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大巴车已沿着盘山公路向延安驶去。我望着窗外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原,恍惚间看见山峁间跃动着八角帽上的红星。导游小李站起来清了清嗓音说:“大家请看,右前方山上的就是宝塔山,左边的河就是延河。”车上31位来自党的诞生地浙江嘉兴的游客不约而同地往宝塔山眺望。这是属于春天的红色之旅,历史课本里的铅字正化作车窗外掠过的黄土沟壑。</p><p class="ql-block"> 导游带着我们先来到了延安革命纪念馆,广场正中巍然耸立的是毛泽东铜像,铜像由著名雕塑师程允贤设计,高5米、重约3吨,连基座通高8.15米。怀着对伟人的崇拜与敬仰之情,大家默默地瞻仰着这全国独一无二的毛主席铜像。然后拍了集体照后进入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延安革命纪念馆陈列展出面积1.43万平方米,展出文物2500余件,历史照片1400余张。展出的大量珍贵革命文物、文献和照片,按历史顺序分列11个单元,400多米长的展览大厅,以1000多幅历史照片和800多件革命文物,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小米、驱日寇的光辉业绩。</p><p class="ql-block"> 展柜里,一张泛黄的《解放日报》用油墨的裂痕诉说着1942年的寒冬。我驻足在一幅黑白照片前:窑洞前的纺车旁,短发姑娘的手指被棉线勒出红印,嘴角却噙着笑。讲解员说这是大生产运动时的"纺线英雄",她们纺出的棉线连起来能绕地球三圈。玻璃展柜里的纺锤还沾着经年的棉絮,仿佛仍能听见纺车转动时发出的"嗡嗡"声。来到陈列着电台的展区,老式发报机的铜键上依稀可见磨亮的指痕。1947年那个惊心动魄的春夜,正是从这样的机器里传出撤离延安的密电。我的指尖轻轻抚过发黄的密码本,纸页间的褶皱里似乎还藏着当年收发报时急促的呼吸。玻璃柜里锈迹斑斑的步枪、短刀、长矛、手榴弹……无不告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因为有先辈们的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才换来的。</p><p class="ql-block"> 从纪念馆出来,我们坐车10几分钟来到了枣园革命旧址。我一一参观了当时党的领导人住过的窑洞。这些窑洞不仅是居住的地方,更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丰富的红色记忆。走进窑洞,可以看到简陋的陈设,如床、桌子和椅子,透露出一种质朴的气息。有些窑洞的墙上还挂着毛主席的画像,让人仿佛能看到他当年在这里奋笔疾书的情景。走进毛泽东居住的窑洞,在他旧居的窗台上,煤油灯罩残留着熏黑的痕迹。木桌上摊开的《论持久战》手稿复印件里,蓝墨水字迹力透纸背。窑洞外面是一个亭子,毛泽东喜欢在这亭子里接见外国友人,也和他的儿子毛岸英层在此谈话。毛泽东从1937年1月到1947年3月在延安各个居住点度过了整整10年之久。写下了指导革命进程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实践论》《新民主主义论》等名著。在陕北的黄土高原,在及其艰苦的环境下,他用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与无与伦比的智慧领导着史无前例的革命斗争。根据陕北民歌《白马调》编唱的《东方红》这首歌曲,表达了陕北农民对共产党和人民领袖的热爱。我们还看到了毛泽东在重庆谈判后带回延安的丁香树,算起来也有80年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陕北春寒料峭,山风掠过耳畔,仿佛捎来当年鲁艺学员排练《白毛女》的歌声。此刻我忽然明白,延安精神不是陈列在玻璃柜里的文物,而是窑洞窗棂间永远不灭的星光。那些纺车转动的韵律、扁担颤动的节奏、发报机跳跃的密码,都化作我们血脉里奔涌的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春天里抽枝散叶。</p><p class="ql-block"> 延安精神是我们党、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着巨大和深远的影响。延安精神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延安精神、永放光芒!</p> <p class="ql-block">延安革命纪念馆广场</p> <p class="ql-block">延安革命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枣园革命旧址</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居住窑洞门口</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从重庆带回的丁香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