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西岛》

浩瀚

<h3>三亚•西岛 <br>  西岛是一座岛屿,原名西瑁洲,隶属于海南省三亚市,总面积约2.68平方公里,距离三亚市核心区仅约8海里,距离天涯海角景区仅约3海里,地理环境优越。<br>  西岛四面环海,为珊瑚礁所环绕,被称为珊瑚岛,其海洋生态环境优越,海底拥有大量珊瑚、热带鱼群及丰富的海洋生物。<br>  西岛由主岛和附属小岛牛王岛组成,其中西岛主岛包含西岛渔村与西岛景区两部分。</h3> <h3>自然资源<br>  西岛拥有丰富海洋自然,周边海域属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海底生物种类繁多,栖息着鹿角珊瑚、冠状珊瑚和狮子鱼、小丑鱼、青衣、神仙鱼等热带鱼类,以及海星、海葵、海胆、海螺等海洋生物。<br>  西岛南部山上,生活着以食虾蟹为生的野生猴类等。<br><br>地形地貌<br>  西岛处于西太平洋地壳构造不同发展阶段的大陆边缘区,其基底与三亚市的底层构造相似。地形地貌大致分为北部(地势低平,为平沙地,由珊瑚、贝壳、砂粒组成)、中部(草林坡地,为渔村所在地)、南部(丘陵,由花岗岩构成)三部分,南高北低,西瑁岭(牛王岛)海拔最高为122.5米。<br>  西岛整岛呈东西两侧海岸线较长、南海岸线较短的类等腰三角形状,西岛北部为居民区和景区所在地,地势平坦;南部大部分为荒山、林地、坡地,南海岸线多为峭壁、无海滩。<br></h3> <h3><br>著名景点<br>西岛珊瑚老屋区<br> 每一栋珊瑚老屋的时间均在百年以上,其主要建筑材料为不规则形状珊瑚石,被视为镶嵌在西岛的建筑文化遗产,漫步西岛珊瑚老屋区可深切感受百年渔村人文居住文化,身临其境体验数百年前传统西岛居民的生活点滴。<br></h3> <h3>百年珊瑚老屋</h3> <h3>牛王岭<br>  牛鼻仔岭,也称为牛王岛,为散落在西岛西南方向的一座袖珍小岛,因岛屿形态酷像牛的鼻子,所以取名为牛鼻仔岭,岛上礁石嶙峋,自然景观优美。岛上拥有最原始的海岛风光,登高可欣赏到海天一色、礁石景观、日出日落,向北可一览三亚城市风光,向南可看到南海,岛上有“金牛望月”雕塑。<br></h3> <h3>西岛乌龟滩<br>  西岛乌龟滩位于三亚西岛西南角,拥有细腻沙滩和清澈海水,是海龟产卵地,因海龟在此产卵的季节性现象而得名。<br>  乌龟滩不仅吸引游客,也是当地居民心中的净土,适合拍照和体验水上活动。‌<br>  </h3> <h3>红色基因<br>  与西岛相距不远对望的为东岛(原名东瑁洲),西岛与东岛成犄角之势屹立在南海海面,扼守三亚海上交通的咽喉,被称为“南海前哨的两只眼睛”。为了加强南海国防前哨的防御力量,1959年8月,西岛组建民兵营。<br>  1962年,当地驻军从民兵营中抽出8人,组建了第一个以女民兵为主力的炮班,作为守岛驻军的辅助防御力量。<br>  1963年3月,炮班被正式命名为“八姐妹炮班”,8位花样年华的姑娘,勇敢地加入了炮班的行列。<br>  1969年8月1日,在“八姐妹炮班”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红色娘子军连”,女民兵正式有了建制。<br>  1990年8月1日,“红色娘子军连”又改名为西岛女子民兵连。西岛女民兵曾先后获得了毛泽东、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br>  几十年来,西岛女民兵初心不改、使命不渝,其敢打敢拼、不畏艰难、奉献自我的传统一直没有改变,西岛女民兵的精神薪火相传,又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br></h3> <h3>西岛文创馆<br>  西岛文创馆是由珊瑚老屋改造而成,设计上利用新旧建筑融合,辅以院落景观,是西岛首个岛上文化综合体,空间包含创意展示、村民文创培训、国际艺术家交流、老屋体验等功能。</h3> <h3>西岛海上书房<br>  海上书房是利用三艘废弃渔船改造的西岛公共文化空间,与西岛渔民一起创作而成,海上书房设有三个空间,分别是书房空间、阅读俱乐部和海上船宿,贯穿了海洋环保文化的理念,是西岛公共文化服务空间。2019年5月被评为“海南省美丽书屋”,曾受到包括央视、新华社、中国日报等国内外几十家媒体报道。</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