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都说“一个溪口镇,半部民国史”。一个浙东的普通小镇,为何被称为“民国第一镇”?走进镇里的“蒋氏故居”去探寻答案吧!</p> <p class="ql-block">在解放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中,经常会看到蒋介石下野后,回到家乡溪口,在幕后操纵的情节。背景的小镇风光,景色宜人,令人难忘。</p> <p class="ql-block">溪口是个美丽的地方,位于宁波市奉化区,山峦青翠,碧水静流,因剡溪穿镇而过得名“溪口”,因背倚武山别称“武岭”。</p> <p class="ql-block">这里不仅是风光旖旎的江南水乡,更是人文荟萃的名人之邦,尤以中国现代著名的大人物蒋氏父子的“故居”而闻名天下。</p> <p class="ql-block">溪口虽小,却是民国时期的一个风暴眼。蒋介石数次蛰伏于此,数次东山再起,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如今,大戏主角早已谢幕,搅动而起的漫天风云也已消散,唯有历史厚重的“蒋氏故居”静默无言,吸引着无数游人前来探寻往昔。</p> <p class="ql-block">“蒋氏故居”是一组与蒋有关的建筑群,包括武山庙、武岭门、文昌阁、小洋房、武岭学校、蒋氏宗祠、丰镐房、玉泰盐铺、蒋母墓园等。</p> <p class="ql-block">武山庙位于武岭门外,原系溪口五姓共祀,后来蒋姓子孙敷衍,蔚为大族,而其他几姓衰微,蒋姓渐为主祀。</p> <p class="ql-block">蒋父曾任社首多年,蒋介石本人又对武山庙多次修缮,并经常到庙里祭祀,以致后来的武山庙实际上已演变成蒋氏家庙。</p> <p class="ql-block">武山庙后是气势雄伟的“武岭门”,三间两层,横跨小镇的必经之路。正面“武岭”二字为民国元老于佑任所题,背面为蒋本人题写。</p> <p class="ql-block">武岭门是蒋介石所建。1929年,蒋拆除旧庵,挖低山岭,拓宽道路,券门拱洞上建仿古城楼,作用相当于小镇的城门。</p> <p class="ql-block">武岭门内,三里长街蜿蜒穿过,左边是缓缓流淌的剡溪,右边是鳞次栉比的江南民居,“蒋氏故居”建筑群就散布于此。</p> <p class="ql-block">进武岭门向左拾级而上,不到20米处便有一骑路亭阁,路左有碑题“乐亭春晓”,这就是蒋介石出资修缮的“乐亭”。</p> <p class="ql-block">树木掩映的乐亭风景极佳,当年完工时,蒋欣然作记,以述胜景,路右侧就立有一块陈立夫手书,蒋亲撰的《乐亭记》碑。</p> <p class="ql-block">出乐亭不远,一座挺拔秀丽的楼阁,翘角飞檐,重叠错落,雄踞于剡溪岸边的最高处,这就是有“美龄别墅”之称的“文昌阁”。</p> <p class="ql-block">1924年清明,时任粤军参谋长的蒋介石回乡扫墓,见供奉文昌君的小庙破败不堪,乃出资请人建成一座漂亮的两层楼阁。</p> <p class="ql-block">1927年末蒋宋联姻,此后每到溪口,夫妇便在此小住。一楼为会客厅,二楼为起居室,文昌阁事实上已成为二人的私人别墅。</p> <p class="ql-block">美龄女士饱学中西,能流利地弹钢琴,能写一手秀柔的毛笔字,绘画功底也颇深厚。起居室内琴棋书画,一如往昔。</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旁有一水塔,是专为美龄女士所建。当地人用水都直接取自剡溪,而美龄女士却不习惯,蒋就打井造塔,建成了溪口最早的自来水。</p> <p class="ql-block">剡溪在文昌阁下拐了一个弯,形成一湾碧潭。站在精巧的憩水桥上,剡水洄流,游鱼历历,蒋宋在这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可惜原文昌阁已在1939年底,被日机轰炸,夷为平地,直至蒋离开大陆,始终是一片废墟,现在看到的一切都是1987原貌复建的。</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下,剡溪岸边,有一栋三间两层的西式房屋,绿树环抱,临水而筑,因所用建材为当年俗称“洋灰”的水泥,而被称为“小洋房”。</p> <p class="ql-block">1930年,蒋介石已是民国第一人,身边幕僚簇拥,由于经常往来溪口,就为随身的美国军事顾问端纳等人建了这所洋房。</p> <p class="ql-block">1937年,蒋经国从苏联归来,这里成为他们一家三口在中国的第一个落脚点。他在日记中将其比喻为“修练身心、增加涵养的书斋”。</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所建的跳水台,蒋经国在小洋房研读之余,经常在此跳水游泳。 蒋家虽传统,但并不排斥新事物,一直领风气之先。