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便引诗情到碧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林永望《行吟中国:凌寒诗文精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者/邓镇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将文化探索喻为“山河间的步履”,这个视角恰好与林永望(笔名:凌寒)《行吟中国:凌寒诗文精选》形成呼应。这部由《何处是归途》《陌上花开》《挂在天上的琴弦》精选而成的文集,勾勒出 “以城之名”的诗歌坐标,让我脑海里浮现出《文化苦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不同于《文化苦旅》以文化哲思重构历史现场的宏大叙事,《行吟中国:凌寒诗文精选》更像是林永望纯粹的个体“诗意体验”,注重的是个体化的诗意捕捉。他通过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近百座城市、村野和历史名胜文化古迹的行走轨迹,在空间移动中完成双重构建:既赋予每座城市和景点独特的诗歌审美特质,又以城市或文物为基点拓展了古今对话的抒情维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这种创作特质在表现形式上体现为大量“通感”技法的运用,使时空交错的“悖理”中代入,成为一种投映。这让我想起,唐代诗人刘禹锡《秋词》里有句诗:“便引诗情到碧霄”,恰可诠释林永望的这种创作追求——将行走中获得的诗意体验打开更广阔的艺术空间,为当代汉语新诗注入“时代标签式”的新活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行吟”作为一种文学创作范式,承载着创作者的个性印记。“行吟诗人”被视为是编织情感和思想,带给俗世美好享受和启迪的一群具有艺术才华的个体。——我这么说,正暗示着林永望诗歌创作的“才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觉得,林永望的诗歌鉴赏对大部分读者而言是存在着某种“门槛”的,这种特殊性源自其创作底蕴呈现的特质:其一在于古典审美的现代转化;其二是“通感”的意象组合;其三是角色代入的深层解构;其四是对历史素材的智性转化。这种复合特质在涉及城市主题时,特别是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尤为明显,要求读者具备相应的历史文化积淀,这在《行吟中国:凌寒诗文精选》中处处可见,像河北坐标的《铜雀台》、山西坐标的《梦回大唐》、西藏坐标的《行吟察瓦龙》、陕西坐标的《西安城墙》和甘肃坐标的《梦回宋唐》等篇目,这种转向历史场域的现代重构,随着物景变迁,呈现的诗意触点犹如《潇湘雨》里的“清秋通古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然,文集以“行吟”为主旨不可或缺地显露出诗人浓烈的抒情性,通过梳理其城市地理脉络,可以感受他不同地域差异蕴藏的心境折射,如读北京坐标的《远和近》、河北坐标的《画你》、广东坐标的《带你去看海》、贵州坐标的《风起时……》、浙江坐标的《在乌镇,等一场烟雨》、西藏坐标的《喜欢,是手中一杯清茶》和陕西坐标的《风起心动》等作品,映衬着诗人的心境,仿佛物景由心而生,展现城市景观与诗人内心的互文关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种创作实践突破了传统游记的写实功能:北京万寿寺的晨钟、雪域高原的天门圣象、铜雀台的秋雨墨痕,都成为激活历史记忆的触点,让固态时空在诗句中重新流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物景城市在林永望笔下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精神投射的载体,这种精神之花的绽放,使得作品提升了思想空间,从中也可以窥探出诗人的思想世界。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洞庭观月》中,看他的吟唱:“没有灯/更没有范希文登斯楼的去国怀乡/情感固然/想当缪斯的门徒/但行动更是乞者的莲花落/木棒指向/是生存的祈愿/树洞里的黑暗/是智者深邃的思想/诉说人性的光芒/孤独的夜晚/陪伴着岁月一起成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中通过“树洞里的黑暗/是智者深邃的思想”构成精妙的精神分析文本:“树洞”既像作者内心的黑暗空间和潜意识领域,又像是思想的具象化;而“木棒指向生存的祈愿”中的“木棒”,恰似物质生存与精神求索的连牵,暴露出作者对现实生存世界困境——指向当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这种困境在《喜欢,是手中一杯清茶》中得到另一种解答。“我喜欢在所有/美好的细节上/自然地流露/文字/或者思想/没有章法也就不加矫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中“自然地流露文字/或者思想”的表述,指向去除矫饰的本真状态。“没有章法也就不加矫饰”的宣言,实质是以形式的自由追求精神的完整。对“美好细节”的聚焦,正是诗人独特的审美浓缩——在碎片化叙事中建立自己的价值观,用微观视角构建完整的精神世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行吟中国:凌寒诗文精选》中,林永望的精神世界与时空世界是紧密相连的,甚至有着一致性,精神世界与时空维度的交织,构成他“行吟”的重要特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潇湘雨》:“这潇湘的雨/一直在我心里/总是让人难以忘记/从洞庭下起/纷纷扬扬/淅淅沥沥/下到了岳麓槐市/流淌着千年的/进学在致知/拼搏锐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朱熹弦歌不辍/闻满庭书声成律/嗅得草木香气/颂唱着/历史的厚度/尘寰星光凄迷/烟雨不息/浓缩惟楚有材痕迹/在凝视的同时/也被它长久地回望/沉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潇湘的雨/清秋通古今/步履不止/也是范希文提笔泼墨赋予/湘江精神不死/书写气壮山河英雄丰碑/使命与史诗....../这眼前弥漫的烟雨/不再是/远隔千里/在你心底/遥不可及的远方/洗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全诗通过三重结构层层递进:首节以地理轴线展开空间叙事,次节以历史意象构建时间纵深,末节将自然气象升华为精神洗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种多维建构在《风来听钟——拜谒龙首山福寿宫》中同样显著,“寂寞离愁成阵”的个人情感,经《枕浪北戴河》“离愁/也是一种力量”的转化,升华为跨时空的文化乡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在《梦回新疆》中"此刻/我高于世界/只低于你"的悖论式表达,正是这种时空观的诗意呈现。