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闽江北岸高台 赛龙亭

陈向明

<p class="ql-block">探寻北岸赛龙亭</p><p class="ql-block"> 雨霁天晴,朋友相约去爬北岸赛龙亭。年前,改造松树林需要,赛龙亭所在的山场重新规划,原有松树全部砍伐。正是这次的伐木,人们发现了隐藏这座仙山中密林深处的一座高台。今天,我们三人就专门为了探秘这座高台而去登山。</p><p class="ql-block"> 四十年前的孩提时光,每年的寒暑假、节假日都要上山砍柴。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当时被人们称之为“大炮”的山,还有就是现在的宝峰山北岸桥头上被称之为“转山角”的那座山,当年,这两座山都有伐木,我们就会去砍松树枝当柴火。五年级那年暑假,我几乎每天都要坐五点半的第一班渡船登上“大炮”砍一担柴火,在太阳还未升高之前,我就挑着柴火渡船回家了。当时,我听父母说,“大炮”往里走一段路就是赛龙亭。小时候,每当听到这些庵庙,我都觉得神秘,甚至还有恐惧的感觉。父母也是天天告诫,不要去冒犯神灵。因此,那两年虽然都接近赛龙亭,可是,我从没走进赛龙亭。直到九零年,那年,我与胡老师两个人从林场后山的古道爬过一次赛龙亭。</p><p class="ql-block"> 一晃四十年过去,今天在胡老师带领下,从另一个方向攀爬。我们首先要去考察因为伐木而暴露无遗的林中高台。在古道的山腰,终于看到了最近家乡人正在热议的林中高台。这个高台南北走向,朝北,高台有两层,底层是基础层,宽约四米,成锥型。基础层上,同样也是用石块砌出的一堵高大的石墙,高约六米左右,宽从一米三渐渐变宽,最宽处约为两米,这个高台从砌石的技术以及石头,应该年限不是很长,整座高台就像大大的一支蓄势待发的弓箭。如果,站在正面远眺,也像一艘巨大的战舰,横卧在山脊之上。或许当年的人们因为这个高台,就如一门大炮,而把这座山称之为“大炮”!</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在深林之中修筑这么一座高台呢?到底这个高台有何用途,现在,很多人都在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今天,我跟两位朋友看了之后,我认为有几种可能。为了风水而修筑的,这个高台古人应该是为了改变某种现象,或者,为了抵挡神秘的力量,修筑了这么一座高台。站在,这座高台之下,恰好与南岸宝福岭上的将军顶成一条直线,是否也是类似“将军顶”一样也是因为抑制某种行为而筑。这个高台是否为了祭祀而修筑,这个高台是否就是雩台,古人为了祭祀山神抑或是为了求雨祈福而修筑的一座高台。当然,或许一支先民曾生活在此,修建一座高台为了防御或者抵御作用,类似于瞭望台的作用。当然,这也仅仅是我个人的想法,具体这高台有何作用,有待考证。</p><p class="ql-block"> 从高台环山三个平台就到了前往赛龙亭的古道。世事沧桑,四十年前的古道如今湮灭在岁月尘埃,依稀看到原来的古道模样。那年九零年后,这条古道我未曾走过。在库区大桥通车之前,人们自然都要通过崎岖古道攀爬赛龙亭。这条古道,我记得当年就有我隔壁家的几位老人负责修缮亭子以及古道的开通。在拆迁之前,当时这几位老人,在同样赛龙亭的古道的半山腰的最高点,修建了一座“望湖亭”供朝拜仙娘的信众休憩。</p><p class="ql-block"> 这座亭子海拔大约四百多米,从望湖亭到赛龙亭也就四十分钟路程。修建这个亭子,当年的一片瓦、一包水泥、一根木头……都是依靠人们肩挑手扛上去的。修建这个亭子的主持者之一经常在我家玩,我也偶尔听到四十几年前的艰辛,可是,他们凭着信仰的力量,终于一座亭子矗立在高高的山峰。站在亭子可以远眺旧镇以及新镇全貌,站在亭子里,依稀可见当年修建亭子的功德碑,那斑驳模糊不清的木碑上记载了那些善男信女功德以及主持的几位老人芳名。偶然,看到了我父亲的名字,当年,他作为义务工记录在这块碑上。</p><p class="ql-block"> 现在很少人走这条古道,人们都从库区大桥桥头攀登赛龙亭,有一条简易小路通往赛龙亭。这也许就是信仰的力量,一代一代不停地传承下来。当年,那几位老人,组织义工开路修路,修缮赛龙亭。我从修缮赛龙亭乐捐芳名中看到了我父亲的姓名,还有我一个好朋友父亲的姓名,他们那代人在艰苦的条件下,因为信仰,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一晃五十年,又有一代人站出来,他们开通了一条大路通往赛龙亭,重建了赛龙亭,原来的清水窟也修建成一口真正的“仙井”方便善男信女朝拜祈福。</p><p class="ql-block"> 赛龙亭,当地人都称之为“仙娘亭”,因为供奉着仙娘。这个亭子称之为“赛龙亭”,这个名字从一块残碑可以看出。在赛龙亭上有一块残碑,记录光绪七年有几位信众组织修建赛龙亭的事件。这块残碑记载的就是“赛龙亭”,目前,至少有一百五余年历史了。当然,从这座山颠之上残留的基石可以看出,赛龙亭应该在更早的时间就有“赛龙亭”。这座仙山,这座仙亭,这口仙井,一直以来始终护佑着家乡的一方境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