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67年夏,市里发出紧急通知,号召全市各级中学,把停课一年多,散落在校外的初、高中学生召集回学校,让这些学生把心收一收,并要求各学校因地制宜地组织他们开展学工学农活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很快,我们这些自认为经过风雨,见过世面,放任自由,走南闯北进行过全国大串联的学生都自信满满地回到学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过半个月的集训和休整,通过学习和座谈,大家的心终于又归拢到了一起。当得知学校要组织我们去赵光农场参加学农劳动时,大家已放飞过的心是异常地兴奋,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校集合,校领导讲话,然后我们在班主任李家声老师的带领下,扛起自带的行李,向火车站进发。当我们兴奋地登上了北去的列车,落座后,同学们的赛歌会也开始了,“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划开了波浪……”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优美动听的歌声此起彼伏。火车在前行,歌声在飞扬,经过一天的行程,终于来到了距离哈尔滨千里之外的赵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鱼贯地下了火车,大约走了半个小时,来到了农场驻地。农场的干部职工热烈欢迎我们的到来,带我们到事先安排好的住处,分配好男生、女生居住的房间,我们放下行李,整理好床铺,就地休息。午饭后,农场领队的师傅让我们列队,给每人发了一把锄头,把我们带到了大豆地的地头,我们这次的主要任务是铲大豆地里的杂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顷刻间,一股芬芳的泥土气息扑鼻而来……定睛再看,哇!这一马平川的豆地也太大了,一望无边,一尺多高的豆苗长得郁郁葱葱,微风一吹,绿波荡漾,每颗豆苗都像张开它们的小手在鼓掌,热烈欢迎我们这些来自城市里的学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时,农场带队的师傅向我们讲解铲地的要领并做了示范,铲地时要前腿弓,后腿蹬,手握锄把,身心放松……又教我们如何分辨豆苗和杂草。我们认真听着,看着领队师傅的示范动作。心想:这还用教,太简单了,一看就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讲解完毕,大家按要求自动散开,站在地头,每人一垄。哨声一响,只见同学们生龙活虎埋头铲了起来,没有了说笑声,只有唰唰地铲地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这些来自城市,只有十六、七岁的学生都是第一次铲地,看似很简单的活,但锄把在我们手里却怎么都不听使唤,不会使那股劲,锄头一下地,头一歪,豆苗就给铲断了。越想铲好,锄头越是与我们作对,总是出现草苗一起被铲下来的现象。为不铲到豆苗,大家都小心翼翼地分辨着,不一会,汗水就从我们的额头、脸颊、脖子上流了下来。大约铲了一个多小时,领队师傅一声哨响,让我们喝点水,休息一会儿。这时,只见同学们把锄头一扔,就在地垄沟里一躺,再也不想起来了。这一垄地铲了近四个小时,还没看到头呢,这是多大的一片地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黑收工时,看看同学们个个筋疲力尽,无精打采的样子,我起个头,让大家唱唱歌,提一下大家的精气神。于是,“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把营归……”随着歌声的起伏,大家似乎又精神了许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天,第三天是最累的。抬不起胳膊,腰一伸直就疼,大家咬紧牙关挺过了这难熬的一关。第四天,慢慢地掌握点要领,也适应了一些,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铲地的速度也快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女同学们都规规矩矩地干活,这时,有的男同学就想出了新花样,从地头开铲时很认真,当铲了一会儿后,扛起锄头就往前跑,然后躺在豆地里休息,看到后边的同学追上来了,他们爬起来再往前铲。也就是说,他们只铲地的两头,中间不铲,这种小伎俩很快被老师和同学们识破了。为此,大家还在田边召开了一个批判会,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严肃地指出这种投机取巧行为的不当之处,及时帮助这些同学认识错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个多月的学农劳动渐行渐远地过去了。同学们的脸晒黑了,手掌也磨出了老茧,从小到大,第一次离家这么远,时间这么长,干活这么累,同学们的身心都得到一次磨炼和成长。深深体会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所描绘的劳作中流淌的汗水和辛苦,更加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不易”的真谛。在这广袤的田野间,同学们不仅挥洒了汗水,更是在心灵上得到了触动。看到农场职工们的生活尽管充满了艰辛,但他们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深情热爱和坚守,着实令我们由衷的敬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岁月悠悠,五十多年过去了,但这段时光,这段经历,却让我们对社会认知更深刻,为我们的青春画卷添上了斑斓的色彩,为未来的人生道路铺设了坚实的基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