诗人通过自我沉思,将地理坐标转化为精神坐标,完成现实与超验的对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行吟中国:凌寒诗文精选》,可以感受到,林永望尝试通过内心深处的触摸走进他的“诗性世界”,《楼兰新娘》就是其让人印象比较深刻的一首作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我将这样和你去一生/不想那生命的花怎样开放/即使/暴风雪野/我也将这样伴你踏遍天山/骑着你的骆驼倚在你的肩上/听那驼铃在长风中飘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我们追逐水草赶着牛羊/任风沙吹过戍角的营边/和那干涸龟裂的土地/还有月下嚎叫的野狼:不再想/那狼烟突兀和边角吹寒/我就这样和你去/告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深宫寒锁的雪冰心颤/去那青青巴音布鲁克草原/看那天鹅舞蹈美丽晴天/围猎在那比斯和孔雀河畔/让我们细数松叶的针点/坐在葡萄架下我们歌舞翩跹/围坐瓜棚里细尝哈密瓜的蜜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谁说这样的生活不是天堂/风沙不再催人老/一朵爱情的雪莲花在心田轻绽/啊,啊,亚克西,/我就这样和你/走遍 海角天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当暮色融进草原/炊烟/馕坑油酥飘香/牛皮袋马奶发酵的/是一份浓浓的乡情/古老的牧歌在天际回荡/格塞尔的史诗在冬不拉奏响/往昔在歌声中悠扬流淌/让我的歌声与你同唱/美丽的草原冰山/仰望天上的白云/就是我们的牧羊/牧鞭悠扬/我们共看朝霞璀璨/和那斜阳的昏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楼兰新娘》可作为解读林永望“诗性世界”追求的典型文本。诗中“暴风雪野伴你踏遍天山”的决绝,“葡萄架下歌舞翩跹”的恬淡,最终都指向“风沙不再催人老”的精神永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娘意象成为诗性理想的化身,在时空淬炼中绽放成“心田的雪莲花”。这首诗通过多重艺术手法的交织,将“诗性世界”具象化为一个流动的、可触摸的生命场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五</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要走进林永望的“诗性世界”,领略其诗歌魅力,就不得不提及他多重艺术手法的创作技巧,正如前文说到的鉴赏“门槛,《行吟中国:凌寒诗文精选》延续了他惯用的意象“埋点”,以及典故化用、隐喻转换、物景借代和一语双关等技巧,在字里行间设置诗意“密码”,这种创作方范式要求读者化身解谜者,沿着诗人预设的线索,逐步抵达诗歌内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音乐未起,却已终场/在台风风眼,我把你手牵/享受着这片刻的平静,任涛声拍打海浪/那岸边/孤独寂寞桅杆/假装深沉/思考着把天边的夕阳点燃/让层层叠叠的火烧云/烘烤这冰冷的心房/在浪漫海岸的沙滩上/我们没有作声/站成了两支桅杆……”以《孤独的树——写在台风“泰利”登陆前的浪漫海岸度假区》为例,诗人将“台风风眼”这一自然现象与情感困境巧妙联结,把“平静与风暴”的物理矛盾转化为情感谜题,读者需要代入“牵手的旅人”视角,在“涛声拍打海浪”的环境描写与“泪水滑落”心理刻画之间,解读“站成桅杆”的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孤独的剑——游湛卢山》的创作中更为典型,我们摘其片断品读:“肃肃习习,隐隐辚辚/无一败绩,无一知己/究竟谁矣?究竟谁矣/从生命岁月将你抹去……”全诗围绕“究竟谁矣?”的核心追问急性铺陈,对“剑”衍生了多重意象:既可以是实体兵器(文中“手制之剑已千余”),也能理解为精神象征(文中“心如琉璃”),读者可以通过剑客、诗人、观察者等不同视角间转换,去理解“无一败绩,无一知己”的深层表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深读其作品,你会发现林永望的诗歌如同精心设计的文字游戏,在层层意象中暗藏解读密钥。这种创作特质既是对读者的邀请,也是思想的深层交流——唯有通过主动探寻与反复品读,才能真正抵达他的诗歌境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六</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相比当代汉语新诗白描式的口语化作品,我认为《行吟中国:凌寒诗文精选》是一本值得反复回味的文集,诗人所指向的最终抵达并非地理意义上的远方,而是当代素人内心失落已久的诗意栖居。当读者像我一样跟随诗句穿越大好河山,收获的可能不仅是城市风物的穿越,更是对自我内心的重新发现。或许,这种“行吟”的同时也是诗人通过诗歌洗涤心灵,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方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我身边,佩服林永望创作才华的人很多,对其作品钟情的甚至达到“痴迷”状态,这些诗歌“忠粉”通过深读他的作品,解开一个个不同的诗意空间,浸淫在其内心的“诗意世界”。单从《行吟中国:凌寒诗文精选》看,从屈原泽畔行吟到李杜漫游题壁,这种“行吟”创作的传统延续,可以看作既是对当代诗人诗意构建的一种呈现,也将是当代汉语新诗开拓疆域的有益尝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5年3月13日于佛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作者介绍:</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邓镇川:诗歌创作者,居住广东佛山,供职于传媒,记者、编辑。</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