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说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六)——达·芬奇

秋天jy

<p class="ql-block">  15世纪末至16世纪中叶,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进入鼎盛时期,被称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三杰”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相继以其不朽的画作谱就了欧洲古典美术最灿烂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  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最完美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整个人类文化史上的巨人。</p> <p class="ql-block"> 达·芬奇(摩纳哥 1969)</p> <p class="ql-block">  说起来难以让人置信,这样一位伟大人物居然没有正式的姓氏!达·芬奇1452年的4月15日(儒略历[古罗马历法,公元前45年1月1日起实行,16世纪前为多数西方国家采用],公历4月23日)生于佛罗伦萨的芬奇镇。父亲是当地著名律师,母亲为农妇,达·芬奇是私生子。达·芬奇的全称为“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其中“da Vinci”指出生地芬奇镇,“ser”是说他的父亲是绅士,“Piero”(皮耶罗)是他父亲的名字,“Leonardo”(列奥纳多)是他的名字,这个全称的意思是“芬奇镇皮耶罗之子列奥纳多”,找不到姓氏。</p> <p class="ql-block">  14岁时,达·芬奇拜委罗基奥为师,专攻绘画。韦罗基奥画坊是当时佛罗伦萨艺术中心,理念开放,鼓励学生以数学、透视和解剖等科学知识为基础进行艺术创作。达·芬奇天资聪慧,刻苦好学,又爱动脑筋,遇到这样好环境,画技日长,最后超越了老师。1476年委罗基奥创作湿壁画《基督受洗》,画作整体构思和主要人物由委罗基奥完成,达·芬奇作为学生,奉命画了左下的一位小天使。可就这个小天使,其造型和面部神态竟比画中其他人物生动得多,被公认为全画最出色的人物形象。传说韦罗基奥发现达·芬奇绘画才干胜过自己之后,便不再作画,只从事雕塑了。</p> <p class="ql-block"> 韦罗基奥《基督受洗》,箭头所指为达·芬奇画的小天使</p> <p class="ql-block">  1482年末,应米兰公国卢多维科·斯福尔扎公爵邀请,达·芬奇从佛罗伦萨到米兰。1513年离开米兰,随后辗转罗马、佛罗伦萨等地。1516年受佛朗索瓦一世邀请,来到法国。1519年逝世,被安葬在昂布瓦斯城堡中的圣·于贝尔小教堂。1952年达·芬奇诞生500周年,法国发行1枚邮票,中央为达·芬奇戴帽子的自画像,左边背景是昂布瓦斯城堡,右边背景是佛罗伦萨领主广场,兼顾了达·芬奇的出生地与逝世地。</p> <p class="ql-block">  达·芬奇画作当以《蒙娜丽莎》最负盛名。这是一幅木板油画,高77cm,宽53 cm,1503年开始创作,完成时间说法不一,有1506年、1516年、1517年等几说。画中蒙娜丽莎端庄美丽,面带一种神秘莫测的微笑。无论欣赏者站在哪个角度,都会感到这微笑是冲着自己的,内心免不了会涌起温馨愉悦的涟漪。</p> <p class="ql-block"> 《蒙娜丽莎》(保加利亚 1980)</p> <p class="ql-block">  《蒙娜丽莎》受到世人的喜爱和追捧,考据家们便蜂拥而至,对画作的各方面加以研究考证,首先是蒙娜丽莎的原型是谁,有人说是达·芬奇的学生吉安·贾科莫·卡坡蒂 (Gian Giacomo Caprotti,又名萨莱Salai),有人说是当时意大利的名妓卡泰丽娜·斯福尔扎。这些说法都不大被人认可。流行的说法是佛罗伦萨丝绸富商弗兰西斯科·吉奥康杜的妻子丽莎·格拉迪尼,当时24岁。有人补充说吉奥康杜是达·芬奇父亲皮耶罗的好朋友。支持这一说的人2006年还拿出了一个重磅证据:历史学家施莱切特声称在海德堡大学图书馆发现了1503年佛罗伦萨地方官、达·芬奇的朋友伟斯普奇的一本手稿,其中提到:“达·芬奇正在作画,他像古希腊画家阿佩利斯,正在创作三幅画,其中一幅是格拉迪尼的画像”。