罗曼式圆形建筑物(拱顶下的独立建筑)</h3> <h3>意大利比萨城,走进比萨广场后位于左手边的第一幢圆形建筑物,就是始建于1153年的洗礼堂。采用罗马式和哥德式混合风格,拥有一个直径35公尺的巨大圆顶(独立的拱券)和四座雕刻精致的大门,予人以强烈印象。内部一进去就能看见好像浴缸一样的大洗礼盆,用来将身体浸水接受洗礼。</h3> <h3>🌼比萨大教堂 意大利罗马式教堂建筑的典型代表</h3> <h3>洗礼堂后就是比萨大教堂,意大利罗马式教堂建筑的典型代表。大教堂始建于1063年,由雕塑家布斯凯托·皮萨谨主持设计。教堂平面呈长方的拉丁十字形,长95米,纵向四排68根科林斯式圆柱。纵深的中堂与宽阔的耳堂相交处为一椭圆形拱顶所覆盖,中堂用轻巧的列柱支撑着木架结构屋顶。比萨大教堂是中世纪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对11-14世纪的意大利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h3> <h3>🌼圣马可大教堂 罗马式等样式的混合式建筑</h3> <h3>意大利威尼斯的圣马可大教堂,又被称为“金色大教堂”。始建于公元829年,重建于1043-1071年,它曾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教堂,威尼斯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大教堂有五个圆圆的大屋顶,15世纪加入了哥特式的装饰,如尖拱门等;17世纪又加入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装饰,如栏杆等。从外观上,它的五座圆顶据说是来自土耳其伊斯坦堡的圣索菲亚教堂;正面的华丽装饰是源自拜占庭的风格;而整座教堂的结构又呈现出希腊式的十字形设计,这些建筑上的特色让人惊叹不已。今天的大教堂,是古罗马艺术、拜占庭艺术、中世纪哥德式艺术和文艺复兴艺术多种艺术式样的结合体,美不胜收,无与伦比。</h3> <h3>🌼伊萨基辅大教堂 俄罗斯晚期古典主义建筑的精华</h3> <h3>伊萨基辅大教堂坐落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市区,与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和佛罗伦萨的花之圣母大教堂并称为世界四大圆顶教堂。大教堂是罗曼诺夫家族献给彼得一世并为纪念圣徒伊萨基·达尔马茨基(彼得大帝生于他的纪念日)而命名。整座建筑物重30万吨,里面可容纳1.4万人。这座世界上最大圆顶建筑之一的规模令人惊叹:高101.5米,长111.3米,宽97.6米,圆顶外直径25.8米,内直径21.8米;外部共有112根整块深玫瑰色和斑环花岗岩圆柱,其中四面48根廊柱每个高17米,直径2米,重达114吨,仅次于冬宫广场的亚历山大柱、罗马的圣彼得方尖碑和庞培柱,但作为教堂的廊柱是全世界最大的。建筑四角竖有不大的钟楼,各带一个相对较小的圆顶,它们与中央圆顶共同组成东正教教堂传统的五圆顶。</h3> 哥特式建筑 <h3>哥特(Gothic)这个特定的词汇原意是西欧日耳曼部族。哥特式(Goth)最早是文艺复兴时期被用来区分中世纪时期(公元5-15世纪)的艺术风格。罗马帝国覆灭后,基督教在欧洲生根发芽。到了中世纪,天主教便成为了西欧的唯一宗教,神权大于皇权。当时的人们就想把教堂建高,造得高才能越加地接近上帝。哥特式建筑是"罗马式"艺术的更高发展,中世纪天主教神学观念在艺术上的反映。原来那些希腊、罗马、拜占庭式大圆顶通通不用,于是就产生了高耸入云的哥特式建筑风格。</h3> <h3><font color="#ff8a00">识别1:尖塔高耸、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图为米兰大教堂尖塔)。</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识别2:尖形拱券则为哥特式建筑的最明显的特征(图为巴黎圣母院主拱)。