</p> <p class="ql-block">武岭门右侧,一组壮观的建筑群,为“武岭学校”。严格地说学校属于公共建筑,并不属于故居的范围,但与蒋介石却有着密切关系。</p> <p class="ql-block">蒋母有个遗愿,希望能建一所学校,让家乡子弟都能上学。蒋介石遵母遗命,筹资20万元,于1929年建成了这所私立“武岭学校”。</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所从幼儿园到中学再到农职的综合学校,林场、农场、工厂一应俱全。看看董事会的成员,完全是“小黄埔”的阵容啊!</p> <p class="ql-block">学校的大礼堂非常气派,高大宽敞,中西兼具,正中间悬挂孙中山画像,及“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遗训。</p> <p class="ql-block">学校现存11栋中西合璧的精美建筑,虽部分改建成博物馆,但气势规模尚存,<span style="font-size:18px;">即使在百年后的今天,依然堪比一流学府。</span></p> <p class="ql-block">自1932年起蒋亲自兼任武岭学校校长,大礼堂里有自己的办公室。每次回乡,他必入学校巡视、训话,研究解决学校的事宜。</p> <p class="ql-block">蒋介石有着无以复加的乡土情结,做了许多办学校、建医院、拓街道等善举回馈家乡,无论身处何地,溪口始终是心头牵挂。</p> <p class="ql-block">这间有着高大牌楼门的院落是“蒋氏宗祠”,额枋上“忠孝传家”为蒋介石亲题,表露出他对传统道德的追慕之情。</p> <p class="ql-block">宗祠原是康熙年间的老房子,上世纪三十年代蒋介石回乡翻建故居,顺便又扩建了宗祠,所以才有了今天气派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蒋被扣押的消息传到溪口,兄长蒋介卿突受惊吓引发脑梗身亡,蒋脱险后,在这里为其兄举办了隆重的葬礼。</p> <p class="ql-block">“蒋氏故居”多处建筑中,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丰镐房”。这里是老蒋长大的地方,也是小蒋出生的地方,是真正意义的“蒋氏故居”。</p> <p class="ql-block">溪口旧习,每个家庭都要起一个古雅房名,蒋父房名为“周”。后来兄弟分家各立房名,蒋取“丰”,弟为“镐”,取意“周”之两都“丰邑”和“镐京”,后其弟早夭,蒋兼祧,房名合为“丰镐房”。</p> <p class="ql-block">“丰镐房”地处溪口老街的中心地段,与剡溪仅一街之隔,现在的规模和样貌,是蒋介石发迹后于1929年扩建的。</p> <p class="ql-block">1878年,二岁的蒋介石就随父母搬到了这里,15岁时在这里迎娶了原配夫人毛福梅,1910年儿子经国也出生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蒋家世代笃信佛教,蒋母王采玉和原配夫人毛福梅更是食素吃斋,焚香念佛,老宅门楣上“素居”二字,弥漫着一种青灯古佛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翻建后的“丰镐房”前厅后堂,两厢走廊,楼轩相接,廊庑回环,房间数量达49间之多,且雕梁画栋,中西融合,尽显世家府邸的典雅尊贵。</p> <p class="ql-block">故居中心位置,为庄严肃穆,一派正统的家祠,供奉着蒋家的祖宗牌位,大匾“报本堂”系民国元老吴稚晖所题。</p> <p class="ql-block">东西厢房外观对称,但内部装修大相径庭。东厢房全套西式家具,住夫人宋美龄;西厢房完全中式风格,住离婚不离家的前妻毛福梅。</p> <p class="ql-block">庭院里有宋夫人当年亲手栽种的两棵桂花树,只是2003年宋夫人在美国离世,东厢房前的那棵也随即枯萎,现在看到的是补栽的。</p> <p class="ql-block">西厢房楼下是餐厅,一张巨大的红木圆桌引人注目,这里曾是蒋介石与家人一起用餐,共聚天伦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餐厅对面的厨房当中,垒砌着大户人家才有的“七星灶”。蒋回家时,毛福梅会亲自下厨做些芋艿头、雪菜黄鱼汤等家乡菜。</p> <p class="ql-block">1939年日军轰炸溪口,毛福梅在厨房边上的后门处不幸遇难。蒋经国昼夜兼程为母奔丧,挥泪写下“以血洗血”,立誓报仇。</p> <p class="ql-block">西厢房西边有幢独立的两层小楼,那就是“丰镐房”祖屋,也是蒋母王采玉一直居住的地方,在故居翻建中,蒋介石特意将其保留下来。</p> <p class="ql-block">楼下是蒋母卧室,一张老式的雕花木床繁复精美,占据了半个房间,这是当年蒋专门请能工巧匠为母亲定制的。