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象棋于北宋定型后相当长时期中象棋子力双方的写法完全相同。即只有七种“將士象車馬砲卒”,之后出现多种变体至今并没有公认的结论。近日看到“奕棋书写中华雅韵”之象棋文字书法作品征集,其中明确了书写对象:16个象棋棋盘棋子文字。具体包括:“将”“帅”“士”“仕”“象”“相”“馬”“車”“炮”“砲”“卒”“兵”“楚河”“汉界”。其中子力部分共有12种,这当然是综合了历史传承和约定俗成的主流,应无异议。</p><p class="ql-block"> 此外从实物遗存看,还有两个写法存在历史较长,有相当认可度。即“俥”和“傌”,未能入选殊为可惜。现分享梳理一下笔者收集的棋子和关联实物供有关部门参考,一家之言敬请批评。</p> <p class="ql-block">清中期红彩描金瓷俥傌棋子,出自保利拍卖。红墨饱满典雅,隶书法度严谨。</p> <p class="ql-block"> 在象棋中出现大规模的变体是从元代开始的。主要原因是元代战乱对弈环境比之宋代差了很多,象棋深度走进了民间。字体颜料(金粉、朱砂、石绿)不易得或质量下降,为了更好地辨认棋子区分对弈双方顺利行棋。便使用变体或同音字等。(详见拙作《从实物看各朝代棋子常用写法及变体》(《中国象棋文化论坛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p><p class="ql-block"> 在具体写法上添加偏旁的思路受到推崇。在稍早“仕”字得到认可的启发下,一口气推出俥、傌、像、佨四个加单立人旁变体(如下图实物)。然而有的并不成功昙花一现,比如对应砲的炮字已经很恰当,佨就被淘汰了。对应象的相也得到认可。像字虽偶有可见,也退出了主流变体。</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在历朝历代,不同文化背景的象棋制作者创造了多种变体。比如考虑成本的简化处理,变砲为包。有出于文人趣味 加笔的礮。但是流传时间都是有限的。只有俥傌经受住了实践检验和历史检验,续存于元、明、清、民国。下边按时间顺序实物举隅。</p><p class="ql-block"> 元代景德镇瓷质棋子。俥子周边有釉,傌子素光。</p> <p class="ql-block">大尺寸元代景德镇素胎佨及卵白釉像。</p> <p class="ql-block">元代象棋钱傌。图出自《中国花钱图录》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p> <p class="ql-block">明代厚胎光素瓷棋子俥傌</p> <p class="ql-block"> 清代红彩描金楷书俥傌,出自嘉德拍卖。</p> <p class="ql-block">民国骨质刻字填彩俥傌</p> <p class="ql-block">清代徽派象棋糕点木模“俥”字。</p> <p class="ql-block"> 清末锦底格糖缸。局部上的“俥”可见。</p> <p class="ql-block"> 清末粉彩瓷茶托,俥棋子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俥傌之写法从元代开始出现,历经明清、民国续存至今,来源清晰流传有序。本文篇幅有限举例子有限,实际上遗存数量是极为庞大的,具有广泛的社会认可度。</p><p class="ql-block"> 从双方子力区分意义角度看,每方七种,总共十四种,如能添加俥傌两种便凑成十四种全壁,黑红双方的字体便皆有自己的面目。</p><p class="ql-block"> 对于象棋书法艺术而言,我国的艺术传统是表达同一意思时追求不同的词语,书法亦然,对于车马而言出现俥傌就丰富了表现形式。</p><p class="ql-block"> 所以建议研究增添俥傌,即对应“將士象車馬砲卒”之变体为“帥仕相俥傌炮兵”,共十四种。</p><p class="ql-block"> (全文完)张超英2025年初春于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