</font></h3> <h3>🌼米兰大教堂 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教堂</h3> <h3>米兰大教堂是意大利著名的天主教堂,可供4万人举行宗教活动,教堂规模居世界第二。它始建于1386年,到1485年才完成。这座教堂全由白色大理石筑成,大厅宽达59米,长130米,中间拱顶最高45米。教堂的特点在它的外形。尖拱、壁柱、花窗棂,有135个尖塔,像浓密的塔林刺向天空,并且在每个塔尖上有神的雕像。教堂的外部总共有2000多个雕像,甚为奇特。如果连内部雕像总共有6000多个雕像,是世界上雕像最多的哥特式教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教堂。马克吐温曾形容它是“建筑师眼中的一团白色火焰”,它是米兰的标志和精神象征。</h3> <h3>🌼威斯敏斯特宫 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群</h3> <h3>威斯敏斯特宫(Palace of Westminster),又称议会大厦是英国议会所在地。威斯敏斯特宫是哥特复兴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群,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该建筑包括约1100个独立房间、100座楼梯和4.8公里长的走廊。它那镏金的屋顶,高耸入云的塔尖,它的西北角的钟楼就是著名的大本钟(大本钟已于2012年6月,更名为"伊丽莎白塔")。威斯敏斯特宫堪称英国有代表性的景观,是浪漫主义建筑兴盛时期的标志。</h3> <h3>🌼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英国哥特式拱顶高度之冠</h3> <h3>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坐落在伦敦泰晤士河北岸,本义是西部大教堂的意思,又称西敏寺。西敏寺主要由教堂及修道院两大部分组成。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主体部分长达156米,本堂两边各有侧廊一道,上面设有宽敞的廊台。本堂宽仅11.6米,然而上部拱顶高达31米,是英国哥特式拱顶高度之冠,故本堂总体显得比例狭高,巍峨挺拔。</h3> <h3>宏伟壮观的威斯敏斯特教堂是英国的圣地,它是英国王室专属的教堂,在英国众多的教堂中地位显赫。威斯敏斯特教堂建成之后多次作为英国国王加冕典礼的场所,共有40位皇帝在此登基。同时也有许多英国国王安葬在此处,这里因此被称为一部英国王室的石头史书。这里也是荣誉的塔尖:教堂中间有一处拥挤的墓场,成为许多著名政治家、科学家、军事家、文学家的最后安葬地,包括丘吉尔、狄更斯、布朗宁、牛顿、达尔文等人的陵寝,前不久去世的撒切尔夫人、霍金也都安葬于此地。</h3> <h3>🌼布达佩斯国会大厦 世界上最美丽的国会大厦之一</h3> <h3>匈牙利国会大厦建于于1896年,高96米(约32层楼的高度),整幢建筑除了用了40万块砖和100万块珍贵石材以外,还奢侈地用了重达40公斤的黄金为建筑材料,而且当时已经全面采用了电灯,电梯,机械通风,冷暖空调等先进设备等,可想当时的奢华程度。</h3> <h3>匈牙利国会大厦面向多瑙河,建筑式样模仿了伦敦国会大厦,采用当时流行的哥特式建筑风格,把众多垂直细长的元素与尖塔融入了整个建筑中,成功塑造了许多当时重要公共建筑的新样貌。</h3> <h3>🌼科隆大教堂 哥特式建筑的经典作</h3> <h3>科隆大教堂是位于德国科隆的一座天主教主教座堂,是科隆市的标志性建筑物。它的高度157.3米,相当于现代建筑的45层楼,在1880年代乃是全世界最高之建筑物,目前名列世界第三高之教堂,并且每个构件都十分精确。时至今日,专家学者们也没有找到当时的建筑计算公式。论规模,它是欧洲北部最大的教堂。集宏伟与细腻于一身,它被誉为哥特式教堂建筑中最完美的典范。</h3> <h3>科隆大教堂为罕见的五进建筑,内部空间挑高又加宽,高塔直向苍穹,象征人与上帝沟通的渴望。除两座高塔外,教堂外部还有多座小尖塔烘托。教堂四壁装有描绘圣经人物的彩色玻璃;钟楼上装有5座响钟,最重的达24吨,响钟齐鸣,声音洪亮。