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东游~2

如影随形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美篇昵称 如影随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号 677732</b></p> <h5><b style="font-size:20px;">  走出华尔街,我们跟随导游直接来到了曼哈顿南街的游船码头。</b></h5> <h5><b style="font-size:20px;">  在登游轮之前,我并不知道,其实游轮有两种,一种是可以登上自由女神所在的Liberty Island,并在岛上滞留40分钟,攀登自由女神像至头顶。另一种环岛的路线一样,只是不能上岛,导游为我们选择的是后一种。这种</b><span style="font-size:20px;">Island</span><b style="font-size:20px;">不错,在岛上太近距离,反而不便观赏自由女神像的全貌。</b></h5> <h5><b style="font-size:20px;">  布鲁克林桥是曼哈顿岛和布鲁克林区之间的一座跨越东河的悬索大桥。布鲁克林桥建成于1883年,外观富丽典雅,高塔和铁索都是画家们竞向描绘的对象。这座桥与帝国大厦和昔日的世贸中心双子塔楼一道,一直是纽约的标志性建筑,而工程师罗伯林一家两代三口人的传奇故事,更是给大桥增添了华美的光彩。</b></h5> <h5><b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20px;">  布鲁克林桥由老罗伯林设计建造,但刚开工3个月,老罗伯林就因受伤感染破伤风,不治去世。那年小罗伯林32岁,他继承父志继续施工,长期在水下作业,3年后因患潜水病全身瘫痪,从此坐在家里的窗台前,用望远镜指导每项工程。小罗伯林的妻子艾米莉,更是不同凡响,为了把丈夫的指令准确传达给工人,她自学高等数学、力学、桥梁学等课程,每天</b><span style="font-size:20px;">Island</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 25, 25);">于工地和家中,担负起大桥工程的实际指挥重任。整整花了14年,她帮助丈夫最终完成了布鲁克林大桥的建设。我觉得比这座桥更恢弘的是他们的信念和智商,尤其是在美国这种偏向个人主义的国家。这真是:</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种粟。”</b></h5> <h5><b style="font-size:20px;">  当游船驶离码头,进入你眼帘的是曼哈顿岛的壮观楼群。纽约的摩天大楼是举世闻名的,可以和我们的上海外滩相媲美,现代和古典风格的大楼交相辉映。</b></h5><h5><b style="font-size:20px;"> 游轮在行驶,座座摩天大楼从我们身边缓缓移过,形状各异但都是又瘦又高的,好像在这个已经拥挤的城市艰难的踮著脚尖站立。有很多我都希望知道它们的名字和用途,但我最多也只能把它们囊括进相片里构成这个城市的天际线。</b></h5> <h5><b style="font-size:20px;">  终于有一刻我们开始渐渐看到远处的自由女神像,从浅浅的绿色的轮廓,到渐渐清晰的高大的形象和面部的表情,还有那高举的火炬。自由女神像的确非常高大,岛上的人就像小蚂蚁一样密密麻麻的蜷缩在小岛上,不知道他们能不能看到自由女神的头像。自由女神的表情不像我想象的有点小开心,倒是有些严肃,可能是要神圣庄重些,也可能是在历经苦难之后终于重拾自由的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总之这对于当时饱经风霜的移民者来说一定是巨大地鼓舞振奋和力量希望。</b></h5> <h5><b style="font-size:20px;">  记得高晓松说过,</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美国在建国初期聚集了一批其他国家的非精英,却建立了一个如今世界大佬的国家。”</b></h5><h5><b style="font-size:20px;">有时想想的确匪夷所思。这也许就是自由的力量,让思想有机会滋长,让智慧有机会发扬。</b></h5><h5><b style="font-size:20px;"> 同时回想起以前常背诵的裴多菲。</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爲自由故,两者皆可抛。”</b></h5><h5><b style="font-size:20px;"> </b></h5> <h5><b style="font-size:20px;">  自由女神像,又称为自由照耀世界,是法国在1876年赠送给美国的独立100周年礼物。</b></h5><h5><b style="font-size:20px;"> 1885年6月装箱运至纽约,1886年10月由当时的美国总统克利夫兰亲自在纽约主持揭幕仪式。</b></h5><h5><b style="font-size:20px;"> 美国的自由女神像位于美国纽约州纽约市哈德逊河口附近,是雕像所在的美国自由岛的重要观光景点。美国的自由女神像以法国巴黎卢森堡公园的自由女神像作蓝本,法国著名雕塑家巴托尔迪历时10年艰辛完成了雕像的雕塑工作,女神的外貌设计来源于雕塑家的母亲,而女神高举火炬的右手则是以雕塑家妻子的手臂为蓝本。