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纪行

车辙

<p class="ql-block"> 《历史的天空》</p><p class="ql-block"> 人的一生幸福可以通过自己努力拼搏得到的,但面对不幸谁也左右不了。</p><p class="ql-block"> 时间回溯到1982年。这一年在西北宁夏出现了一件不平凡的事,张贤亮短篇小说《灵与肉》改编成电影《牧马人》,由朱时茂,丛珊主演。这部电影许灵均,李秀芝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使默默无闻的牧马人从后台走向前台。《牧马人》引用了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一句台词:“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我们国家曾经正经历了这个历史过程。</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有一件事能让你一生难忘的一一那应该是人生最困苦,最艰难,最无奈的阶段。我们无论从张贤亮小说,影视作品看到了《牧马人》许灵均或《绿化树》,《男人一半是女人》的章永璘的悲惨命运,与当时张贤亮实际所经历的人生相比好得多了。</p><p class="ql-block"> 当我走进张贤亮生前文学创作的地方,看到墙上挂着曾经住过的老棚子,土坯房心里感觉凉凉的不舒服。以前我的认知里福建山多是个穷省,没想到宁夏当时比福建还不是只差一点等级。改革开放后那差距就更大,难怪滴滴车司机发牢骚说,上车即下车。</p><p class="ql-block"> 1936年张贤亮出生于南京,祖籍江苏,曾祖父张文英是清朝武功将军,祖父张铭早年参加过孙中山先生创办的同盟会,曾先后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华盛顿大学双法学硕士学位;父亲张友农毕业于美国哈佛商学院,回国后还担任过张学良英文秘书,母亲陈勤宜生于名望家族,曾就读燕京大学,后到美国留学;外祖父陈树屏光绪年间考为二甲进士,曾出任黎元洪总统府顾问。</p><p class="ql-block"> 梁晓声先生在《人世间》里一段话来印证张贤亮的人生归宿:“从你出生的那一刻,端什么碗,吃什么饭,经历什么事,什么时候和谁结婚,都是定数”。1937年日军侵占南京前夕,只有1岁张贤亮随家人风尘仆仆到重庆避难;1945年抗战结束,随父母迁居上海租界。1949年父亲因资本家出身原因入狱,几年后死于狱中。1951年15岁张贤亮和母亲,妹妹移居北京,同时在北京39中上学,在《牧马人》改编成他父亲就读39中。</p><p class="ql-block"> 1954年张贤亮高中还没毕业,因家庭出身问题被学校开除,次年带母亲和妹妹到宁夏京星农场当农民,宁夏当时还属于甘肃省管辖。1956年被甘肃省委干部文化学校选调任教,校址在现在宁夏银川市。1957年张贤亮诗歌《大风歌》在《延河》刊物发表引起轰动;同年《人民日报》做出了猛烈批判,可想而知没经验踩了政治高压线,被打成“右派”下放银川西湖农场劳改。“文革”开始后不幸又一次降临到这个不该不幸的家庭。母亲回北京后去世对张贤亮打击很大,我们通过他的作品就能感受到他当时承受的痛苦与心里压力。</p><p class="ql-block"> 这一波一折经历22年的劳狱之灾下,张贤亮人生只剩下遥远的梦想,一切与他都无关。他在作品里描述自己脆弱的肩膀上撑着摇摇欲坠的脑袋,可以想象瘦得走路都不敢大步走,就怕一不小心脑瓜就搬家了。</p><p class="ql-block"> 张贤亮平反后有关部门人员问他想做什么工作,能做什么工作?他讽刺地说,按正常我大学都毕业5次了,你说我能做什么工作?!</p><p class="ql-block"> 梁晓声在《人世间》那段经典词好像为张贤亮而写的。1980年张贤亮迎来人生转折,44岁的他结婚了,次年儿子也出生了。</p><p class="ql-block"> 当我离开华夏影视城,记忆里抹不去张贤亮先生写的人生格言:“坚持梦想,争取辉煌”。</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