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有一句话我喜欢:</p><p class="ql-block">你凝视着深渊,深渊也凝视着你。</p><p class="ql-block">书法也一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临王铎诗长卷。(500+35cm)</p><p class="ql-block">这应该是十年前的作品了,我最早写王铎是他的行书,王铎之后,中国书法开始向大篇幅的中堂、长幅发展,其观赏性和装饰行更强。渐渐脱离于实用而成为专门的艺术。我写王铎主要是觉得他的字大气,潇洒。后来有人告诉我王铎的字是从王羲之和米芾那里出来的,于是我又走向王羲之和米芾。现在又走回来,我更喜欢他的草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临于佑任《千字文》(1500+35cm)</p><p class="ql-block">于佑任,民国以碑入草的书法大家,现在一幅作品也过百万了。于佑任是元老级的民国高官,他在书法上的最大贡献是推广标准草书。在中国书法史上,草书的流传与发展的时间太长了,甚至更早于楷书和行书。草书原为书写的简化,在漫长的历史河中变化太大,异体字太多了,因此须要统一和标准化。这是历代书者的期盼。于佑任要做这件事情,但也不算太成功。主要是众口难调,范字编了不少,推广应用却不够理想。但作为推行者,也足够伟大了……</p><p class="ql-block">我学习草书时间不太长,临过孙过庭《书谱》,那一年,书店老板50元卖我一套四本的于佑任用标准草书写的《千字文》,我就临习起来。我当时想,千字文有一千个不同的字,能记住,大概就可以进入草书的殿堂了。…</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临《张迁碑》</p><p class="ql-block">(四尺竖幅137+67cm+3)</p><p class="ql-block"> 2023年初夏,我受邀请到杨箕村给村里的小朋友讲书法了,教写隸书,我选了《张迁碑》,《张迁碑》雄强厚重,有人称之为汉隸第一碑。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重新通临了字帖,细读了碑文,并作了一番考证。</p><p class="ql-block"> 汉隸《 张迁碑》是张迁的一个朋友为张迁立的,碑文把逝者生前的好事以及几代祖宗做的事迹都说了。韦萌是汉代小官张迁的旧同事,是张迁碑建造的总策划者,我看张迁碑的捐款人大多姓韦,显然是韦朋友把他同宗的人拉来不少,一个小吏为朋友立碑如此尽心,够义气也。孙兴是张迁碑的雕刻者,他把自己的名字写上去了,却忘了写书者,看来这写碑人也不是太重要的人,不然大家也不会不提他,然而就是这默默无闻的书者,成就了《张迁碑》的千古伟大。</p><p class="ql-block"> 张迁生前官职为谷城长,迁荡阴令,可能是个镇长,最大也不会大过当今的县委书记。碑文所说的几个张氏祖宗,最出名的恐怕是出史西域的张騫了,然而碑文也有点夸张,几乎把汉武大帝的功劳都写到张騫身上了。有学者说,几位张姓祖宗并不同出一地,可能也不是一宗的。然而,在我看来,这些也是不重要的,只要姓张,就可以显摆了。我发现,这位汉代的小官,生前人缘也太好了,有这么多人为捐款他修墓建碑。捐款人我写了整整三大幅也没抄完。而且这些刻在碑阴的字写的相当精彩。就和汉隸的另一范本《礼器碑》的碑阴一样。与端庄的正文相比,更具个性和魅力。显然,《张迁碑》内文的历史价值是远远低于碑文书者所书字体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我认为,《张迁碑》的伟大,在于它是中国书法史和文字发展史的里程碑,而缔造这个辉煌的《张迁碑》书者,我们至今也不知道他的名字!《张迁碑》刻于汉代,出土于明代,之后一直是我们学习和研究汉隸的典范,让我们再次向这位2000年前不知名的《张迁碑》书者致敬吧!</p><p class="ql-block"> 上述的所有这些,我都没有告诉杨箕村的小朋友,甚至我也没有要求他们临习原碑,我只是要求他们反复临摹《张迁碑》的集字对联,这样他们会很快能掌握隸书的基本写法,放大后就能成为作品参加展览了。小朋友的世界太多要学的东西了,书法只是他们要学习的很小一部分,出彩一下就可以了,至于是否成为书法家,那是他们长大后再考虑的事情。然若为人师者,就要有冰山一角的底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临孙过庭《书谱》(2000+35cm)</p><p class="ql-block">唐人孙过庭《书谱》,我认为这是中国书法史上最重要书学理论著作,不是之一。《书谱》全文3500字,比《圣教序》还要长,这是我临习过的最长的字帖。我一直有些困惑,到底是应该认真学其内文的书法理论,还是认真临习内文的具体书写方法。孙过庭书法学王羲之,而书法理论则是古代书者少有的独到和精辟,《书谱》中有三段话,我觉得已经概括了中国书法学习、欣赏的全部内容了,真的精彩。</p><p class="ql-block">(一)书法书写的五合五乖理论</p><p class="ql-block">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遽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p><p class="ql-block"> 他主张合则书写,乖时就不要书写了。</p><p class="ql-block">(二)书法欣赏和审美理论</p><p class="ql-block">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稿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p><p class="ql-block"> 面对枯燥的毛笔字,孙过庭老师看到很多。</p><p class="ql-block">(三)书法章法、布局的过程和阶段理论</p><p class="ql-block">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仲尼云:"五十知命"、"七十从心"。故以达夷险之情,体权变之道,亦犹谋而后动,动不失宜;时然后言,言必中理矣。</p><p class="ql-block"> 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说得多好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临米芾《龙井前方圆庵记》(竖幅、长卷多幅)</p><p class="ql-block"> 很多年前逛书店,看到一本临米芾书法解码的书,作者是山东潍坊一位叫张其亮的人写的,书分两册,上册说米芾手札,下次专门讲临习米芾《龙井前方圆庵记》,据他说,学米芾,可先从临习此帖开始,他也是因为临了一幅方圆庵记,得了全国书法的优秀奖,由此开始他的书法专业生涯。他曾带着此帖和自己的临习作品到广东找曹宝麟,曹在暨南大学,是学米的专家。曹教授对他的临习作品大加赞赏,并说,这是米芾当年听从了苏东坡的建议,书入晋人法的范本。</p><p class="ql-block"> 米芾写《龙井前方圆庵记》时33岁,应该算是米芾书法的早期作品,作品处处看出王羲之书法对他的影响,内文许多字,甚至是直接取《圣教序》的写法。米芾此时的字一点也不颠。此帖好学好临,同时也确实对米芾书法的脉络有清晰的认识。……</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