科隆大教堂内有很多珍藏品。传说舒曼进入这个大教堂即震摄于其气势,而萌发了写作〝莱茵交响曲〞的意念。它本身既是一个传奇,也是艺术史上非常出众的题材。爬上509级的阶梯登上教堂的钟塔,在那里可以看到全世界最大的教堂吊钟,并饱览莱茵河的水色与科隆瑰丽的市容。</h3> <h3><font color="#ff8a00">识别3:科隆大教堂正立面,有人戏称‘’两个玉米棒‘’也是哥特式教堂的特点。</font></h3> <h3>🌼巴黎圣母院 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建筑之一</h3> <h3>巴黎圣母院是是古老巴黎的象征。它矗立在塞纳河畔,位于整个巴黎城的中心。它的地位、历史价值无与伦比,是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建筑之一。该教堂以其哥特式的建筑风格,祭坛、回廊、门窗等处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以及堂内所藏的13-17世纪的大量艺术珍品而闻名于世。虽然这是一幢宗教建筑,但它闪烁着法国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h3> <h3>即使在今日,圣母院依然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的旷世杰作,并几乎保持了最初的原始风貌。圣母院也展现了哥特式教堂的发展史。</h3> <h3>🌼圣史蒂芬大教堂 维也纳之心</h3> <h3>圣史蒂芬大教堂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之一,是维也那环城景观带上的著名建筑,也是维也纳市的标帜。圣史蒂芬大教堂建于12世纪末,原建筑建于1147年属于罗马式风格,后来遭受两度大火便在14世纪时修建成为哥德式建筑,又历经土耳其人的炮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轰炸,又在战后修筑成为今日的规模。</h3> <h3>高高的塔尖高达137米,仅次于德国科隆大教堂。 这座大尖塔的中心尖塔周围又环绕着无数精雕细琢的小尖塔,好像一顶光彩夺目的王冠戴在维也纳市。钟塔每隔一段时间,会报出一阵悠扬的钟声。它坐落在维也纳市中心,所以又称"维也纳之心"。</h3> <h3>🌼圣维特大教堂 布拉格的无价瑰宝</h3> <h3>捷克圣维特大教堂,历代皇帝举行加冕典礼的场所,位于布拉格城堡的最高处。公元925年建成为早期罗马式圆形建筑,1344年查理四世下令改造为哥特式教堂,工程于20世纪初才完成,可谓布拉格的无价瑰宝。圣维特大教堂是历代皇帝举行加冕典礼的场所,有"建筑之宝"的美誉,如今这里收藏有十四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的波希米亚国王查理四世的纯金皇冠、金球及令牌。尖塔、尖拱顶与飞浮雕,是教堂外观的三大特色,因为历经建筑年代过久,也融合了巴洛克、文艺复兴等风格。哥德式双尖塔高达97米。塔顶有文艺复兴式样的大钟,钟楼是俯瞰布拉格市景最美的地方。</h3> <h3>在圣维特大教堂可以看到哥特式建筑的飞扶壁。飞扶壁是一种起支撑作用的建筑结构部件,凌空跨越下层附属空间(如走道、小祈祷室等)连接到顶部高墙上肋架券的起脚部位,用于平衡肋架拱顶对墙面的侧向推力。由于飞扶壁通常以半个拱券的形式出现,所以又称飞券。</h3> <h3>在圣维特大教堂还可以看到典型的玻璃百花窗。11世纪的法国人从阿拉伯国家那里学得了制作彩色玻璃的工艺,将圣经中的宗教故事拼组成一幅幅五颜六色的玻璃图案,起到了向不识字的民众宣传教义的作用,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花窗玻璃以红、蓝二色为主,蓝色象征天国,红色象征基督的鲜血。哥特式建筑的窗棂构造同样精巧繁复,细长的窗户被称为“柳叶窗”,圆形的则被称为“玫瑰窗”。</h3> <h3>彩色玻璃在花窗上拼出一幅幅的圣经故事。教徒可以根据图案来理解圣经,表达了人们向往天国的内心理想。