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县重华文史研究会

書詩影画中華文化

<p class="ql-block">今天值班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赞陆民山先生钩沉寻宗精神</p><p class="ql-block">孫步中</p><p class="ql-block">宋末英魂岁月悠,陆公事迹记千秋。</p><p class="ql-block">后人承志寻遗脉,名士倾心解古愁。</p><p class="ql-block">遍访乡邻求旧忆,穷研史卷探根由。</p><p class="ql-block">满腔热血追宗祖,功绩长垂耀九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和故事,跨越时空,深深触动着后人的心灵。南宋末年的丞相陆秀夫,便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英雄。1279年,元军攻破崖山,陆秀夫不甘被敌国所俘,在驱妻、子入海后,毅然怀揣玉玺,背负幼帝赵昺壮烈投海,终年44岁 。他以死殉国的壮举,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爱国之歌,其崇高的气节和忠诚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璀璨明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鲜为人知的是,陆秀夫在福建莆田还有一段特殊的缘分。宋景炎元年(1276年),南宋都城临安失陷,陆秀夫保护着幼帝宋端宗泛海南奔广东,途经仙游枫亭港,驻跸会元寺。在这里,他与枫亭女子蔡荔娘缔结良缘。后来陆秀夫带幼帝辗转广东,最终在崖山背幼帝投海殉国。而蔡荔娘当时怀有陆秀夫的遗腹子,她坚强地活了下来,将陆秀夫衣冠葬于莆田嵩山,并艰辛地抚育遗腹子陆钊。为躲避元朝当局寻踪,她迁居到醴泉半岛,陆氏子孙把该地称为“东庄”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时光流转,数百年后的今天,有一位名叫陆民山的人,怀着对祖先的深深敬意和对历史的浓厚兴趣,踏上了探索陆秀夫莆田遗腹子及其相关历史事迹的征程。陆民山深知,这段历史不仅是家族的记忆,更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陆民山的探索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岁月的流逝使得许多历史资料散失不全,相关的传说和故事在口口相传中也出现了诸多版本。然而,这些困难并没有阻挡他前进的步伐。他四处查阅古籍,从《宋史》到地方县志,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与陆秀夫和他的遗腹子有关的线索;他走访莆田当地的老人,倾听那些流传在民间的故事,试图从这些碎片化的记忆中拼凑出历史的真相;他还前往陆秀夫衣冠冢、东庄等地实地考察,感受历史的沧桑与厚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探索过程中,陆民山发现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传承。陆秀夫衣冠冢静静地矗立在莆田嵩山南侧的树木中,虽然历经风雨,但依然承载着人们对这位英雄丞相的缅怀之情。而东庄,这个因陆氏子孙迁居而得名的地方,如今已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社区,但当地的居民依然没有忘记祖先的荣耀和历史的传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陆民山对祖先历史事迹的追踪精神,令人钦佩不已。他的努力,不仅仅是为了还原家族的历史,更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陆秀夫这位民族英雄的伟大事迹,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和忠诚品质。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和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正如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陆民山的探索,让我们从一个独特的视角,重新认识了陆秀夫的一生,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历史的价值和意义。他的精神,将激励着更多的人去追寻历史的足迹,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永远熠熠生辉,成为我们前行道路上的精神指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