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当太原的天际线刚刚泛起鱼肚白,我们已在武宿机场的廊桥上与晨曦并肩。波音客机刺破云层的瞬间,三晋大地的苍茫丘陵化作流动的水墨长卷,机翼下蒸腾的云海仿佛被晨光染上琥珀色,这场跨越2000多公里的追光之旅由此启程。</p> <p class="ql-block">从昆明踏上前往腾冲的大巴车,我的心便被即将途经的中缅公路紧紧揪住。<span style="font-size:18px;">仿佛是开启一场穿越时空与自然奇景的冒险。</span>这条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独特魅力的道路,如同一条坚韧的纽带,将中国与缅甸紧紧相连,在岁月的长河中闪耀着别样的光芒。这一路沿着中缅公路前行,途径大理古城、洱海、保山,和顺古镇,最终抵达神秘而迷人的腾冲,每一处都如同一幅绚丽的画卷,镌刻在记忆深处。</p> <p class="ql-block">滇缅公路零公里纪念碑位于昆明市五华区,是为了纪念滇缅公路的起点而设立。</p> <p class="ql-block">滇缅公路记念雕塑碑。</p> <p class="ql-block">站在滇缅公路保留遗址的弹石路上,脚下的每一块青石板都浸透了血与火的记忆。这条穿越横断山脉的抗战生命线,在七十年前曾是二十万滇西民众用血肉之躯抠出的战略通道。当指尖抚过石面上深浅不一的凿痕,恍惚间能听见铁锤与岩石碰撞的脆响,混着山风掠过怒江峡谷的呜咽,在崇山峻岭间回荡成悲壮的史诗。</p> <p class="ql-block">中缅公路,也称滇缅公路,从中国昆明起始,一直蜿蜒至缅甸腊戍,全程约1453公里。它的诞生,本就伴随着非凡的意义。回溯到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彼时的中国面临着日军的严密封锁,海上运输线被切断,物资匮乏成为制约抗战的一大难题。在这生死存亡之际,滇缅公路应运而生。20万滇西人民,其中不乏老人、妇女,他们仅凭简单的工具,靠着双手和顽强的意志,在崇山峻岭间开山辟路。没有现代化的机械,只有简陋的锄头、扁担,毅然踏上了艰苦卓绝的筑路征程。</p> <p class="ql-block">筑路过程中,物资匮乏也是一大难题。粮食常常供应不足,大家只能忍饥挨饿坚持工作;药品稀缺,许多人受伤生病后得不到及时救治,却依然咬牙坚守岗位。然而,最令人痛心的是,日军不断对筑路工地进行空袭,妄图摧毁这条运输通道。炸弹在人群中爆炸,火光冲天,土石飞溅,许多无辜百姓被炸得血肉横飞,但滇西人民没有被吓倒。每当空袭警报解除,他们便迅速回到工地,掩埋好同伴的尸体,擦干眼泪,继续投入到紧张的修筑工作中。</p><p class="ql-block">就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仅用短短的9个月用血肉铸就而成。建成了这条战略通道。滇缅公路成为了中国与盟国之间重要的交通动脉,抗战输血管,源源不断的战略物资,如武器弹药、医疗用品等,沿着这条公路运往中国,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资保障,是当之无愧的抗战“生命线”,是中国最悲壮的公路,每公里就有6人牺牲,数千人为筑路长眠于此。彰显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的团结与坚韧,也见证了中缅两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并肩作战、生死与共的深厚情谊。</p> <p class="ql-block">从地理环境来看,滇缅公路堪称一项伟大的工程奇迹。它一头扎进横断山脉的复杂地形之中,超过80%的路段都穿梭在崇山峻岭之间。大巴车行驶在这条路上,窗外是连绵起伏的山峦,陡峭的山谷深不见底,公路像是一条细长的丝带,在山间曲折缠绕。地势的巨大落差,使得公路的坡度和弯道极具挑战性,这对驾驶员的技术是极大的考验。不仅如此,滇缅公路途经地区的气候也是复杂多变。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温暖湿润,到高山高原气候的寒冷多变,一路上仿佛历经四季。时而晴空万里,时而暴雨倾盆,局部路段还常常被浓雾笼罩,模糊了视野。而暴雨引发的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更是给这条公路带来了不少隐患,时刻威胁着交通的顺畅。</p> <p class="ql-block">在艰险之外,滇缅公路沿途的风景却美得让人窒息。车子缓缓前行,仿佛是在展开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从昆明出发,先是云南的高原风光映入眼帘,广袤的原野上,蓝天白云下是层层叠叠的梯田,充满了田园牧歌般的宁静与祥和。随着深入,热带雨林景观逐渐取代了高原景色,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各种珍稀的动植物在这里繁衍生息。偶尔能看到壮观的瀑布,从悬崖峭壁上奔腾而下,气势磅礴。</p> <p class="ql-block">在当今时代,滇缅公路的战略地位依然举足轻重。它作为中国西南地区通向东南亚的重要陆路通道,如同一条经济大动脉,促进了中缅及东南亚地区的贸易往来。满载货物的卡车在公路上穿梭不息,将中国的工业产品运往缅甸及其他东南亚国家,又把当地的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带回中国。中缅油气管道与公路并行,缅甸丰富的油气资源通过管道输送到中国,为中国的能源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进一步加深了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p> <p class="ql-block">龙江大桥,亚洲最大的高速公路悬索桥。