圣维特大教堂内部宗教味道浓厚的彩色玻璃窗为布拉格著名画家穆夏的作品。这个艺术极品玫瑰窗,将光影抚弄得迷离游移。</h3> 拜占廷式建筑 <h3>“拜占庭”原是古希腊的一个城堡。公元395年,显赫一时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国家。西罗马的首都仍在当时的罗马,而东罗马则将首都迁至拜占庭,其国家也就顺其迁移被称为拜占庭帝国。其统治延续到15世纪,1453年被土耳其人灭亡。东罗马帝国的版图以巴尔干半岛为中心,包括小亚细亚、地中海东岸和北非、叙利亚、巴勒斯坦、两河流域等,建都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以古罗马的贵族生活方式和文化为基础。由于贸易往来,使之融合了东方阿拉伯、波斯文化色彩,形成独自的拜占庭艺术。拜占庭式建筑就是诞生于这一时期的拜占庭帝国的一种建筑文化。</h3> <h3><font color="#ff8a00">识别:辨认拜占庭风格主要是看它的顶。拜占庭式与罗马式一样,在建筑上加一个大圆顶,但风格又有所不同。罗马式直接加个半圆,而拜占庭式则像一个“洋葱头”,东正教的建筑顶上往往放上多个“洋葱头”。</font></h3> <h3>🌼圣索菲亚大教堂 典型的拜占庭式建筑</h3> <h3>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典型的拜占庭式建筑。其堂基与罗马式建筑的一样呈长方形,但中央部分房顶由一巨大圆形穹窿和前后各一个半圆形穹窿组合而成。在1519年被塞维利亚主教座堂取代之前,圣索菲亚大教堂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公元1453年6月,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入了君士坦丁堡,他下令将教堂内所有拜占庭的壁画全部用灰浆遮盖住,所有基督教雕像也被搬出,并将大教堂改为清真寺,还在周围修建了4个高大的尖塔。</h3> <h3>1935年,第一任土耳其总统及土耳其国父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将圣索菲亚大教堂变为博物馆。实际上该博物馆的展品主要就是建筑物自身以及其中的镶嵌画艺术品。</h3> <h3>东正教又称希腊正教,是基督宗教的三大教派之一。最早是从东罗马(当时的拜占庭帝国)的教会发展出来的,受到希腊文化的滋养和熏陶。东正教教堂的特征是堂基拉丁十字形改为希腊十字形,但在建筑艺术上仍保留拜占庭式风格。</h3> <h3>🌼莫斯科瓦西里升天大教堂 著名的俄国东正教建筑</h3> <h3>莫斯科红场上的瓦西里升天教堂就是著名的东正教教堂建筑。这是伊凡大帝1560年为了纪念战胜喀山鞑靼军队而下令修建,名称源于伊凡大帝非常信赖的一位修道士瓦西里的名字。其特点是中央一个"洋葱头"形穹顶,周围八个小墩排成方形,上面各有一个大小不一的穹顶。即共有九个金色洋葱头状的教堂顶。该建筑是世界宗教建筑中的珍品。</h3> <h3>🌼圣彼得堡叶卡捷琳娜宫 典型的东正教风格的童话世界</h3> <h3>叶卡捷琳娜宫又称凯瑟琳宫,是彼得大帝赠送给妻子、女皇叶卡捷琳娜一世的礼物,金色华丽的色彩,就像是童话世界一样展现在人们面前。巴罗克风格和古典主义风格两种建筑风格的“争奇斗艳”。皇宫北面的教堂,典型的东正教风格,五个金色“洋葱头”,在阳光下金光闪闪。</h3> <h3>🌼圣彼得堡滴血教堂 传统式东正教堂</h3> <h3>救世主滴血教堂(Спас на крови),也被称为基督复活教堂和基督喋血教堂,建于1883年-1907年,是圣彼得堡为数不多的传统式东正教堂,有五光十色的洋葱头顶,反映了俄国十六和十七世纪的典型的东正教教堂建筑风格,其蓝本就是莫斯科红场上的瓦西里升天大教堂。1881年3月1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此地遇刺身亡,这座教堂就是为了纪念他而建造。</h3> <h3>🌼耶路撒冷抹大拉的马利亚教堂 典型的东正教风格</h3> <h3>位于耶路撒冷橄榄山上的一座东正教堂,供奉的是耶稣的女门徒抹大拉的马利亚。