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 《图解中国名画》<br>诵读 雨田笠翁<br> 名画欣赏《五牛图》。画家韩滉(723-787),唐代德宗时任宰相。<br><br>韩滉虽然官高显贵,却尤好画田家风俗。他的画,与张萱、周昉所表现的绮罗人物有所不同,他把选材重点从宫廷、豪门生活扩展到农村,这是我国风俗画发展中的一大进步。据《宣和画谱》记载,韩滉有作品36件,其中表现农村生活与生产的就有24件,但至今传世的却只剩下这幅《五牛图》。<br><br> 这幅《五牛图》描绘了独立成章的5 头牛昂首、独立、嘶鸣、回首、擦痒等动作,用笔厚拙粗辣,形准神足。该图无作者款印,尾纸上有赵孟頫、孙弘、项元汴、弘历、金农等14家题记。<br><br>画中的5头牛从左至右一字排开,各具状貌,姿态互异。<br><br>第一头牛通体赭黄,头系红络,浑身透出劲健、稳重、老到之气;第二头牛黄中带白,似闻呼唤,正回首聆听,却挡不住它身体向前徐行的动态;第三头牛正面而立,略带苍黑,像是在张口鸣叫,比例谐调,透视准确;第四头牛身有黑白相同的花纹,一派悠闲神情。似是在举首长哞,又像是看见了什么东西;第五头牛也呈赭黄色,正伸颈摆尾地在荆棘上蹭痒,好不惬意。<br><br> 这幅画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牛的生活形态和习性,造型生动,形貌真切。尤其是那头正面而立的牛,视角独特,更是显示出作者高超的造型能力。整幅画面除最后右侧有一小树外,别无其他衬景,因此每头牛可独立成章。<br><br>虽然这幅《五牛图》无背景衬托,但作者通过对牛各不相同的面貌、姿态的描绘。表现了它们不同的性情:活泼的、沉静的、爱喧闹的,胆怯的和乖僻的。在运用技巧方面,作者独具匠心,选择了粗壮有力、具有块面感的线条来表现牛的强健、有力、沉稳和行动迟缓,藏拙于巧,风格古朴,造型准确,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了牛筋骨和皮毛的质感。墨色色彩层次分明,使得画面浑厚却不失轻灵。尤其是作者对牛眼神的刻画,将牛既温顺又倔强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br><br> 我们来看作者笔下的第一头牛,白色的肚皮用最浅色的墨线,其他大体用淡墨线,其浓度恰当表现了黄牛的毛色,牛大腿的内节、尾根、耳尖、角节等处则用了重墨线,眼、鼻处用焦墨线,使主次分明,变化丰富,一头老黄牛跃于纸上。<br><br>据史书记载,韩滉任职宰相期间,注重农业发展,这幅图可能含有鼓励农耕的意义吧。有专家考证,韩滉的《五牛图》将人的感情带入笔端,已不再是单纯的动物画,其中蕴含深刻的内涵:韩滉画5 牛以喻自己兄弟5人,以任重而温顺的牛的品性来表达自我内心为国为君的情感,那这可是一幅以物寄情的典型之作了。<br><br>《五牛图》是中国古代动物绘画的典型形式,是一幅标志着我国唐代畜兽画已达到高度水平的优秀作品,其生动传神的写实程度不亚于古典绘画的同类题材作品,浑厚、朴实的绘画风格成了唐后各朝画家竞相仿效的对象。元代赵孟頫为此画所做的题跋中,称之为“稀世名笔”。<br><div><br></div> 画家小传<br>韩滉(723-787),字太冲,长安(今西安)人,唐代德宗时任宰相。博雅多才,工书法,擅鼓琴。绘画师从陆探微,擅画人物、农村风俗及马、牛、羊、驴等,作品多反映唐代的文人生活及农村的生活习俗。传世作品有《五牛图》。<br><br>名画档案名称:《五牛图》<br>作者:韩滉<br>创作时间:唐<br>尺寸:纵 20.8厘米,横 139.8厘米<br>材料:纸本,水墨,淡着色<br>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br><br> 绘画知识<div><br>“秀骨清像”人物画<br>陆探微在“骨法用笔”上尤有成就。其人物造型上是一种“动与神会”的“秀骨清像”,骨骼清奇,瘦削而特具内在精神,使人产生“懔懔然若对神明”的感觉。“笔迹劲利,如锥刀焉”也是陆探微“秀骨清像”画风的重要特点。其人物肖像画学顾恺之,后人并称两人为“顾陆”,号为“密体”,以别于张(僧繇)、吴(道子)的“疏体”。<br><br>陆探微还是画史记载中正式以书法入画的第一人。陆探微能为“一笔画”,即将张芝(东汉书法家)“一笔草”的草书体势运用于绘画中,形成画作笔势连绵不断,气脉通联的艺术效果。<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