</p> <p class="ql-block">小楼的楼梯很狭窄,窄到仅容一人上下。原来蒋母是小脚老人,上下楼梯需双手撑扶,所以蒋才特意设计成这样。</p> <p class="ql-block">其实蒋母一天也没有走过这楼梯,因为造这楼梯的时候,老人家已故去很久了,也许在蒋心中,老母亲终有一天会魂兮归来。</p> <p class="ql-block">“玉泰盐铺”也是“蒋氏故居”不可错过的地方。盐铺面溪临街,前排为三间小楼,底层为店面,二层居家,后排还有一栋平房为作坊。</p> <p class="ql-block">盐铺原是蒋介石的祖父蒋思千所创,后交由蒋父蒋肇聪打理。蒋肇聪头脑灵活,除了卖盐,还兼营酒米等杂货,渐成溪口富户。</p> <p class="ql-block">1886年,两次丧妻,已经45岁的玉泰盐铺少东家蒋肇聪,迎娶了虽刚23岁,却已经历过丧夫、出家的邻村寡妇王采玉。</p> <p class="ql-block">1887年10月31日(农历九月十五),盐铺楼上东边这个普通的房间里,蒋肇聪过门一年的媳妇王采玉,产下一个男婴。</p> <p class="ql-block">这个蒋姓男孩日后名头很多,乳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成年后以“中正”自称,而世人多称其字“介石”。</p> <p class="ql-block">蒋介石出生第二年,玉泰盐铺遭遇火灾,蒋随父母迁回祖屋居住。1895年蒋父病逝,兄弟分家,祖屋“丰镐房”分给了蒋母子,而盐铺分给了同父异母的兄长蒋介卿。</p> <p class="ql-block">到了1948年,兄长已逝多年,而盐铺也被白蚁蛀蚀得岌岌可危,蒋于是出资翻建,门口“玉泰盐铺原址”几个字系重修时亲笔所题。</p> <p class="ql-block">蒋母墓园,即蒋介石生母王采玉墓,位于溪口镇西约1.5公里的白岩山鱼鳞岙,依山傍水,松柏苍翠,是一处风景秀丽的风水宝地。</p> <p class="ql-block">过了石牌坊,是一条六百多米长的石阶甬道,蜿蜒向上,路面卵石拼成漂亮的图案,路旁古木参天,碑刻林立。</p> <p class="ql-block">中途遇一小亭。蒋介石回乡祭母,每至此亭必下轿,而后拾级步行,以示孝心,其他人亦仿之。久之,此亭便被称作“下轿亭”。</p> <p class="ql-block">墓道上端又有一亭,名“孝子亭”。蒋想到九泉之下小脚慈母行路维艰,特于漫漫墓道旁筑亭相待,使母能得少憩。</p> <p class="ql-block">墓道尽头,一排五间青砖灰瓦朴素的平房掩映在绿树丛中。这是蒋为了长伴慈母左右,于1923年为自己建的“墓庐”,取名“慈庵”。</p> <p class="ql-block">古时父母去世后,有些孝子便在墓旁筑“墓庐”而居,以守孝护墓。此风俗我虽听说过,但还是第一次见到,心中大为震撼。</p> <p class="ql-block">蒋介石每回溪口,多择此相居,以尽对母亲的缅怀之情。蒋在溪口有多处寓舍,但住在“慈庵”的次数最多,时日也最长。</p> <p class="ql-block">每次小住期间,寂静的“慈庵”立刻变成中国的一处神经中枢,各方人士,党政军大员纷纷来此晋见,并祭拜蒋母之墓。</p> <p class="ql-block">蒋介石平时不苟言笑,对人庄重严肃,唯有部属谒墓下来,他总要迎出门外,笑容可掬,鞠躬握手,连说“谢谢”。</p> <p class="ql-block">蒋母墓就在慈庵往上不远处。墓冢由石头和水泥砌筑,三面围护,黄士封顶,墓面中间嵌“蒋母之墓”横碑,系孙中山手书。</p> <p class="ql-block">墓碑两旁的石柱上,刻有蒋自撰的挽联“祸及贤慈,当日顽梗已晚;愧为逆子,终身沉痛靡涯”。字字句句都是深深的愧疚与怀念,</p> <p class="ql-block">墓前祭坪正中,镶嵌“凤凰翠竹”浮雕石板,寄寓 “葛竹村里飞出金凤凰”。蒋母为奉化葛竹村人,卒于1921年,享年58岁。</p> <p class="ql-block">1949年4月24日,解放军占领南京,蒋介石在“慈庵”度过了他在故乡的最后一个夜晚,天一亮,辞别母亲的墓冢,便再也没有回来…</p> <p class="ql-block">75年过去了,蒋氏父子虽已相继离世,却“浮厝”孤岛,期待有一日能叶落归根。对他们来说,溪口就是根,是魂,是割不断的乡愁。</p> <p class="ql-block">“蒋氏故居”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像是一部时空穿梭机,将我们带入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体验和感受历史的厚重与真实。</p> <p class="ql-block">历史长河滚滚向前,总有些瞬间值得铭记。“蒋氏故居”,就是这样一个值得我们去探访、去感受、去思考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