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帝师杜受田故居

陈青 3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昵 称: 陈青33</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美篇号: 2738445</span></p> <p class="ql-block">  咸丰帝师杜受田(1788年-1852年),山东滨州人,清朝道光、咸丰两朝重臣,富有卓越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一生品端学粹、爱国恤民、廉洁勤政、恪尽职守、鞠躬尽瘁。 </p><p class="ql-block"> 著名历史学者茅海建评价:<b>“杜受田作为老师,造就了一代君主;作为臣子,做到了鞠躬尽粹。”</b>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  2024年7月,夏日炎炎,我与朋友前往东营市观赏黄河入海口胜景,途经滨州,慕名来到位于山东滨州市滨北街道南街的“杜受田故居”,一探咸丰帝师风范,在古朴幽深的青砖黛瓦间触摸晚清文脉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  坐落在古色古香城镇中的杜受田故居,外观质朴而庄重。青砖灰瓦,飞檐斗拱,虽历经岁月的洗礼,却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韵味。门口的一对石狮子,威风凛凛地守护着这一方天地,仿佛在向每一位来访者诉说着这里曾经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  杜受田故居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四合大院,有堂屋绣楼、厢房祠堂等房屋300余间,现仅存绣楼、客厅和部分堂屋、厢房。杜府建筑台基比寻常官邸低三尺,十分低调,风格简单朴实,是典型的明清鲁北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  走进故居,大门庄重古朴,头顶悬挂着“相国第”、“方伯第”以及传胪、会元、亚元匾额。二门内悬挂“祖孙父子兄弟伯侄翰林”匾,令人肃然生敬。</p><p class="ql-block"> 杜氏家族自明万历至清光绪年间,在长达 300 多年的时间里,科甲鼎盛,人才辈出,有“一门七进士”“父子五翰林”的美誉。这一荣耀门楣,彰显了杜氏家族在科举和政事领域的辉煌成就。</p> <p class="ql-block">  踏入仪门,一座方形照壁和宽敞的庭院映入眼帘,地面的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如镜。庭院两侧的厢房,陈列着杜受田生平事迹、文物、书法。一幅幅珍贵的字画,展现了他的文学造诣和艺术修养,一件件陈旧的器物,仿佛还残留着他当年生活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从倒座房穿过垂花门进入正院,正房是整个院落的核心建筑,建筑规格较高,装饰也更为精美,还原当年杜氏家族长辈在此起居生活的场景。东西厢房则是杜家晚辈的生活空间,按照从正房到东西厢房的顺序依次游览,感受传统四合院的居住文化。</p> <p class="ql-block">  正厅宽敞明亮,正中悬挂着杜受田的画像。他目光深邃,神情和蔼,让人不禁对这位帝师心生敬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此图来自网络致谢原创</span></p> <p class="ql-block">  转而来到翰林堂,门前楹联<b>“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b>彰显杜氏家族重视品德修养、真诚待人的家风和处世哲学<b>。</b> 厅内高悬三块御制龙匾,正中匾为<b>“期颐衍庆”,</b>左为<b>“达尊锡类”</b>,右为<b>“教忠笃庆”</b>,道光帝和咸丰帝亲书匾额赐予杜受田及其父,以示笃念耆臣,推恩赐类至意。</p> <p class="ql-block">  杜受田出身科举世家,道光三年(1823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杜受田入上书房,担任皇四子奕詝的师傅。他注重儒家经典与帝王之道的教导,并助其在道光帝面前树立仁孝形象,最终击败竞争者(皇六子奕訢)继承皇位。