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责任与成长

淼儿

<p class="ql-block">  在下班回家的车上,同事抛出的一个关于留守儿童家庭的话题,如石子投入心湖,激起层层涟漪,引发了一场热烈的讨论,也促使我对婚姻、责任和个人成长进行了深入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故事里,女方生下一儿一女后离家出走,男方外出打工,孩子只能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乍一听,众人第一反应是谴责女方的不负责任。“生而不养”,这在道德层面似乎是难以被原谅的。一个同事义愤填膺地说:“给人家生两个孩子了,还跑了不回来,娃子多可怜。” 这种观点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朴素道德观,生育意味着责任,一旦选择成为父母,就应该承担起养育孩子的义务。然而,事情真的如此简单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另一位同事则提出:“带着娃子她怕养活不起哦。” 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背后可能隐藏的现实困境。在一些贫困地区,经济压力如同沉重的枷锁,困住了许多家庭。对于一位独自抚养两个孩子的母亲来说,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也许她在离开之前,已经在生存的边缘苦苦挣扎,最终无奈选择离开,这其中的心酸与无奈,又岂是旁人能够轻易体会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有人提到他们可能没有领结婚证,在农村,早婚现象曾经较为普遍,十七八岁结婚,达不到法定结婚年龄,自然无法领证。婚姻,到底应不应该领结婚证?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从法律角度看,结婚证是婚姻关系的法律保障,赋予夫妻双方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从道德层面讲,它象征着一种承诺和责任。但也正如大家所讨论的,领了结婚证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会对家庭负责,不负责任的人即便有法律的约束,也可能对家庭不管不顾。婚姻的维系,不能仅仅依靠一张证书,更需要夫妻双方的自觉和担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这场讨论中,大家还提到,婚姻是复杂的,女方离开的原因只有她自己最清楚。或许是初婚时的懵懂与不由自主,年少轻狂时的结合,在经历生活的磨砺后,才发现彼此并不合适;或许是婚后家庭中不可言说的矛盾,日积月累,最终让她不堪重负;又或许是随着年龄增长,眼界开阔,对生活有了新的追求,而现有的婚姻无法满足她的需求。无论哪种原因,最无辜、最受罪的还是孩子。他们被迫成为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失父母的关爱,心灵的创伤可能会伴随他们一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让我联想到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老师的教育就如同结婚证对婚姻的约束,老师努力教导学生,希望他们能够成长、进步,但真正的改变往往源于学生自身的觉悟。同样,结婚证对某些人有约束作用,而有些人却不会受到它的束缚,一切全在于个人是否愿意自觉地承担起责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场车上的讨论,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大家所说的 “无解”,恰恰反映了生活的复杂性。我们不能简单地对故事中的女方进行指责,也无法找到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但它提醒着我们,婚姻不是儿戏,生育更需要谨慎对待。在步入婚姻殿堂之前,我们应该对自己、对未来的伴侣、对可能出生的孩子负责。而社会,也应该给予那些处于困境中的家庭更多的支持与帮助,减少类似悲剧的发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