大桥全长2470.58米,桥宽33.5米双向4车道,桥塔总高169.688米。是连接云南保山到腾冲的高速公路特大桥。</p> <p class="ql-block">当大巴车缓缓驶入大理古城,时光仿佛瞬间倒流。青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两旁是古色古香的白族建筑,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漫步在古镇的街巷中,空气中弥漫着烤乳扇和鲜花饼的香气。街边的小店琳琅满目,精美的扎染织物、古朴的银饰,无一不展现着白族人民的心灵手巧。随意走进一家茶馆,点上一杯香茗,坐在窗边,看着行人来来往往,感受着这座古城的悠然与惬意。</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的洱海,宛如一颗巨大的蓝色宝石镶嵌在大地之上。湖水清澈见底,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湖边的垂柳依依,随风摇曳,仿佛在与湖水轻声细语。沿着洱海骑行,微风拂面,带着湖水的清新和淡淡的花香。远处的苍山连绵起伏,山顶云雾缭绕,与洱海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山水相依的绝美画卷。在小普陀,成群的红嘴鸥在天空翱翔,它们时而俯冲至水面,时而停歇在岸边,与游客亲密互动,为这片宁静的湖面增添了许多生机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离开大理,继续沿着中缅公路前行,便来到了保山。保山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素有“滇西粮仓”的美誉。这里山川秀丽,景色迷人,高黎贡山如同一座天然的绿色屏障,横亘在保山的西部。走进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仿佛进入了一个原始的绿色王国。茂密的森林遮天蔽日,各种珍稀的动植物在这里繁衍生息。山间的溪流清澈见底,沿着山谷潺潺流淌,奏响了一曲美妙的自然交响乐。一路上,还能看到许多古老的村寨,村民们依然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简单而幸福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历经漫长的旅途,终于抵达了此行的目的地——腾冲。首先我们来到了腾冲市管辖的和顺古镇,<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曾位列“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span>始建于明代,约600多年历史,古名“阳温墩”,因小河绕村而过得名“河顺”,后取“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和顺”。明代时,这里是西南丝绸古道上的重要驿站,马帮文化与中原、南亚、东南亚文化在此交融,形成独特的侨乡文化底蕴。这里气候温和湿润,属亚热带气候,四周火山环抱,形成独特的马蹄形盆地地貌。</p><p class="ql-block">作为西南丝绸古道上的重要商贸名镇,和顺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即因马帮贸易兴盛,诞生了跨国商号“永茂和”,并逐渐成为云南著名侨乡,现有海外华侨3万余人分布于13国。古镇融合了中原文化、南亚东南亚文化及西方文化元素,建筑风格兼具徽派粉墙黛瓦的雅致与江南水乡的灵秀,更有西式铁艺、欧式窗棂等特色。主要景点包括和顺顺和牌坊、双虹桥、千手观音古树群、弯楼子民居博物馆(中西合璧建筑代表)、滇缅抗战博物馆等,其中和顺图书馆为全国藏书最多的乡村图书馆。</p><p class="ql-block">古镇以“活态”保护闻名,7000余原住居民仍在此生活,保留着传统街巷、宗祠、洗衣亭等建筑。曾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等殊荣,其“保护风貌、浮现文化”的“和顺模式”被评为“中国治理创新100佳经验”。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后,景区加速升级,现有民宿、餐饮等配套设施完善,成为集文化体验、生态休闲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腾冲市,云南省直辖县级市,有“地热之乡”,“极边第一城”之称。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一共有25个民族在此生活,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92.06%,其余24个少数民族占7.94%。在这些少数民族里,傈僳族、傣族、回族、白族、佤族和阿昌族是世居少数民族,阿昌族更是人口特少的少数民族。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共同生活,既保留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又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语言交流、文化互动、教育融合、政策支持等多种方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构建了一个和谐、团结的多民族大家庭。共同谱写中华民族的壮丽篇章。</p> <p class="ql-block">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中国西南重要的商贸枢纽。