</p> <p class="ql-block">  穿过庭院,便来到了忠孝堂,杜氏家族传承和弘扬忠孝文化的重要场所。进入其中,迎面悬挂的是杜家十二位最杰出人物的画像,一门十二进士,前三位是明朝进士,后九位是清朝进士,入翰林6人。明清两朝中秀才347人,举人8人,七品及以上官员91人,在科举制度的年轮里刻下惊人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   沿回廊前行,在碑廊篆刻的<b>《杜氏述训》</b>精华警句中,我注意到一组石刻不同于常见的道德训诫:<b>"教子弟如植嘉木,必先固其根本而后润其枝叶。"</b>这种强调品格根基的培养理念,与当代教育界倡导的<b>“全人教育”</b>不谋而合。</p> <p class="ql-block">  书房<b>静观堂</b>内摆放着大量的书籍,虽然这些书籍大多是复制品,但依然能感受到当年杜受田勤奋好学的氛围。他一生博览群书,知识渊博,正是这种对知识的追求和热爱,让他成为了一代名师。</p> <p class="ql-block">   穿过月洞门,私塾<b>净明山房</b>,这里是杜家子弟接受教育的地方,保留着古老的书桌、书架。杜堮父子幼时均在此学习,陈列着道光十五年的课业簿,一份<b>《策论习作》</b>上留有杜受田批注:<b>"论河工疏浚,当知水性就下;论吏治清明,须知人心向上"。</b>这种将实用之学注入八股框架的智慧,解构了人们对科举教育的刻板认知。</p> <p class="ql-block">  学堂旧址的楹联 <b>"风声雨声读书声,家事国事天下事" </b>依旧醒目。杜受田创造性地将<b>“游学”</b>纳入皇子教育:带咸丰观察市井民生,考察河工漕运,这种走出书斋的教育方式,在当今研学旅行中竟能找到奇妙的呼应。展柜里保存的<b>《课皇子疏》</b>原件,字里行间透露出<b>"经世致用"</b>的教育主张。</p> <p class="ql-block">  在杜受田执教的上书房复原场景中,一方砚台的位置偏移引发深思。据史料记载,他常将砚台置于书案边缘,警示皇子<b>"居安思危"</b>。指导咸丰帝处理奏折时,他不用朱批示范,而是以水代墨练习批阅,这种<b>“无痕教育”</b>的智慧,暗合现代教育心理学中的试错理论。</p> <p class="ql-block">  在藏书楼<b>“芸香阁”</b>前驻足,当年杜受田就是在这里,将四书五经与治国方略熔铸成独特的教学体系。书案上摆放的<b>《帝鉴图说》</b>摹本,记载着这位帝师如何用历史典故启发幼年咸丰思考为君之道。</p> <p class="ql-block">  <b>做人要谦虚正直,做官要爱国恤民、廉洁勤政,做事要“端正、明白、和平、谨慎”</b>杜受田一生清正廉洁,生活简朴,在贪污腐败之风盛行的晚清官场中,他犹如一股清流,以正直和忠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赞誉。</p> <p class="ql-block">  西跨院里有一棵600多年树龄的古槐,苍劲古朴,树干粗壮,树冠枝繁叶茂,形如巨大的绿伞,是故居历史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  故居后花园里花草繁茂,景色宜人,杜受田曾在这里散步思考,放松身心。花园中的亭台楼阁、假山池塘、花草树木为整个故居增添了一份雅致。</p> <p class="ql-block">  杜受田以儒家贤臣形象载入史册。尽心尽力辅佐咸丰帝,任内多次主持赈灾,督办黄河治理,关注民生。咸丰二年(1852年),杜受田在陪同皇帝视察江苏时染病去世,终年64岁。追赠“太师、大学士”,谥号“文正”(清代文臣最高谥号之一),极尽哀荣,足见咸丰帝对杜受田的敬重和感激之情。</p> <p class="ql-block">  这座清代官宅群,如同一位静默的老者,将三百年的光阴沉淀在七进九院的院落深处,拂过斑驳的砖墙,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络。</p> <p class="ql-block">  探访帝师杜受田故居,我不仅领略了古代建筑的魅力,更感受到了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杜受田作为帝师,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品德影响了一代君主,他留下的不是帝师光环,而是一个民族对待教育的虔敬姿态,他的事迹和精神,就像一座灯塔,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p> 谢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