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入古与出新

无尘

<p class="ql-block">书法的入古与出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于书法作品的评价,自古以来形成了特定的审美范式,涉及到技术层面,如笔法,结体,章法等;精神层面,如中和,冲淡,萧散等。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入古”,这是判定书法水平的重要标准。那么,何为书法的“入古”?</p><p class="ql-block">“入古”,指书法家在学习和创作过程中,深入研究、借鉴古代经典书法作品的风格、技法、神韵等,融合到自己的创作中,以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也就是通过长期的临摹经典名帖,掌握名家的笔墨特点,形成自己的风格。</p><p class="ql-block">所谓“入古”,一般从三个层面上看:</p><p class="ql-block">技法层面:书法的技法包括笔法、结构、章法等。入古要求书法家学习古人的笔法,如中锋用笔、侧锋取势、提按使转等技巧,像王羲之的笔法精妙多变,临摹他的作品,就是要掌握这些细腻的用笔方法。在结构上,要研究古人如何安排字的各个部分,使其既合乎法度又富有变化,如颜真卿楷书的结构开阔大气、气势磅礴,欧阳询的字结体整肃端庄,气象森严。对于章法,要了解古人如何布置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关系,营造出和谐统一的整体氛围,如怀素的草书作品中字与字之间的呼应连贯、行气流畅。</p><p class="ql-block">风格层面: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书法家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入古意味着要深入体会和把握这些风格特点,比如魏晋时期书法的古朴自然、典雅飘逸;唐代书法的严谨规范、气势雄浑。书法家通过对古代不同风格的研习,汲取其中的精华,丰富自己的艺术语言,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精神层面:文字是有内容、有灵魂的,书法家在创作时自然也会融入自己的情感、心境和人生感悟,作品中蕴含着一种精神气质。入古不仅要在形式上学习古人,更要领会和传承这种精神内涵。例如,从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中,我们能感受到他悲愤交加的情感和刚正不阿的气节,书法家在学习过程中要去体悟这种精神,并尝试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使作品具有更高的艺术境界和思想深度。</p><p class="ql-block">书法为什么要“入古”才好?因为书法之美是经过千百年来古人的不断积淀形成的,古人在千年的沉淀中,形成严谨的笔法体系(如中锋行笔、提按节奏)和章法规律(如疏密对比、虚实呼应)‌。书法不仅是把字写得美观、漂亮的技法,而且是用简单抽象的线条,表现出极为丰富的文化精神内涵。学习书法就是通过模仿古人的法度,形成自己的书写规范,从中感受古人的精神。商周金文的“金石气”、魏晋尺牍的“书卷气”,承载着超越时代的审美高度,可以为作品注入“古质今妍”的精神内核,这些都是要通过长期的临摹才能获得。不临摹古人,随着自己性子去写,或者选择的范本不够高古,就会充满躁气、俗气、匠气、江湖气。</p><p class="ql-block">如何才能“入古”?‌</p><p class="ql-block">董其昌认为“学书不从临古入,必堕恶道。”他强调“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因此“入古”就是要笔追晋唐。董其昌毕生研习王羲之书法,临摹《兰亭序》《圣教序》等经典,提炼“虚处取韵”的笔法精髓。他认为临古便要对帖书中的点画结构之精微进行仔细临习。他主张“学晋人须从唐入”,通过赵子昂、米芾等宋元大家间接领悟晋唐法度,形成“以帖养帖”的递进式取法体系,以晋唐法度反拨晚明“尚奇求怪”之风。书法理论中主张以魏晋“二王”为最高标准,认为唐以后书法因技法程式化而失去本源活力‌。</p><p class="ql-block">‌‌‌清末书法家曾熙主张“以古为新”,通过系统临古构建传统基因库。曾熙提出“神游三代,目无二李”。‌“神游三代”是‌主张从夏、商、周三代金文中寻求篆书创作灵感,推崇《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盘》等商周青铜器铭文的古朴气韵,以此构建书法的“气与骨”‌。他认为三代金文保留了文字原始的“天真”与“自然”,较秦代小篆更接近篆书艺术的本质‌,因此他强调“求篆必于金,求分必于石”。‌“目无二李”是‌反对局限于秦代李斯、唐代李阳冰的规范化小篆体系,认为“二李”篆书虽工整严谨,但已失三代金文的浑厚与自由‌。主张跳过秦汉以降的程式化篆书传统,直接取法上古文字,以破除后世习气对艺术创新的束缚,</p><p class="ql-block">‌赵孟頫,一生尊崇晋人,尤其对王羲之的《兰亭》下足功夫,并认为《兰亭》为书圣王羲之的最得意之作,故而法度周备。他曾经临摹过《兰亭》不下百遍,有《兰亭十三跋》传世 。他还临摹 “二王” 书法甚多 。他认为“入古”的重点就是魏晋 “二王”。他的“古意”论既矫正了南宋艺术的流弊,亦为后世文人画“师古开新”提供了方法论。</p><p class="ql-block">“入古”的目的,是“出新”。“入古出新”的本质是‌在历史基因中植入当代审美密码‌:技法层面需完成“临古—化古—创古”的阶梯跃升‌;精神层面则需将经典文化转化为个体生命的艺术叙事‌。这一过程既需敬畏传统法度的精微‌,又需保持“我写我心”的创新魄力‌,最终实现书法文脉的活态传承与时代生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