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全国劳模、全国最美退役军人、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三师分会副会长陶依嘉为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学子讲述学习雷锋,为民服务的人生课</b></p> <p class="ql-block"><b> 2025年3月11日下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奉贤校区)内气氛热烈而庄重,一场主题为“传承雷锋精神,践行时代担当”的先进事迹分享会在此隆重举行。</b></p><p class="ql-block"><b> 此次分享会如同一束聚焦的强光,将全国劳模、全国最美退役军人、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三师分会副会长陶依嘉老师41年来坚守南京路志愿服务的感人事迹,毫无保留地呈现在众人眼前。</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三师分会副秘书长、师直二组组长孙国民的组织和主持</b></p> <p class="ql-block"><b> 参加会议的有化工学院团委副书记郑岳涵老师,化工学院团委副书记赵佳辉老师,化工学院辅导员高萱萱老师,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三师分会副会长陶依嘉老师,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三师分会秘书长孙国民老师,上海市杨浦区女企业家协会副会长董文静老师,22107181、221071Y2、22107511、23107181团支部全体成员,约百余人。他们共同沉浸于这段满溢温暖与力量的故事之中。</b></p> <p class="ql-block"><b> 73岁的陶依嘉老师,用她“一生一事”的执着坚守,为新时代雷锋精神写下生动注脚。</b></p><p class="ql-block"><b> 回溯至1982年3月,那时年仅24岁的陶依嘉,怀着满腔热忱,与5名民兵团员一道,在永安百货门口支起了简易服务台,就此踏上了这条长达41年的漫漫温暖征途。从最初小心翼翼地为孩童包扎伤口、认真细致地为市民称重,到如今风雨无阻、每月20日雷打不动的固定“为民服务日”,岁月流转,陶依嘉手中的血压计已悄然更迭四代,可她脸上那温暖如春日暖阳的笑容,始终未曾改变,成为了南京路街头一道永恒的动人风景。</b></p> <p class="ql-block"><b> 然而,陶依嘉老师的志愿服务之路,绝非康庄大道,而是布满了荆棘与坎坷。2018年那个格外寒冷的冬天,刚经历甲状腺手术的她,脖子上还贴着纱布,身体极度虚弱。家人心疼不已,纷纷劝阻,可她心中那团为人民服务的火焰熊熊燃烧,执意参加腊月二十的志愿服务。在她的记事本里,夹着一张2005年的泛黄车票,那是她为解决11路公交站迁移问题留下的珍贵印记。连续三周,她不畏严寒,清晨五点便伫立在站点,耐心数着候车人数,仔细记录老人赶车的艰难。最终,在她的不懈努力下,新站台竖起了遮雨棚,为老人们撑起了一片温暖晴空。去年台风天,狂风暴雨肆虐,她接到独居盲人李阿姨的求助电话后,毫不犹豫地冲进雨中,一路小跑为李阿姨送药上门。她用自己的身躯护住装着药品的塑料袋,雨水顺着发丝不断滴落,到了地方,她还贴心地在药盒上贴上盲文标签。这一个个微小却又充满力量的细节,深深触动了在场年轻志愿者们的心灵。</b></p> <p class="ql-block"><b>一、坚持志愿服务的动力</b></p><p class="ql-block"><b> 陶依嘉分享了她坚持从事志愿服务的动因。深植于心的部队教育影响,使她坚守承诺,致力于服务人民。这种强烈的责任感激励她战胜困难,始终如一地履行约定。群众的期待同样成为她持续努力的源泉,她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此外,红色精神的激励也不容忽视,从“南京路上好八连”的传统到她个人,再到黄浦区形成的“一街一城一园一线一里”品牌志愿服务项目,红色精神始终是她坚守初心和使命的不竭动力。</b></p> <p class="ql-block"><b>二、难以忘怀的经历与克服的挑战</b></p><p class="ql-block"><b> 陶依嘉分享了几个特别难忘的经历。其中包括女儿出生当月,因服务工作而缺席的遗憾,这是她42年生涯中唯一一次缺席。还有她协助解决公交站问题的经历,她亲自前往现场进行调研,并迅速反馈居民的诉求,直至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在谈及遇到的挑战时,她提到了个人身体不适和服务时间有限等问题。但她始终将服务人民视为重中之重,克服个人困难,确保如约出现在服务现场。为了更好地满足群众的需求,1997年11月,她还开通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依嘉医药热线”,提供“求医问药、邮购代办、送药上门”等特色服务。</b></p> <b>三、对年轻人的寄语<br> 针对“年轻人如何在学习和工作中实践雷锋精神”的问题,陶依嘉提出了宝贵的见解。她激励年轻人在学业上要勤奋刻苦、相互协助、敢于创新;在职场中要热爱本职、服务大众、团结合作。