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大殷商三千年文明,览殷墟博物馆(车辚辚 马萧萧)

emma

<p class="ql-block">  结束了红旗渠景区的游览参观,我们乘车返回安阳市内,正值夕阳西下的傍晚时分。</p><p class="ql-block"> 特种兵般行走于山水之间,早已是疲惫不堪。本想先找个地方好好吃顿饭,然后回酒店休息。女儿车上翻看攻略时,意外获悉将路过殷墟博物馆,更加幸运的是,博物馆开设了夜场。每到一座城市,博物馆是必打卡景点。来到安阳,按照行程,殷墟博物馆是明天的行程。一个夜场,让我们将博物馆的行程提前了一天。这就意味着我们有了再去其他景点的可能。于是,我们决定提前下车,去参观夜场的博物馆。我们到达时,刚好可以入场参观。</p> <p class="ql-block">  走下车,远远地就看见了一座巨大的青绿色四方形建筑,这就是安阳市殷墟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安阳市殷墟博物馆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殷墟遗址保护区内,洹河东岸。</p><p class="ql-block">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一条母亲河,洹河,古称洹水,便是安阳市的母亲河,也是该地区一条古老而重要的河流,其见之于文字记载至少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走近博物馆,落日余晖将博物馆映衬得更加神秘、变幻,仿佛一条3000多年的历史长卷再次在我们面前一卷卷铺展开来。</p> <p class="ql-block">  安阳市殷墟博物馆主馆高22米,宽146米,是名副其实的大‘鼎’。外表颜色以青铜色为主基调,辅以土色丰富建筑色彩,仿佛为这座大“鼎”建筑披上了一层华美肃穆的“青铜外衣”。设计团队以中华文明的国之重器—鼎为设计意向,通过对“鼎”元素的抽象、演变,四方为形,内含横纵两轴,形成具有殷墟文化内涵和考古学意义的“四方之极”,以及这一文明重器立于中华大地之上。无论从哪个方向看,博物馆都是庄严周正的造型,与古朴、深沉、宁静的遗址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  甲骨文是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目前东亚已知时代最早的成熟的文字体系。安阳殷墟是甲骨文的出土地,来到殷墟博物馆,几乎每一位参观者都会对博物馆门头上的三个甲骨文字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三个字到底是什么字,又是什么意思呢?</p><p class="ql-block"> 经过多方论证和专家解读,这三个字是“大邑商”,是商朝晚期都城,是商朝人对他们国都的美称。</p><p class="ql-block"> 殷墟自1928年开始科学发掘近百年以来,所揭示的设施完备的都城遗址、气势恢宏的宫殿群、规模庞大的王陵区、高度发达的青铜器、系统成熟的古汉字,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代表与象征。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评选中,安阳殷墟商代晚期都城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以最高票数高居榜首。</p><p class="ql-block"> 经过三年多的建设,于2024年正式开馆的殷墟博物馆主要包括殷墟考古发掘史展厅、出土遗迹厅、殷商社会生活史展厅、甲骨文厅、玉器厅、青铜器厅及精细考古实验室等部分。</p> <p class="ql-block">  有幸约到了博物馆夜场的免费参观票,走进博物馆,我们参观的第一个展厅便是《车辚辚 马萧萧》殷墟车马遗迹展厅。</p><p class="ql-block"> 冷兵器时代,马是重要的战略物资,是国家实力与军事能力的象征,而陪葬车马更是一个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据资料介绍,殷墟马车多埋葬于大型墓葬附近或墓道内,以车、马、人合葬居多。殷墟早期以车马器陪葬,车马器套数代表主人所拥有的马车数量,见证着主人身份等级的高低。晚期马车陪葬成为中上级贵族的专属,彰显着墓主人的赫赫权威,亦是马车陪葬制度的萌芽。</p> <p class="ql-block">  到目前为止,殷墟共发掘车马坑近百座,均分布在王陵大墓及各大族邑聚落墓地中的高规格墓葬附近或墓道内。殷墟马车陪葬数量与墓葬规格、墓主的政治地位、身份等级有密切联系。</p> <p class="ql-block">  展厅里共展出在殷墟先后发掘出土的车马坑23座。除了常见的车、马、人,还有大量精巧别致华贵的车马器。</p> <p class="ql-block">  这是2005年出土于安阳钢铁公司的车马坑。坑内一车两马,马匹相背而卧,头部清晰可见由长方形白色牙片串联成的马笼头,身体围绕牙片串饰的双层革带,装饰豪华,在殷墟已出土的车马坑中较为少见。车后、车侧各殉一人。</p> <p class="ql-block">  展厅展出的23座车马坑遗迹,出土的商代马车都是木质双轮单辕车。</p><p class="ql-block"> 厚厚的黄土,3000多年的时光,车马坑内,无论是车、马、人都已与黄土融为一体,无法剥离。考古人员只能将他们与周围泥土一同切割,整体打包带回实验室,用细软的毛刷层层剥离,才使这些车马重现。</p> <p class="ql-block">  很喜欢展厅里的一段解说词:拂去历史尘埃,黄土下的马车徐徐显现。浩浩荡荡的马车,华丽精巧的车马器,再现了商人精于创造的智慧才干。商代马车,作为交通工具,展现着3000多年前,在社会生活、四方征战、礼制建设等诸多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商代古朴厚重的车马文明延续不断,为后世王朝继承、发扬,并在传承、创新中留下了中华文明不可磨灭的深刻烙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