根据《马可福音》第16章记载,抹大拉的马利亚是最早看到耶稣复活的人。教堂是典型的俄罗斯东正教风格,包括7个耀眼的镀金洋葱圆顶。</h3> 文艺复兴式建筑 <h3>文艺复兴建筑,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十五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它地区,形成带了有各自特点的各国文艺复兴建筑。一般认为,15世纪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建成,标志着文艺复兴建筑的开端。文艺复兴,以简单的理解就是复兴文艺,复兴罗马、希腊时期的文化艺术。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h3> <h3><font color="#ff8a00">识别:文艺复兴式建筑的特点很简单,即左右对称。从中间一分为二。左边一根柱,右边一根柱;左边一扇窗,右边一扇窗;左边一扇门,右边一扇门。</font></h3> <h3>🌼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 文艺复兴第一个建筑标志</h3> <h3>佛罗伦萨大教堂为意大利著名教堂,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教堂,又称为圣母百花大教堂。这所大教堂的意义甚至超过米兰大教堂和塞维尔大教堂,与圣彼得大教堂并列。大教堂是文艺复兴的第一个标志性建筑,标志着文艺复兴的开端。 其圆顶是世界第一大圆顶,米开朗基罗曾经在设计圣彼得大教堂圆顶时说过“我可以建一个更大的圆顶,但远远及不上她的美。”</h3> <h3>左右对称的佛罗伦萨大教堂正立面。</h3> <h3>🌼圣彼得大教堂 全世界第一大教堂</h3> <h3>文艺复兴时期规模最宏大的作品可是梵蒂冈的圣彼得教堂,这个教堂的修建历史超过了一个世纪。圣彼得大教堂又名圣伯多禄大教堂,是罗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教堂最初是由君士坦丁大帝在圣彼得墓地上修建的,于公元326年落成,呈罗马式建筑和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圣彼得大教堂是欧洲天主教徒的朝圣地与梵蒂冈罗马教皇的教廷,是全世界第一大教堂。圣彼得(伯多禄)是耶稣的12个门徒之一,也是耶稣最亲密和忠诚的门徒,据说圣伯多禄就埋在这座教堂内。圣彼得殉教后被后人尊为首任教皇,而之后的天主教皇都作为圣伯多禄的继承人,被看成基督在世的代表。</h3> <h3>圣伯多禄大教堂是一座长方形的教堂,整栋建筑呈现出一个拉丁十字架的结构,造型是非常传统而神圣。总面积2.3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高45.4米,长约211米,最多可容纳近6万人同时祈祷。大教堂的外观宏伟壮丽,正面宽115米,高45米,以中线为轴两边对称,8根圆柱对称立在中间,4根方柱排在两侧,柱间有5扇大门,2层楼上有3个阳台,中间的一个叫祝福阳台,平日里阳台的门关着,重大的宗教节日时教皇会在祝福阳台上露面,为前来的教徒祝福。中央的圆顶是由米开朗基罗设计的,两重结构,内部很明亮。圆顶下是教皇的祭坛,用贝尼尼创作的青铜华盖覆盖着。</h3> <h3>🌼瑞士琉森豪夫大教堂 改建的文艺复兴样式</h3> <h3>豪夫大教堂,公园735年建。教堂建成时是罗马式建筑,到了14世纪改建成了哥特式,17世纪的一场大火严重破坏了教堂,在随后的改建中,教堂建成了文艺复兴样式。</h3> <h3>教堂内部也是异常庄严肃穆,礼拜席上有生动细腻的雕刻图案。值得一提的还有教堂的管风琴,1640年制造,共有4950根风琴管,至今仍在卢塞恩的夏季音乐节上使用。</h3> <h3>🌼德国国会大厦 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式的多种建筑风格</h3> <h3>德国国会大厦,位于德国首都柏林中心区,体现了古典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式的多种建筑风格,是德国统一的象征。