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清寺:千年古刹 文化瑰宝

毛维祥

<p class="ql-block">  国清寺位于浙江省天台山南麓,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 年),由晋王杨广依智者大师遗愿敕建,初名天台寺,后因“寺若成,国即清”之意,改名为国清寺。作为佛教天台宗的祖庭,它在佛教发展进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建成以来,国清寺高僧辈出,诸多大德如唐一行法师、寒山、拾得、济公和尚、日本东密开宗祖师空海大师、日本台密开宗祖师最澄大师等于此弘扬佛法,使天台宗教义远传至日本、韩国等海外地区,深刻影响了东亚佛教文化的发展脉络。历经无数朝代更迭、战火纷飞,国清寺多次修缮与扩建,却始终坚守着那份古朴与庄重,见证了千年的风云变幻。国清寺现存建筑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敕重修。浙江天台国清寺与济南灵岩寺、南京栖霞寺、当阳玉泉寺并称中国寺院四绝。2001年,国清寺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国清寺依山就势,层层递高,按四条南北轴线布列,正中轴由南而北依次为弥勒殿、雨花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观音殿;还有放生池、钟鼓楼、聚贤堂、方丈楼、三圣殿、妙法堂(上为藏经楼)伽蓝殿、罗汉堂、文物室等。大雄宝殿正中设明代铜铸释迦牟尼坐像。西轴线为安养堂、三圣殿、罗汉堂(文物室)、妙法堂(楼上为藏经阁)。东一轴线为聚贤堂(僧众餐厅)、方丈楼、迎塔楼。东二轴线为里客堂、大彻堂和修竹轩。像背壁后,有以观音像为中心的慈航普渡群塑,殿两侧列元代楠木雕刻的18罗汉坐像。山门外建筑物有隋塔、七佛塔、寒拾亭、“教观总持”照壁,丰干桥、“隋代古刹”照壁和国清寺山门。它们顺地势安排,没有一个相互平行,也没有互相垂直,自自然然地散落各处,却显得和谐协调。一进朝东的山门转入正中甬道,甬道两旁是仅高1.7米的黄色矮墙,矮墙后面是茂密的竹林。构成一个占地面积7.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600多间房屋的古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国清寺建于清早期的建筑为官式建筑,弥勒殿和雨花殿为单檐歇山顶,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顶,三圣殿、罗汉堂和禅堂是典型的南方厅堂建筑,妙法堂、方丈楼和迎塔楼为中西合璧。大雄宝殿的匾额是竖写的,和北京故宫的一样,散发出皇家的气息。宝殿前的一对石狮子是从北京故宫运来的‌。这对石狮子是由整块汉白玉雕琢而成,原本是清代皇家宫庭之物,代表无上权力和子孙绵延。​</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国清寺内,古木参天,每一棵树木都映衬着岁月的印记,它们默默地诉说着历史的故事。其中隋梅最为传奇。隋梅,一棵修炼了1400多年的白梅树,被誉为“梅界天花板”。相传是国清寺开山祖师隋代僧人章安大师(即灌顶法师)于隋朝开国十八年所植。隋梅胸径粗45厘米,树高10米,冠幅7米,冠盖丈余,半依斜靠院墙之上,大可合抱,苍虬多姿旁生支干,攀附于主干,犹似千年古藤。旁边还有一棵红梅,枝干粗壮,花量繁茂,目前开得正好,白色小花与红梅交相辉映,为寂静的国清寺增色不少。</p> <p class="ql-block">  清代咸丰九年,即公元1859年,天台华顶山上发现了王羲之真迹独笔“鹅”字碑,但是仅剩半块。经清代著名的天台书法家曹抡选7年摹写,拼为全璧,移碑于国清寺内保存。</p> <p class="ql-block">  七佛塔,俗称“七支塔”或“迎宾塔”‌。始建于隋代,现存的是1973年在旧址重建的。七佛塔是为纪念“过去七佛”而建,他们分别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和释迦牟尼佛。因为是祭祀过去七佛,所以建在寺院门前。</p> <p class="ql-block">  隋塔又名报恩塔,坐落于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祥云峰,距国清寺约百米,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 年),由晋王杨广为报答智者大师为其授菩萨戒的师恩而建。唐会昌法难使其受损,南宋建炎二年(1128 年)进行了重修。隋塔塔高59.4米,边长4.6米,呈六面九级,身呈黄赭色,原属空心楼阁式砖木结构,有着飞檐翘角的精美设计,后因遭火焚毁飞檐斗拱,形成四周的空洞。民国初期整修时,从塔中取出9方隋代线刻造像石碑,每块碑高124厘米,宽42厘米,艺术价值颇高,现收藏于国清寺内三圣殿前塔碑室。​</p> <p class="ql-block">  国清寺还是中国唯一一个自己种粮食的寺庙,在寺院的旁边有不少农田,僧人们在农忙时节会亲自耕种粮食,实现了自给自足的目标。游客在参观国清寺时,不仅可以欣赏到僧人们田间劳作的身影,还能在寺庙的餐厅里只需支付2元钱即可享用丰盛的素食。‌</p> <p class="ql-block">  国清寺,这座千年古刹,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每一位到访之人。在这里,我们能够放下尘世的纷扰,聆听历史的回响,感受自然的美好,领悟禅意的智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