</p> <p class="ql-block">  其次是蒙娜丽莎神秘笑容的由来。有人说蒙娜丽莎的原型当时正怀着身孕,微笑是一位母亲对于即将拥有宝宝的喜悦心情的自然流露。有人说达·芬奇为了打消模特的不自然心态,特地在现场安排乐师演奏模特喜欢的乐曲,甚至让小丑表演来逗她开心,从而捕捉模特自然的真情的微笑。</p> <p class="ql-block">  《蒙娜丽莎》完成后,一直被达·芬奇保留在身边,他去世后,法国国王弗朗西斯一世用了一万二千里弗(法国金币名)从他学生手中买下,收藏于巴黎卢浮宫。</p> <p class="ql-block">  1952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率先将《蒙娜丽莎》请入方寸,可惜由于票幅比较小,只截取了画作的上半部分:</p> <p class="ql-block">  后来欧、美、亚、非多国步德国后尘,陆续发行了《蒙娜丽莎》邮票,让更多的世人得以欣赏到这一不朽之作。</p> <p class="ql-block"> 《蒙娜丽莎》(法国 1999)</p> <p class="ql-block"> 《蒙娜丽莎》和《自画像》(马其顿 2002)</p> <p class="ql-block"> 《蒙娜丽莎》(朝鲜 1986)</p> <p class="ql-block"> 《蒙娜丽莎》(冈比亚 1993)</p> <p class="ql-block">  1974年《蒙娜丽莎》东渡日本展出,返回时又在苏联莫斯科短暂停留展出,匈牙利为此发行邮票,采用小版张形式,被誉为设计、印刷最美的《蒙娜丽莎》邮票:</p> <p class="ql-block"> 单枚</p> <p class="ql-block">  画中蒙娜丽莎的右手也被美术界称为“世界美术史上最美的一只手”。圭亚那1993年发行的《蒙娜丽莎》邮票正中是全幅,左边即搭在左手上的右手的特写:</p> <p class="ql-block">  冈比亚1993年也发行了1枚蒙娜丽莎右手特写邮票:</p> <p class="ql-block">  《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又一旷世杰作,是受当时米兰公国摄政者卢多维科·斯福尔扎(后封公爵)委托,为圣母感恩教堂内的修道院所作的壁画。创作于1495年至1498年,画宽420cm,长910cm。“最后的晚餐”是深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青睐的画题,达·芬奇之前以及同时代许多画家都曾画过,名作迭出,但皆不及达·芬奇此画经典。布局上,达·芬奇一改前贤“弟子坐一排,耶稣独坐一端”常式,让耶稣独坐中央,十二门徒分居两侧,或站或坐。如此布局,使观者目光不由自主集中到耶稣身上。借助手势、眼神、动作,将画中人物内心世界的外部表现精准地描摹出来。</p> <p class="ql-block">  1998年是《最后的晚餐》完稿500周年,画家的祖国意大利发行了1枚邮票,单色印刷:</p> <p class="ql-block">  在这之前,1981年塞浦路斯也发行了1枚邮票:</p> <p class="ql-block">  2010年格林纳达卡里亚克岛和小马提尼克岛发行了1枚邮票小型张:</p> <p class="ql-block">  比较3枚邮票,我以为塞浦路斯那枚设计最好,意大利那枚单色,似乎反映不出原作的风采,格林纳达卡里亚克岛和小马提尼克岛小型张邮票齿孔破坏了原作的完整性。至于塞浦路斯邮票上人物面部不够清晰的问题,倒怪不得邮票的设计与印刷,那是因为原画时代久远,剥损厉害。达·芬奇这幅画没有采用湿壁画方式,如果采用,情况可能会好一些。</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边欣赏邮票,一边对照从网上下载的照片,来探究一下达·芬奇是如何刻划画中人物的:</p> <p class="ql-block">  中央的耶稣(Christ),说出“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后,面部虽显得痛心、忧郁,但依然庄重肃穆,凛然不可侵犯:</p> <p class="ql-block">  最左边三位:巴托罗密欧(Bartholomew)双手按着桌子,探身朝向耶稣,神色凝重。