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Al,为我在编的《画游大观园》和《夏说大观园》,写了小说,编了视频,纯属好玩,供大家一笑🌹</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上海的一个静谧的弄堂里,住着一位名叫林悦的年轻艺术教师,同时她也是个狂热的《红楼梦》迷。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在旧书店的角落发现了一本《画游大观园》,古朴的封面,透着一股神秘的气息。</p><p class="ql-block"> 林悦轻轻翻开这本书,瞬间被里面精美的手绘作品吸引。那一幅幅工笔白描和写意水墨画,将大观园的四季变迁展现得淋漓尽致。她仿佛跟着书中的笔触,漫步在春日繁花似锦的潇湘馆,夏日荷香阵阵的沁芳闸,秋日落叶纷飞的稻香村,冬日银装素裹的蘅芜苑。尤其是那幅《冬雪蘅芜苑》,大片的留白,恰似《红楼梦》里宝钗命运的含蓄隐喻,让林悦惊叹于作者融合水墨留白哲学的高超技法。当看到书中介绍的AR虚拟游园和木刻版画书签等文创产品时,林悦更是兴奋不已。她迫不及待地下载了AR程序,扫描书中的画面,刹那间,大观园的场景在手机屏幕里立体呈现,亭台楼阁、花鸟鱼虫栩栩如生。她决定要把这个奇妙的艺术体验分享给学生们。</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林悦的好友,历史系研究生陈宇,在研究园林史时注意到了《夏说大观园》。他一头扎进这本书里,被书中丰富的史料深深吸引。那些未公开的1980年代建园设计手稿,还有古树移栽前后的老照片对比,为他的研究打开了全新的视野。书中关于1984年从苏州木渎移栽七百年紫薇的口述建园史让陈宇感触颇深。“以草绳裹根、人力肩扛三昼夜”,这样艰辛的历程,让他看到了园林匠人们背后的坚守与执着。而夏培德在书中对商业化浪潮下园林保护困境的文化批评,也引发了陈宇的深入思考。</p><p class="ql-block"> 一次艺术研讨会上,林悦和陈宇都作为嘉宾出席。林悦分享了《画游大观园》带来的艺术震撼,以及她如何用书中的AR互动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陈宇则讲述了《夏说大观园》在学术研究上的重要价值,以及对园林保护理念的深远影响。两人的分享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一位资深的园林设计师感慨道:“这两本书就像一对翅膀,让我们从艺术和历史两个角度,重新认识了大观园,也重新思考了园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p><p class="ql-block"> 林悦和陈宇受到触动,决定合作举办一场以“画游与夏说中的大观园文化”为主题的活动。林悦负责艺术展示部分,她带着学生们制作了以大观园为主题的手工艺品,还设置了AR昆曲互动体验区。陈宇则负责历史文化讲解,他整理了书中的史料,制作成展板,详细介绍大观园的营造史和文化基因传承。</p><p class="ql-block"> 活动当天,艺术爱好者、学生、学者、园林从业者们纷纷赶来。大家沉浸在艺术与历史交织的氛围中,深刻感受到了园林文化的魅力。一位小朋友在体验了AR昆曲互动后,兴奋地说:“原来古代的园林这么有趣,我以后也要学画画,把它们画下来!”</p><p class="ql-block"> 活动结束后,林悦和陈宇望着满是收获的场地,心中充满感慨。正如夏培德在两本书中传达的理念,园林是有生命的,对文化遗产的诠释可以有多种路径,但最终都汇聚成人们对精神家园的热爱与守护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