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疍家传统工具鲎壳仔

周秘书(周苏)

<p class="ql-block">文图:周秘书</p> <p class="ql-block"><b><i>“鲎”的生物学背景:</i></b></p><p class="ql-block"> 鲎(hòu):俗称“马蹄蟹”,是一种古老的海洋节肢动物,现存种类如中国鲎、美洲鲎等。其外壳坚硬,呈马蹄形,由头胸甲、腹甲和剑针尾组成。鲎的祖先出现在古生代的泥盆纪,当时恐龙都尚未崛起,与它同时期的动物或者进化、或者灭绝,而惟独只有鲎从4亿多年前问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所以鲎有“活化石”之称。</p> <p class="ql-block"><b><i>鲎壳制作工具古代文献中的记载:</i></b></p><p class="ql-block">(1)《闽小记》(明末清初·周亮工):明末清初文人周亮工在《闽小记》中记载了福建广东沿海地区的鲎壳利用习俗,提到沿海渔民将鲎壳加工为生活用具,如勺子(壳仔)、容器等。书中描述鲎壳“形如覆釜,坚可代陶”,因其轻便耐用,被用于制作舀水、盛饭的工具。原文节录(参考卷二《器物》): “闽人取鲎壳为勺,形如半月,持以汲水、炊饭,不腐不蠹。”</p> <p class="ql-block">(2)《广东新语》(清·屈大均): 清代学者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记录了岭南地区的鲎文化,提到渔民将鲎壳制成日常用具,其记载为后续民俗研究提供了间接佐证。</p><p class="ql-block">(3)厦门大学林华东教授在《闽海渔俗考》(1987)中提到:“旧时闽东渔户,以鲎壳为器,或勺或碗,取其轻坚。”</p> <p class="ql-block"><b><i>鲎壳仔制作工具的地方民俗历史:</i></b></p><p class="ql-block"> 壳仔是疍家方言意思指的是(饭勺子),鲎壳仔系指鲎壳制成的饭勺子。饭壳仔的常见材质传统饭壳多用木、竹、金属或陶瓷制成,现代则以塑料为主。但在沿海地区生活的博贺疍家渔民以前由于资源匮乏有使用鲎壳制作生活工具(饭壳仔)的特定民俗习俗,用鲎壳制成饭勺子是博贺疍家渔民地方传统工艺。博贺疍家渔民在20世纪60年代前,部分家庭仍保留用鲎壳制作餐具的习惯,尤其是饭勺、水瓢。</p> <p class="ql-block"><b><i>  鲎壳工具的制作流程与步骤:</i></b></p><p class="ql-block"> 以前物质缺乏,博贺疍家渔民将捕捞的鲎杀之取其肉食,保留完整鲎壳。聪明智慧的老一辈渔民便会用完整鲎壳加工制作成鲎壳仔。</p> <p class="ql-block">(1)鲎壳经沸水煮烫等待其浸泡至柔软,便将鲎壳捞起晾干。</p><p class="ql-block">(2)将鲎壳用界刀或剪刀沿着鲎壳边缘将其裁成一大块片状鲎壳。</p> <p class="ql-block">(3)将大块的片状鲎壳弯曲成一个漏斗形状,在接驳口处钻一排小孔将驳口固定保持漏斗形状。</p> <p class="ql-block">(4)用坤甸木棍或筋竹片做成手柄并锯开一夹口,夹口长度与鲎壳漏斗驳口深度一致,将鲎壳驳口紧紧夹着,用竹针或胶丝绳穿过小孔将其牢牢系绑捆扎固定。</p> <p class="ql-block">(5)用砂纸将其打磨光滑,一个亮丽的鲎壳仔便大功告成,用来盛汤盛饭,既实用又美观。</p> <p class="ql-block"><b><i>鲎壳工具的文化象征与禁忌:</i></b></p><p class="ql-block"> 鲎在某些文化中被赋予特殊意义(长寿)。象征意义,在粤闽沿海,鲎因成双出现被视为“夫妻鱼”,其壳制勺可能被赋予婚姻和睦的寓意(见于《潮汕民俗志》)。</p> <p class="ql-block"><b><i>鲎的生态用途与法律考量:</i></b></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鲎壳因质地坚硬且耐腐蚀,可能被沿海居民用作容器或工具原料(如勺、碗)。鲎的血液中含有铜离子,它的血液是蓝色的。这种蓝色血液的提取物“鲎试剂”,可以准确、快速地检测人体内部组织是否因细菌感染而致病。鲎的血液含特殊免疫物质,被用于医药检测,导致过度捕捞。目前多数鲎物种濒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列为易危或濒危级别。在中国,捕捞和使用其外壳已受严格限制。捕捞、贩卖、食用或利用其制品(包括鲎壳)会触犯《野生动物保护法》。因此,博贺疍家渔民制作鲎壳仔的工艺也随之渐渐失传。</p> <p class="ql-block"><b><i>(后语):</i></b></p><p class="ql-block"> 许许多多的老物件逐渐的消失在时代交迭中,渐渐的退出历史的舞台,慢慢的从我们眼底溜走戛然而止,工艺精湛的鲎壳仔从此只停留在记忆里,抚慰着缕缕乡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