小雅各(James the Less)侧身向着耶稣,安德烈(Andrew)正坐,扭头望着耶稣,他俩都半举着张开的双手,传递着内心的撕喊:“绝不是我!”</p> <p class="ql-block">  左边挨着耶稣的三人:彼得(Peter)情绪激动,身体倾斜,左手搭在约翰(John)肩膀上,我们仿佛听到了他的怒吼:“是谁?我要宰了他!”约翰显得比较冷静,他歪着头,似乎想安抚彼得的情绪。叛徒犹大惊恐万状,紧攥着出卖耶稣得到的金币,慌乱中手肘碰倒了盐瓶。</p> <p class="ql-block">  右边紧挨着耶稣的三位门徒:托马斯(Thomas)抬着右手,伸出中指指向天空,似乎在发誓“我是忠诚的,上帝可鉴!”;大雅各(James the Greater)摊开双手,显得十分震惊。菲力(Philip)双手指着自己胸部,表白肯定不是自己。</p> <p class="ql-block">  最右边的三位似乎在讨论什么,马太(Matthew)伸开双臂指向耶稣,头偏向达太(Thaddeus)和西门(Simon),好像在问:“到底是谁?” 达太一只手放在桌上,另一只手张开伸到胸前,头望着西门,似乎要和西门探讨什么。西门摊开双手平放在前面,望着马太和达大,表示:“怎么会有这种事?”</p> <p class="ql-block">  《最后的晚餐》一问世便引起轰动,许多人特地到米兰来临摹这幅壁画。利比里亚1969年邮票上就是吉亚姆佩特里诺(Giampietrino,1495-1549)的临摹作品。吉亚姆佩特里诺曾是达·芬奇工作室成员,他临摹的这幅《最后的晚餐》很接近原作,以至于一些介绍达·芬奇绘画的书竟把它当做原作来介绍。</p> <p class="ql-block">  被视为达·芬奇绘画极品的还有《岩间圣母》,它是达·芬奇到米兰后的第二年,即1483年开始创作的,完稿时间说法不一,有说是1485年,有说1490年。它是达·芬奇受约请为米兰圣弗朗切斯科教堂礼拜堂作的祭坛画。我们在达荷美1969年发行的邮票上可以欣赏到它:</p> <p class="ql-block">  画中有四个人物:居中的是圣母,她右手扶着的是小施洗约翰,左边坐在地上的是小耶稣,耶稣身后是一位天使。这幅画在当时颇有点“离经叛道”的意味:首先达·芬奇没有按照惯例将圣母、耶稣等安排在一个庄重的场合,而是置于一个岩窟中,这个岩窟通透有光,长有花草,还可见淙淙水流,虽远隔尘嚣,却不失温馨,富有人情味。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是:圣母、耶稣头上都没有画圣光,约翰手中没有十字架仗,天使也没有神翼。如果不点明,四个人与普通凡人没什么两样。据说,因为该画是要用作祭坛画的,这样的画法让委托方不满意了,要达·芬奇改,达·芬奇脾气倔,不愿意改,官司打了二十多年,直到1508年,无奈之下达·芬奇才让学生依据原画,添上圣光、十字架、神翼,制作了一幅复制品交给委托人完事。</p> <p class="ql-block">  附带说一下:达荷美1969年、贝宁1996年邮票上有一幅类似《岩间圣母》的画作,它是切萨雷·达·塞斯托创作的。塞斯托据说是达·芬奇的学生。有些美术书、集邮著作将它误当做达·芬奇《岩间圣母》的另一版本,其实“岩间圣母”的法文是“La Vierge aux rochers ”,而此画的法文标注是“La Vierge aux balances”,有人译作“天平圣母”。</p> <p class="ql-block">  《岩间圣母》之外,达·芬奇还创作了一些圣母子题材绘画,苏联1970年发行的邮票小型张上是1490年创作的《哺乳圣母》,该画现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尔米塔日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和菲利皮诺·利比一样,达·芬奇大胆让圣母哺乳圣婴的情景进入画中,圣母子不再不食人间烟火了。画中圣婴生动活泼,形象丰满,赢得无数观画者激赏。</p> <p class="ql-block">  布隆迪1971年邮票上的《持康乃馨的圣母》又称《加罗法诺的圣母》,大约创作于1475,现藏德国慕尼黑美术馆。圣母一手扶着坐在怀中的圣婴,一手拿着一朵红色康乃馨。据说,这红色康乃馨是有寓意,它象征殉难基督徒的血,圣母手持康乃馨,圣婴伸手欲去抓,暗示圣婴以后将要为世人承担苦难。这幅画和《哺乳圣母》跟《岩间圣母》一样,圣母子头上都没有画圣光,说他们是世间普通母子,也未尝不可。