自明朝起就设立的腾冲军民指挥使司,在清朝时期发展更为显著,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穿境而过,让腾冲与东南亚、南亚等地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彼时,腾冲的和顺古镇,商号林立,马帮铃声不绝于耳,无数的丝绸、茶叶、药材等物资从这里出发,运往远方,又带回异域的特色商品。商业的繁荣带动了文化的交流融合,多元文化在这里碰撞出绚丽的火花,西方的思想和技术也随着贸易的开展逐渐渗透进来,新式学堂的建立,让腾冲的青年学子有机会接触到先进的知识,为后来的社会变革埋下了种子。</p><p class="ql-block"> 然而,随着列强的侵略,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腾冲也难以独善其身。英国通过不平等条约,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腾冲的对外贸易受到了西方列强的操控和挤压,传统的商业格局受到冲击。但腾冲人民凭借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困境中努力维持着商贸的发展,同时也开始觉醒,积极探索救亡图存之路。</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的爆发,让腾冲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磨难,但也成为了腾冲凤凰涅槃的转折点。战后,腾冲在废墟上艰难重建。政府积极组织民众修复基础设施,重建家园。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腾冲开始大力发展农业,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粮食产量逐步提高,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p> <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后,腾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腾冲大力发展旅游业。火山热海、和顺古镇等景点闻名遐迩,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旅游业的兴起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酒店、餐饮、交通等行业蓬勃发展,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同时,腾冲不断加强与外界的经济合作,吸引外资,发展特色工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从一个边陲小镇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化的旅游城市。</p><p class="ql-block"> 从近代的商贸繁荣到战争的洗礼,再到现代的蓬勃发展,腾冲的历史是一部充满苦难与辉煌的奋斗史。腾冲人民在面对外敌入侵时的英勇抗争,以及在和平年代努力建设家园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敬仰。</p> <p class="ql-block">腾冲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这里有独特的火山热海景观,仿佛是大地深处的力量在地表的激情喷发。走进火山国家地质公园,一座座火山遗迹犹如巨人的脚印散布在大地上。登上火山口,俯瞰着深邃的火山口,仿佛能感受到亿万年前火山喷发时的震撼场景。而热海景区则是另一番奇妙的景象,这里热气腾腾,温泉遍布。著名的“大滚锅”沸水翻滚,白色的水汽直冲云霄,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周边的泉眼形态各异,有的如珍珠般晶莹剔透,有的如花朵般绚丽绽放。在热海泡上一次温泉,让温暖的泉水包裹全身,洗去一路的疲惫,感受着大自然赋予的独特馈赠。</p> <p class="ql-block">当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腾冲热海公园已在云雾中舒展筋骨。沿着青石板路蜿蜒而上,硫磺气息若有若无地萦绕,仿佛大地在轻轻呵出一口浊气。转过山坳的瞬间,整片山谷突然沸腾起来——大滚锅的沸水翻涌着金黄的泡沫,热气柱如银龙般直冲云霄,在晨光中折射出七彩光晕,这是地球最鲜活的脉搏。:</p> <p class="ql-block">蛤蟆嘴温泉正发出低沉的轰鸣,滚烫的泉水如巨兽吐息般从岩石裂隙中喷涌而出,在苔藓覆盖的崖壁上形成层层叠叠的琥珀色珠帘。珍珠泉则像撒落人间的星辰,无数气泡从池底争相迸发,在幽蓝的水面上激起千万朵转瞬即逝的银花。最令人惊叹的是怀胎井,两口并蒂温泉昼夜不息地涌出温暖的泉水,蒸腾的热气在石栏上凝结成晶莹的水珠,仿佛大地孕育生命的羊水。</p> <p class="ql-block">沿着观景栈道拾级而上,整个热海的脉络逐渐清晰。地热田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织锦铺展在眼前:翡翠绿的碳酸泉、祖母绿的硫磺池、钴蓝色的沸泉,在晨光中交织成流动的光谱。远处的火山群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与近处的地热奇观形成跨越亿万年的对话。当山风拂过,硫磺气息与草木清香交织,耳畔是温泉咕嘟声与山雀鸣唱的交响曲。