自由女神穿着古希腊风格的服装,所戴头冠有象征世界七大洲及四大洋的七道尖芒。</b></h5> <h5><b style="font-size:20px;">  女神右手高举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捧着刻有1776年7月4日的《独立宣言》,脚下是打碎的手铐、脚镣和锁链。她象征着自由、挣脱暴政的约束,在1886年10月28日落成并揭幕。雕像锻铁的内部结构是由后来建造了巴黎埃菲尔铁塔的居斯塔夫·埃菲尔设计的。自由女神像高46米,加基座为93米,重225吨,是金属铸造,置于一座混凝土制的台基上。自由女神的底座是著名的约瑟夫·普利策筹集10万美金建成的,底座是一个美国移民史博物馆。1984年,自由女神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b></h5> <h5><b style="font-size:20px;">  自由女神像称不上历史古迹,仅是一件人工塑造的艺术品。19世纪末,洲际旅行尚无空中航线,越过大洋的运输工具只有轮船,而纽约港是美国沿海最大的港口。 作为进出美国的大多数旅客要经过的一个港口,人们在距曼哈顿岛西南角仅3公里远小岛上矗立起了这座自由女神像。</b></h5> <h5><b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自由女神像恰在航线的附近,进出港口的旅客都可以望见。当海轮驶入上纽约湾内时,由于海面的曲度,此时船上旅客尚不能望见纽约市内高楼,而首先映入眼帘就是这座巨大的雕像。雕像手握火炬、向空中高高举起,目视前方,姿态优美。此时,有的旅客向她招手,有的旅客给她拍照。尤其是夜间,火炬内的灯光通明,加上从小岛地面射向巨像的探照灯光,使自由女神雕像更为清晰、壮观。同样,当海轮驶离市区码头时,也要在她旁边经过。此时,虽然距雕像较远,但由于雕像有高大的基座,依然依稀可见。旅客中有的人向它摆手,有的大声同她“再见”。自由女神像已成为船舶进出纽约港的一大景观。</b></h5> <h5><b style="font-size:20px;">  在花岗岩构筑的神像基座上,镌刻着美国女诗人埃玛·娜莎罗其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新巨人》:</b></h5> <h5><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新巨人》</b></h5><h5><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不同于希腊传说的铜塑巨神,</b></h5><h5><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以征服者的雄姿横跨两岸陆地;</b></h5><h5><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在我们落日映波的国门将会屹立</b></h5><h5><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一位高擎火炬的威武女神,</b></h5><h5><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以禁锢的雷电为火,而她的芳名是</b></h5><h5><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流亡者之母。从她灯塔般的手上</b></h5><h5><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燃起对万邦的欢迎之光;她温柔的目光</b></h5><h5><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俯瞰着那长桥飞架的双城海港。</b></h5><h5><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旧世界,留着你过去的壮丽恢宏!”</b></h5><h5><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她沉默的双唇喊,“给我你那疲惫、困顿、</b></h5><h5><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渴求自由呼吸的芸芸众生,</b></h5><h5><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你那挤满海岸的可怜贱民!</b></h5><h5><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把他们,把那些无家可归、颠沛流离者送来,</b></h5><h5><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我在这金色的门边举灯相迎!”</b></h5><h5><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埃玛·娜莎罗其(作于1883年)</b></h5>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从此诗可以看出,美国最初收留的不是贪官污吏和百万富翁,而是全世界的弱势群体。全世界受侮辱受迫害的“贱民”而非精英造就了美国。</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