柏林的德国国会大厦建于1884年,采用古典主义风格,最初为德意志帝国的议会。1933年2月27日大厦失火,部分建筑被毁。"国会纵火案"成为纳粹统治者迫害政界反对派人士的借口。1945年4月30日,苏联红军把红旗插上国会大厦的屋顶,宣布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1961至1971年间,重建的国会大厦对建筑进行了简化,省去了1945年被炸掉的大厦圆顶部分。两德统一之后,德国联邦议会重新迁入国会大厦。1999年,以大厦最初的规模为蓝本对国会大厦进行了重新修建,建成为一座现代化的议会办公大楼,新建的穹形圆顶供人游览。</h3> <h3>🌼贝尔法斯特市政厅 典型的新文艺复兴风格建筑</h3> <h3>英国北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市政厅,位于市中心的登戈尔广场,建于1906年,是一幢典型的新文艺复兴风格建筑,也是贝尔法斯特工业革命取得成功的见证。市政厅的内部装饰主要用深色的意大利大理石和橡木镶板,到处都有雕塑点缀,其中最吸引的是那尊严肃的维多利亚女王雕像,纪念泰坦尼克遇难者的纪念碑和泰坦尼克号制造商Edward Harland爵士的雕像。</h3> <h3>🌼美国国会大厦 美国古典复兴风格建筑的代表作</h3> <h3>美国国会大厦是美国国会所在地,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1793年9月18日由华盛顿总统亲自奠基。国会大厦是美国的心脏,一幢全长233米的3层建筑,以白色大理石为主料,中央顶楼上建有出镜率极高的3层大圆顶,圆顶之上立有一尊6米高的自由女神青铜雕像。大圆顶两侧的南北翼楼,分别为众议院和参议院办公地。独立战争时期,美国资产阶级在摆脱殖民地制度时,试图摆脱独立前采用的欧洲建筑式样"殖民时期风格",而美国又没有悠久传统,所以只能用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去表现"民主""自由""光荣独立"。所以古典复兴在美国盛极一时,尤以罗马复兴为主,美国国会大厦便为罗马复兴的典型例子,它仿照巴黎万神庙,极力表现雄伟,强调纪念性,是古典复兴风格建筑的代表作。</h3> 巴洛克式建筑 <h3>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扭曲的珍珠”,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h3> <h3><font color="#ff8a00">识别:有人指出,辨认巴洛克式风格的方法是,没有金色就没有巴洛克。</font></h3> <h3>🌼罗马耶稣会教堂 第一座巴洛克建筑</h3> <h3>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h3> <h3>🌼琉森耶稣会教堂 瑞士最美丽的巴洛克式教堂之一</h3> <h3>从廊桥向外眺望,可看到建于1677年的琉森耶稣会教堂。它是瑞士第一座大型的巴洛克式教堂,也是瑞士最美丽的巴洛克式教堂之一。教堂隔着罗伊尔河与旧市政厅相对而建,教堂外醒目并及具有代表性的二个拱顶装饰是18世纪中叶才改建完成的,非常漂亮。</h3> <h3>教堂内部装饰华丽,尤其是整个大厅白色大理石墙和的粉色大理石装饰,美得令人炫目,由红色的大理石装饰的圣坛,奢华又不失神圣。</h3> <h3>🌼巴黎凡尔赛宫 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绚丽灿烂的明珠</h3> <h3>凡尔赛宫位于巴黎西南18公里的凡尔赛,是世界五大宫殿之一(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绚丽灿烂的明珠。凡尔赛宫宫殿为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立面为标准的古典主义三段式处理,即将立面划分为纵、横三段,建筑左右对称,造型轮廓整齐、庄重雄伟,被称为是理性美的代表。