</p> <p class="ql-block">暮色降临,热海披上了金色的纱衣。大滚锅的蒸汽在晚霞中幻化成绚丽的云霞,地热田蒸腾的热气与山间薄雾融为一体,整个山谷宛如仙境。此时泡入半山的温泉池中,让滚烫的泉水包裹全身,感受大地的温度透过肌肤渗入骨髓,仿佛与地球的心跳同频共振。</p> <p class="ql-block">腾冲热海,这片被地热唤醒的土地,用沸腾的泉水书写着地球的史诗。每一缕蒸汽都是大地的呼吸,每一声咕嘟都是自然的吟唱,在这里,人类得以触摸到地球最鲜活的生命韵律。</p> <p class="ql-block">腾冲热海的形成与当地特殊的地质构造有关。腾冲地处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岩浆活动频繁。地下的岩浆不断加热周围的岩石和水,使水变成高温高压的热水和蒸汽。这些热水和蒸汽沿着岩石的裂隙和断层上升到地表,就形成了众多的温泉、热泉等热海景观。</p> <p class="ql-block">穿越时空的文化巡礼——《梦幻腾冲》</p><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时分,高黎贡山的轮廓在暮色中若隐若现,我怀着期待走进梦幻腾冲大剧院。随着大幕拉开,一场融合自然奇观与人文史诗的视听盛宴,在光影交织中铺展开来。</p><p class="ql-block">火山喷发的震撼场景首先冲击感官,熔岩奔涌的舞台特效配合震天鼓点,将地质巨变的磅礴气势具象化。八十八处温泉化作傣家少女的曼舞,水雾氤氲间展现大地的温柔呼吸。光影流转中,古道马帮的驼铃从历史深处传来,演员们肩挑背扛演绎"走夷方"的艰辛,翡翠赌石的惊心动魄与马帮汉子的离别愁绪,交织出腾冲人开拓进取的精神底色。</p><p class="ql-block">抗战篇章的血色黎明将演出推向高潮。机关枪声从观众席两侧炸响,战士们从过道冲向舞台,炮火连天的战场瞬间包围全场。远征军浴血奋战的场景令人血脉偾张,当"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字幕浮现时,观众席上不时传来抽泣声。这段扭转战局的历史,在艺术化呈现中焕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p><p class="ql-block">画风陡然转向和顺古镇的晨雾,小桥流水与耕读传家的田园生活,与皮影戏、手工造纸等非遗技艺交织成流动的《清明上河图》。身着汉服的少女在月光下起舞,观众们的闪光灯此起彼伏,仿佛要将这份诗意永恒定格。</p><p class="ql-block">演出尾声,丝路之光的辉煌景象令人心潮澎湃。东南亚风情与中原文化在舞台上交融,象征着腾冲作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独特地位。走出剧院,回望灯火璀璨的腾冲城,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巡礼,让我触摸到大地的温度——既有火山的激情,也有温泉的温婉;既有马帮的沧桑,也有抗战的悲壮。当余韵在耳畔萦绕,我知道,这座极边之城的故事,已悄然扎根在每个观众的心田。</p> <p class="ql-block">腾冲市的特色美食,“饵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距今已有近400年。它最初由云南腾冲地区的居民发明,逐渐演变为今天广受欢迎的特色美食。“饵丝”不仅是云南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承载着当地的历史和地域特色。</p> <p class="ql-block">腾冲古建之美</p> <p class="ql-block">阿昌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也是腾冲六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阿昌族勤劳善良、能歌善舞,尤其喜欢唱歌,劳动时,走路时,山边水尾,田间地头,随处都可听到他们悠扬悦耳的歌调,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p> <p class="ql-block">民族信仰和民俗文化</p> <p class="ql-block">腾冲国殇墓园,是为纪念1944年滇西反攻战役中收复腾冲牺牲的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将士及盟军官兵而建的烈士陵园。始建于1944年冬,1945年7月7日落成,是中国抗战时期最早建立的烈士陵园之一,也是滇缅战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抗战纪念陵园。</p><p class="ql-block">国殇墓园以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成为铭记抗战历史、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园内保存的文物、碑刻及日军跪像,警示后人勿忘国耻,珍惜和平。这座陵园不仅是对抗战英烈的缅怀,更是一部物化的民族奋斗史,彰显着中华民族抵御外侮、捍卫尊严的不屈精神。</p> <p class="ql-block">从昆明零公里沿着中缅公路到腾冲的这一路,是一次视觉的盛宴,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大理古镇的悠然、洱海的秀丽、保山的古朴、和顺古镇的魅力,腾冲的神奇,梦幻腾冲的震撼,每一处风景都令人陶醉,每一段经历都让人难忘。这不仅是一次地理意义上的旅行,更是一次深入探索西南地区历史、文化与自然魅力的难忘征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