她坚信,将雷锋的奉献精神贯穿于日常学习与工作之中,能够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b> <b>四</b>、<b>日常生活中的雷锋精神<br> 陶依嘉还分享了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雷锋精神的小事。她鼓励大家关爱他人,无论是帮助老人、关爱儿童,还是关心同事和同学。她还宣扬积极参与社区服务,维护社区环境,加入志愿者组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递着爱心和正能量,诠释了“为人民服务不是口号,是我的人生标准”的深刻内涵。</b> <p class="ql-block"><b> 陶依嘉老师开创的南京路志愿服务活动,宛如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吸引了国企、外企、社会团体等50余家单位踊跃参与。服务项目也从最初寥寥几十项,如春日繁花般不断绽放,扩展至上百项,逐渐形成了南京路独有的“爱心接力”优良传统。她始终秉持着“退役不褪色”的坚定信念,将部队中“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毫无保留地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即便在父亲病危、自身术后尚未痊愈等艰难时刻,她心中“服务人民”的信念从未动摇,脚步从未停歇。“为人民服务不是口号,是我的人生标准”,这句质朴而有力的话语,从她口中说出,如洪钟大吕,深深烙印在每一位聆听者的心中,激励着在场的每一个人。</b></p> <b> 谈及年轻人如何践行雷锋精神,陶依嘉老师满怀期许地给出建议:在学习上,要树立远大目标,保持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像雷锋一样勤奋刻苦、持之以恒,主动与同学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还要敢于突破常规,培养创新思维,为未来服务社会积攒能量;工作中,则需秉持爱岗敬业的态度,认真负责、精益求精,时刻关注群众需求,将奉献精神融入工作的每一处细节,同时注重团队协作,与同事相互支持、携手共进;在日常生活里,从公交车上为老人主动让座,到社区中关心孤寡老人生活,从帮助邻居照顾小孩、辅导功课,到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类活动、维护社区环境,每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是践行雷锋精神的具体体现。</b> <b>在问答环节,陶依嘉老师敞开心扉,分享了自己坚持志愿服务的深层原因。部队多年的教育熏陶,早已在她心中种下了信守承诺、为人民服务的种子;群众那满含期盼的眼神与真切需求,成为她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而从“南京路上好八连”传承而来的红色精神,更是如同一座明亮的灯塔,一路引领着她,以及无数受其感染的志愿者们,坚守初心使命。她回忆起女儿出生第六天,恰逢当月20日,在家人的极力劝阻下,她虽满心不舍,但还是选择打电话将工作托付给其他志愿者,那也是她41年来唯一一次缺席。还有为解决公交站问题四处奔波的经历,桩桩件件,皆是她为人民服务的生动注脚。面对身体不适和有限的服务时间这些难题,她始终将服务人民摆在首位,甚至开创性地开通了“依嘉医药热线”,为志愿服务搭建起更广阔的平台,让温暖传递得更远。</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学生代表彭明阳发言</b></h3> <p class="ql-block"><b> 在会议的尾声,与会者普遍表示,陶依嘉的事迹及其精神对他们产生了深远的鼓舞。他们一致认为,应将陶老师的这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守在各自的岗位和生活中,积极实践奉献为民的理念,确保这种精神在新时代得到传承和发扬。陶依嘉的事迹完美诠释了志愿服务精神,她以自己的坚持和行动,为大家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b></p> <p class="ql-block"><b> 本次分享会,如同一堂生动的人生大课,让在场众人深切感受到陶依嘉老师41年坚守背后的伟大精神与高尚品格。她以实际行动完美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成为大家心中一座熠熠生辉的灯塔。希望每个人都能将陶老师的精神深深铭记于心,化作日常行动,在各自的岗位和生活中,积极践行奉献为民的理念,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广袤大地上,继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文字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周嘉懿 毛轶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摄影 钱冠霖</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编辑 孟惠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