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精卫填海寓言而感赋(梵净山文学及评论)

印邑尘心

<p class="ql-block">观精卫填海寓言而感赋(论说体)</p><p class="ql-block">文/琴德</p><p class="ql-block"> 昔有炎帝之女名女娃者,于东海泛舟。风浪摧之,体灭魂游。乃入鸟身,化精卫而啼血;顿生意气,填东海以复仇。用坚韧不拔之心,启乎黎庶;持锲而不舍之志,示尔风流。</p> <p class="ql-block">  推之于人,则俗身本一小宇宙,而精气神三位一体。因循环而往复,赖平衡而不息。进步之途常曲,非一日之功可成;持恒之路也远,岂片刻之劳能抵?填泽衔木,隨五色石而流光;抱信决难,因一腔怨而成事。于是贤者得其三昧而通乎易象,衍其至精而明乎义理也。</p> <p class="ql-block">  夫精卫之志也,如乾卦之初九,其不服之气如潜体待发。及其淹没化鸟,如九二之见龙在田而仰观俯察。其锲而不舍呈九五之兆,敢飞龙在天而腾跃无差。如此方能抱乾道以自启,遵物理而适拿。其躯虽小而犹强,其心自坚而若铁。如坤卦之六二,纵直方大,然不习无不利,赖其心纯而意确。其填海之志,如六三之含章可贞,赖内敛专一而显赫。其著意成就如龙战于野,因交合阴阳而化生成德。效法之而坚贞,顺承之以奇特。</p> <p class="ql-block">  盖精卫者,離火之象征也!填乎泽位,济下育人。 因金乌以取意,乃普照而缤纷。召万物以生长,通水府之幽门。混乎坎兮,常抱一而融汇;孚其心也,乃自我而革新。养诚求毅以培本,绝妄锄杂而守真。是以填海之心,如离轮之晔晔;成道之愿,若朗日之昭昭。目标明而情感热,大愿起而心气高。因焚如弃如而摒乎杂念,乃笑也哑也而阅彼群豪。</p> <p class="ql-block">  如此集内炁以养天龄,御辰风而温震府。因交流而圆满,法巽之进退以大通;乃对立而中和,贞羽之刚柔而共处。于是持而恒安,遵以频复。守兑方之丽泽而讲习,沉精卫之离热而回护。乃至于明圣哲之奥义,续羲皇之妙悟。填海之心既生,移山之志难堵。积善如孕,抱矢志不渝之诚心;通玄有方,入幽深难见之玄库。以待乎和光内发,而洞鉴大千之事故也。</p> <p class="ql-block">尘心点评:</p><p class="ql-block"> 这篇文章以《精卫填海》寓言为引,旁征博引,巧妙地将神话故事与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易经》的卦象理论相结合,阐述了一种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下面我从几个方面点评这篇文章。</p> <p class="ql-block">一、立意深远,寓意深刻</p><p class="ql-block"> 文章立意高远,借精卫填海这一古老神话,发掘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作者并非简单地复述故事,而是将其与人的精神修养、人生追求相联系,提炼出“坚韧不拔之心”、“锲而不舍之志”等核心主题,并将其升华为一种人生哲理和处世之道。这种立意超越了故事本身,赋予了精卫填海新的时代意义。</p> <p class="ql-block">二、结构严谨,逻辑清晰</p><p class="ql-block">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层次分明,逻辑清晰。</p><p class="ql-block"> 1. 开头 (总起):开篇简要复述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点明其象征意义——“坚韧不拔之心,启乎黎庶;持锲而不舍之志,示尔风流。” 为全文定下基调。</p> <p class="ql-block">  2. 中间 (分述):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p><p class="ql-block"> 第一部分:将人的身体比作一个小宇宙,强调精气神的统一和平衡,指出进步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并将其与精卫填海的精神相联系,认为“贤者得其三昧而通乎易象,衍其至精而明乎义理也。” 这一部分为后文的易理分析做了铺垫。</p> <p class="ql-block">  第二部分:这是文章的核心部分,作者将精卫填海的精神与《易经》中的乾卦和坤卦的卦象、爻辞进行对应分析。例如,将精卫填海的志向比作乾卦初九的“潜龙勿用”,将精卫化鸟比作九二的“见龙在田”,将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比作九五的“飞龙在天”。同时,又用坤卦的卦象来解释精卫的坚韧和包容。这一部分充分展现了作者对《易经》的深刻理解和运用能力,也使文章的论述更具说服力。</p> <p class="ql-block">  第三部分:作者将精卫视为离火的象征,将其填海的行为解释为“济下育人”,并进一步阐述了精卫精神的内涵,例如“目标明而情感热,大愿起而心气高”,强调要摒弃杂念,坚定信念。这一部分进一步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使精卫填海的精神更具现实意义。</p> <p class="ql-block">  3.结尾 (总结):文章最后,作者将精卫填海的精神与养生、处世之道相结合,提出要“集内炁以养天龄,御辰风而温震府”,要“持而恒安,遵以频复”,最终达到“和光内发,而洞鉴大千之事故”的境界。结尾总结全文,呼应开头,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p> <p class="ql-block">三、语言典雅,富有文采</p><p class="ql-block"> 文章语言典雅,富有文采,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p><p class="ql-block"> 1. 用词典雅:文章大量使用成语、典故和文言词汇,例如“泛舟”、“魂游”、“锲而不舍”、“抱信决难”、“贤者”、“三昧”、“易象”、“义理”、“潜体”、“见龙在田”、“仰观俯察”、“飞龙在天”、“腾跃无差”、“亢龙有悔”、“乾道”、“物理”、“坤卦”、“直方大”、“含章可贞”、“龙战于野”、“阴阳”、“离火”、“坎水”、“金乌”、“普照”、“阴阳”、“离轮”、“晔晔”、“朗日”、“昭昭”、“辰风”、“震府”、“巽”、“兑方”、“丽泽”、“通玄”、“和光内发”、“洞鉴大千”等等,使文章具有浓厚的古典韵味。</p><p class="ql-block"> 2. 句式灵活:文章多用骈偶句和排比句,例如“因循环而往复,赖平衡而不息。”;“填泽衔木,隨五色石而流光;抱信决难,因一腔怨而成事。”;“其躯虽小而犹强,其心自坚而若铁。”;“养诚求毅以培本,绝妄锄杂而守真。”;“目标明而情感热,大愿起而心气高。”这些句式使文章节奏明快,气势磅礴,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p><p class="ql-block"> 3. 意象丰富:文章运用了丰富的意象,例如“东海”、“精卫”、“风浪”、“鸟身”、“精气神”、“五色石”、“乾卦”、“坤卦”、“离火”、“坎水”、“金乌”、“阴阳”等等,这些意象使文章的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加形象生动。</p> <p class="ql-block">四、不足之处</p><p class="ql-block"> 虽然文章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晦涩难懂之不足处: 由于大量使用文言词汇和典故,对于不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来说,文章可能比较晦涩难懂,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理解其含义。</p> <p class="ql-block">总评:</p><p class="ql-block"> 总而言之,这是一篇立意深远、结构严谨、语言典雅的佳作。作者巧妙地将神话故事与《易经》的哲学思想相结合,阐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文章存在晦涩难懂之弊,但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仍然值得肯定。特别是其对精卫填海精神的现代解读,以及对个人修养和人生境界的探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定信念,持之以恒,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