其内部装潢则以巴洛克风格为主,少数厅堂为洛可可风格。王宫长达五百八十米,王宫整体由法式花园、宏伟的城堡、庄严的城堡和镜殿组成,宫殿和城堡的内部巴洛克式陈设和装潢是世界艺术殿堂上的瑰宝。宫殿中的五百多间大小殿厅坐落有致,装修得富丽堂皇;五彩的大理石墙壁光彩夺目;巨型的水晶灯如瀑布般倾泻而下;内壁和宫殿圆顶上布满的西式油画仿佛在诉说昔日国王战功赫赫,油画里神话故事被讲述的的栩栩如生。</h3> <h3>🌼卡尔大教堂 抵御黑死病的纪念教堂</h3> <h3>卡尔大教堂位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卡尔广场南侧。教堂完成于1737年,长80米、宽60米、高72米,在1713年黑死病猖獗期间,卡尔六世皇帝发愿,只要维也纳城能够幸免于难,他要建造一座大教堂奉献给前米兰总主教和守护生灵抵御黑死病的圣波洛梅欧。翌年举办的一项教堂建筑的设计竞赛,由埃尔拉赫父子赢得这项荣誉,一座华丽却不失典雅的巴洛克式杰作于焉诞生,宏伟的圆顶和门廊系仿自古希腊和古罗马式的建筑,内部充满了许多当时名艺术家的精心雕刻和祭坛画。</h3> <h3>🌼德累斯顿 浪漫巴洛克艺术之城</h3> <h3>德国德累斯顿以其悠久的历史、古朴华丽的巴洛克艺术建筑群、广博的艺术宝藏和别具一格的气质吸引了无数的游客。“易北河畔佛罗伦萨”的美誉源于奥古斯特二世所收藏的大量的艺术珍品及意大利风格的建筑。圣母教堂、茨温格宫、森帕歌剧院、王宫、易北河、还有50 多座博物馆及30多家大小剧院。</h3> <h3>作为一座古城,德累斯顿在二战期间遭遇了大规模的空袭。这座象征着德国巴洛克建筑之最的城市曾经美得让人惊叹。而纳粹期间,它又成为德国的地狱。近些年来,因为重建又恢复了往日的建筑和历史遗迹,成为德国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h3> 洛可可式风格 <h3>洛可可式建筑风格,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是在巴洛克式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洛可可一词由法语ro-caille(贝壳工艺)演化而来,原意为建筑装饰中一种贝壳形图案。1699年建筑师、装饰艺术家马尔列在金氏府邸的装饰设计中大量采用这种曲线形的贝壳纹样,由此而得名。洛可可风格最初出现于建筑的室内装饰,以后扩展到绘画、雕刻、工艺品、音乐和文学领域。</h3> <h3><font color="#ff8a00">识别:洛可可风格的基本特点是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柔、纷繁琐细。</font></h3> <h3>🌼波茨坦无忧宫 洛可可风格代表作</h3> <h3>无忧宫,18世纪德意志王宫和园林。位于德国波茨坦市北郊,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模仿法国凡尔赛宫所建。宫名取自法文的“无忧”或“莫愁”。无忧宫中央的部分。中央往前突起,成圆弧状,屋檐上刻有SANS SOUCI字样。柱子突出外墙,上方依附著各种体态的女人雕像。每个雕像至少有一只手做出往上撑着屋檐的姿态,下半身则是波浪状的裙子,往下演变成破碎的样子而逐渐消失,有一种力、动态与幻想的美感。</h3> <h3>🌼凡尔赛宫内部装饰 洛可可风格 </h3> <h3>用弧线和 S形的装饰风格,尤其爱用贝壳、旋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天花和墙面有时以弧面相连,转角处布置壁画。为了模仿自然形态,室内建筑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对称形状。室内墙面粉刷,爱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卷草舒花,线脚大多用金色。</h3> 德国山形墙 <h3>德国山形墙建筑,中间高,两头底。它外立面像我们汉字的山,顾得名为山形墙。