</p> <p class="ql-block">  苏联1971年将另一幅艾尔米塔日博物馆藏品《柏诺瓦的圣母》(亦作《贝努亚圣母》,创作于1478年)搬进了邮票:</p> <p class="ql-block">  画中圣母怀抱圣婴,右手拿着一朵花,望着圣婴,开心地笑着;圣婴左手紧抓着圣母的手,右手去夺那朵花。显然圣母正在用那朵花逗圣婴玩。尽管圣母圣婴头上都画上了圣光,但从两人的动作神情看,丝毫不见“神圣”的影子,俨然是一幅人间戏婴图。</p> <p class="ql-block">  保加利亚1980年发行了一套《达·芬奇作品选》邮票,其中有3枚是宗教题材画作,1枚是《圣安娜与圣母子》:</p> <p class="ql-block">  画作刻划了三代人:祖母圣安娜、圣母玛利亚和圣婴耶稣。圣母虽然已是母亲了,可却仍像孩子一样坐在自己母亲圣安娜腿上。圣安娜满脸笑容地看着女儿,让人感到有些溺爱了。玛利亚伸开双臂想把小耶稣抱到怀里,而小耶稣却竭力想挣脱母亲,去与心爱的小羊羔厮缠。三代人亲密无间的情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另两枚合起来是达·芬奇在佛罗伦萨时期早期画作《受胎告知》:</p> <p class="ql-block">  天使加百利严肃郑重,圣母玛利亚惊讶紧张,达·芬奇利用人物的手势、面部表情将它们展示在观者面前。</p> <p class="ql-block">  达·芬奇善画人物,《蒙娜丽莎》和自画像之外,最著名的要推《抱银鼠的女人》。据介绍,这幅画画的是当时著名美女,米兰多维哥·史弗萨公爵的情妇切奇利亚·加勒兰妮(亦译作切契利亚·卡列拉妮)。达·芬奇利用光线和阴影,凸现加勒兰妮的形体美,通过面部神态的刻划,揭示她气质的高雅。巧妙地借助加勒兰妮怀中的银鼠,让画面动了起来,避免了呆板。这幅画太有名了,乃至于波兰、保加利亚争先恐后将它纳入了方寸之中,波兰还先后发行了两枚,第一次(1956)采用单色印刷,意犹未尽,后来又发行了彩色印制的邮票(1967)。</p> <p class="ql-block">  冈比亚1993年为纪念法国巴黎卢浮宫200周年,发行了达·芬奇画作邮票小版张,里面有1枚为《拉·贝尔·弗罗妮艾夫人肖像》,画作中弗罗妮艾夫人那双斜视而有神的眼睛给每位观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小版张中还有取自神话的《酒神巴克斯》和取自基督教的《施洗圣约翰》,达·芬奇注重人物形象的描绘,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算是人物画像。</p> <p class="ql-block">  达·芬奇还画了大量的素描,它们中有一些是为日后创作油画或壁画做准备的速写草图。这些素描大多很精美,其艺术价值不在他的油画、壁画之下。</p> <p class="ql-block">  匈牙利1965年将达·芬奇大型壁画《安加列之战》的“战士草图”印入邮票:</p> <p class="ql-block">  摩纳哥1969年发行的邮票选用了达·芬奇的5幅素描:</p> <p class="ql-block"> 《天使》(《岩间圣母》)</p> <p class="ql-block"> 《老人头像》</p> <p class="ql-block"> 《圣母玛利亚》</p> <p class="ql-block"> 《男子头像》</p> <p class="ql-block"> 《中世纪意大利的雇佣兵队长》</p> <p class="ql-block">  萨摩亚1971年邮票上是《圣安娜、圣母子和圣约翰》:</p> <p class="ql-block">  保加利亚1980年邮票上是《三王朝拜》的草图:</p> <p class="ql-block">  法国1986年邮票选用了《伊莎贝拉像》:</p> <p class="ql-block">  冈比亚1993年邮票小版张上有1枚是《两位骑士、马》:</p> <p class="ql-block">  达·芬奇博学多艺,几乎在所有领域都有建树,堪称全才。他把对自然科学,诸如物理学、生物学、生理学、军事学的深刻理解和发现渗透到他的绘画创作中,他的画是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结合,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乃至世界绘画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