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潢师”的缘份

赏花玩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黄振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这万物复苏的早春二月,我的潢川好友、文友、知名的文史学者杨峰先生给我发来微信,说潢川县政协正准备编辑出版《百年潢师》一书,邀我供稿。我的老家在隆古乡“黄国故城”南边的奚店村,在我的青少年时代,家乡的两所“高校”——潢川师范、潢川高中,是老人们常说的、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曾是豫东南八县的最高学府——类似于当地的“北大”、“清华”,令当年无数学子神往,也更使我这个“乡下人”望校兴叹……。后来,因为工作需要,机缘巧合,我才与这两所学校有了不解之缘。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回忆与潢川师范学校的缘分:一、我在潢师校园当民工;二、我在王扶东老师家作客;三、我向潢师借操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我在潢师校园当民工。1966年,信阳地区发生了历史上少见的大旱灾,致使不少庄稼绝收。“水是农业的命脉”。于是在1967年的开春时,县委、县政府就组织了捞河沙、做井管、打机井的三个民工大队。我时年15岁,被生产队派出当民工,分配到了“做井管”大队。因为刚做出的井管需要大操场停放凝固,故上级选择了这时因“文革”而“停课闹革命”的潢师,因为这里有很大的院落、操场、空房子。我们近百位民工集体大铺住在潢师东门内右边的一座二层小灰楼内。潢师食堂附近有一眼水井,我们就用这井水把水泥、粗河沙搅拌好,然后浇筑在模具内,整齐摆放在大操场上让其凝固,每日可做100多个井管子,一周后就可以运出去到“打机井”大队供打井所用。我在潢师住了三个多月,这也是我第一次享受城市生活,比如用电灯、走砖石路、听高音喇叭广播等等,至今难以忘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我在王扶东(1913-1996)老师家作客。1986年起,我担任中共潢川县委副书记,分管宣传群团、文化教育等项工作。在此期间,我结交了不少文化教育界的领导和精英分子,其中就有潢师的美术教研室主任、教授王扶东。王老师是西平人,开封艺专毕业,学识渊博,画技高超,屡获大奖。在1970年前后的“文革”期间,北京《工人日报》等单位下放到信阳办“五七干校”,其中有不少美术画家。当时,潢师举办“工农兵学员美术班”,王扶东老师便出面邀请他们从“五七干校”前来讲课,持续了很长时间,因此他们之间也结下了很深的友谊。1986年秋天,我记得原《工人日报》的著名画家王鸿等人专程来潢川旧地重游,探访亲友,王扶东老师特设家宴招待他们。因此,王扶东老师也专门找我去陪客,我欣然前往。酒足饭饱临走时,王扶东老师还送给我他精心绘制的“红梅图”、“白梅图”各一幅。对此,我一直念念不忘……。王老师德艺双馨,桃李满园,厚道朴实,助人为乐。我自调离潢川后,仍然还一直关注着他。据悉,后来他在中央美院附中任校长的老同学丁井文,想在北京给他操办一个书画展览会。于是,他遂带着部分书画作品去北京。不料想在北京火车站被一个谎称是车站工作人员的骗子把画骗去。那一刻,老人不知所措,随后便神志不清,流落在北京街头。后幸被街道居委会收留,弄清情况并报案。北京的公安人员很负责,很快就破了案,并找回全部书画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我向潢师借操场。1987年5月下旬的一天,县教育局长宋增渠、群体股长苏振全、少先队总辅导员郭振萍来找我,说想在“六一”儿童节前搞一场大型活动,县城各初中、小学的全体师生都参加。我当即表态同意后,他们又说,由于参加的人数太多,县属没有这么大的会场。据侦知,只有潢师的碧湖大操场(原来的护城河填成的)可以容纳。可是,由于潢师是县级单位,垂直领导,县教育局协调不了,想让我去找他们。于是,我带着他们到了潢师,找校领导协调此事。我一说出来,他们就表示热烈欢迎,无条件支持,并留我们晚宴。5月30日上午,在潢师大操场隆重举行了“庆祝六一儿童节暨少先队检阅式”,近万人参加,我代表县委、县政府讲了话。当时的场面非常壮观,人山人海,红旗招展,歌声嘹亮,气球高悬,气氛热烈。会后,与会人员随即又去潢师东门内侧观看了“潢川县首届‘胖娃娃’展览”。当年的5月31日是“端午节”,小孩们在这天佩戴“胖娃娃”是潢川的传统风俗习惯,也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时任潢师办公室主任的李黎明同志(潢川人,后选任地区妇联会主席、物价局长)全程参与此事。后来我们都在信阳市直机关工作,有时见面她还会提起这件轶事、趣事。</span></p> <p class="ql-block">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往事故人宛如一支难忘动人的歌……。</p><p class="ql-block">由于时间久远,加之我已届古稀之年,上述回忆可能有不准确的地方,敬请读者、知情者批评指正,诚致谢意!</p> <p class="ql-block">▼附图一:黄振国1987年5月30日在“潢川县庆六一儿童节大会”上讲话。</p> <p class="ql-block">▼附图二:“潢川县庆六一儿童节大会”会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早春二月于茶城信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者简介:黄振国,男,1952年出生,潢川县奚店村人。原任信阳市委副秘书长、市直机关工委书记、市政协常委、学习文史委主任等职。现系退休干部、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信阳市作家协会、诗歌协会名誉主席、信阳诗会名誉会长、信阳黄氏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香港商报》特约记者。目前,已发表诗歌、文章600多首、篇,出版图书(自著、合著、编著)20多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