这是因为德国的气候类型是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天冷夏天热。一到冬天,白雪皑皑。如果把房层建成平顶的话,雪越压越厚,直接就把房子压垮。于是德国人就发明了山形墙,便于雪的滑落。山形墙这种建筑风格并不是德国独有,世界上只要冬天下雪的地区都会出现这种风格。</h3> <h3>🌼德国法兰克福 罗马贝格广场</h3> <h3>🌼瑞典 斯德哥尔摩广场</h3> 伊斯兰建筑 <h3>伊斯兰建筑是伊斯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涵盖了从伊斯兰教兴起至21世纪在穆斯林地区和伊斯兰文化圈内形成的各种建筑风格与样式。伊斯兰建筑的基本类型包括清真寺、陵墓、宫殿、要塞、学校和各类文化设施,其风格影响并带动了伊斯兰文化圈内各种建筑结构的设计与建造。</h3> <h3><font color="#ff8a00">识别:伊斯兰建筑多数建有大圆顶和宣礼塔,其拱券有尖形、马蹄形、弓形、三叶形、复叶形和钟乳形等多种。</font></h3> <h3>🌼奥斯曼土耳其建筑 伊斯坦布尔蓝色清真寺 世界十大奇景之一</h3> <h3>世界最多最大的清真寺都在土耳其,这些清真寺包含了来自拜占庭、波斯和叙利亚-阿拉伯的设计。土耳其建筑实现了自己的圆顶样式。其中,最著名的是伊斯坦布尔建于1609年的蓝色清真寺,有属阿拉伯风格的圆顶建筑,周围有六根尖塔,象征伊斯兰教六大信仰。因清真寺内墙壁全部用蓝、白两色的依兹尼克瓷砖装饰,故名蓝色清真寺,是伊斯坦布尔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世界十大奇景之一。</h3> <h3>蓝色清真寺的大圆顶直径达27.5公尺,另外还有4个较小的圆顶及30个更小的圆顶;清真寺不可或缺的尖塔高43公尺,而且比一般的清真寺多了一根; 据说只有圣城麦加的清真寺才能盖六根尖塔。大厅内光线格外柔和、静谧,隐隐的蓝光,使人彷佛置身于真主阿拉的温暖怀抱里。</h3> <h3>🌼耶路撒冷圆顶清真寺 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h3> <h3>圆顶清真寺(又称金顶清真寺)坐落在耶路撒冷老城区,是伊斯兰教著名清真寺,也是伊斯兰教的圣地,是现存于世的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其穹顶高54米、直径24米,也是少有的没有高耸得直逼云霄的宣礼塔的清真寺。自公元7世纪修建以来,一千多年里几经翻修,圆顶清真寺由木屋顶变成了今天美丽的金色穹顶,承载了穆斯林的虔诚与兴盛。伊斯兰教认为穆罕默德是继摩西、耶稣等先知后,真主派往人间的最后一位使者。他在创教后第九年即公元619年的一个晚上,在天使陪同下骑一匹面如美女的天马从麦加飞到耶路撒冷,在此处踏石登天,聆听真主的天启。</h3> <h3>🌼印度莫卧儿建筑 德里红堡 典型的莫卧儿风格</h3> <h3>德里红堡位于印度新德里,是莫卧儿帝国时期的皇宫,因整个建筑主体呈红褐色而得名红堡,具有典型的蒙古头盔式屋顶。自沙贾汗皇帝时代开始,莫卧儿首都自阿格拉迁址于此。整座城堡都是用红色砂岩所建,周围城墙高耸,气势非凡,在设计时同时兼顾到美学及战略因素。城堡内的建筑包括明珠清真寺、公众厅与私人厅以及专供皇帝使用的冉玛哈勒宫等。犹如北京的紫禁城一样,德里红堡由厚重的城墙和护城河保卫着,里面建有许多功能性的宫殿。</h3> <h3>🌼印度莫卧儿建筑 阿格拉泰姬陵 印度穆斯林艺术最完美的瑰宝</h3> <h3>泰姬陵全称为泰姬·玛哈尔陵,是一座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巨大陵墓清真寺,是莫卧儿皇帝沙贾汗为纪念他心爱的妃子于1631年至1648年在阿格拉而建的。由殿堂、钟楼、尖塔、水池等构成,全部用纯白色大理石建筑,用玻璃、玛瑙镶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泰姬陵是印度穆斯林艺术最完美的瑰宝,是世界遗产中的经典杰作之一,被誉为完美建筑,又有印度明珠的美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