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像寺在五台山台怀镇西南一里地处,因寺内供奉着文殊菩萨而得名。它创建于东晋初年,唐代重建,元泰定二年(1325)又予重建,后毁于大火。明代弘治九年(1496)再建,万历年间(1573-1620)又予重修,寺内有重修碑记。 <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殊像寺原名殊祥寺。是五台山佛教最早建立的寺庙之一。1983年,该寺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庙,1986年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殊像”二字,听起来就充满了神秘感。殊,意为特殊、独特;像,指的是佛像。殊像寺的名字,源自于寺内供奉的一尊独特的文殊菩萨像——“骑狮文殊像”。这尊佛像据说是最接近文殊菩萨真实形象的圣像,因此寺庙得名“殊像寺”。 康熙二十八年(1689),清圣祖为殊像寺的文殊骑狻猊像题匾:“瑞相天然”。于是,殊像寺一跃而成了五台山的五大禅处之一和十大青庙之一。 五髻瞻殊像,千花聚法筵。<br data-filtered="filtered">经营思哲匠,髣髴见初禅。<br data-filtered="filtered">緤马明霞外,燃灯画壁前。<br data-filtered="filtered">不须仙梵放,清磬已泠然。<div>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康熙〕</div> 由赵朴初题写的匾额。 殊像寺占地面积6420平方米,殿建一进三层,前有牌楼、天王殿,后有雄踞高台的藏经阁5间,该阁的两侧各有耳楼3间,高大的文殊殿矗立寺院正中。月台上下,立着明、清两代的石牌7通。前面东西两侧是钟鼓楼,正殿东有伽蓝殿、五观堂,西面有祖师殿、客堂。东西两面还有两处院落,有房30间,整个寺容,布局规整严谨,主次分明。 明代天启六年(1626),在寺后西北角清净处修建了一间客堂,后来被清廷三公主看中,把它改名“善静室”,作为“习静”之处。三公主为清世祖顺治的妹妹、康熙的姑妈。相传清廷为笼络具有势力的汉族大官,便将三公主嫁给吴三桂之子吴应龙。后来,吴三桂叛清,康熙下令将吴应龙及其子吴世霖绞死;三公主不能另嫁他人,只好来五台山殊像寺。 那时,寺内有个因失恋而来这里削发为僧的年轻人,他精通内典,常与三公主在“善静室”研讨经文,引起流言。在京城的康熙听见后,以为有损皇族声誉,于是派人火烧殊像寺,试图将三公主与年轻和尚烧死。大火烧了三天,全寺片瓦无存,惟独三公主与年轻和尚“坐静”的善静室无恙。康熙认为这是文殊菩萨证明他们之间没有恋情,于是下旨拨巨款重建殊像寺。重建后,有人提议把它改名“清白寺”或“无瑕寺”,以示三公主的清白纯洁。但由于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殊像寺”即意味着有文殊菩萨的真像,所以重建后仍叫“殊像寺”。 乾隆皇帝对五台山和文殊菩萨有着深厚的情感。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乾隆皇帝曾六次参拜五台山,特别是他的母亲皇太后去世后,他三次西巡五台山,进一步表达自己对文殊菩萨的崇敬之情。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即乾隆皇帝)创作了一首名为《殊像寺恭依皇祖元韵》的诗,表达了对殊像寺的宗教情感和人生哲理的感悟。这首诗的全文如下:<br data-filtered="filtered">跨猊自何至,驻此象龙筵。<br data-filtered="filtered">乍睹无殊像,堪明不二禅。<br data-filtered="filtered">神光烛空际,柏子落阶前。<br data-filtered="filtered">那用登层顶,凭临意豁然。 <div>殊像亦非殊,堂堂如是乎。</div><div>双峰恒并峙,半里弗多纡。</div><div>法尔现童子,巍然具丈夫。 </div><div>丹书过情颂,笑岂是真吾。</div><div>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div> 殊像寺,阁内石制须弥座上有高11.6米的木雕文殊菩萨骑狮像,传说是按乾隆容貌塑造。 文殊像背面是渡海观音菩萨群塑。中央是观音菩萨的大塑像,高2.6米,两旁塑着善财、龙女、达摩祖师、慧能、龙王等。上面还塑着观音菩萨。东西次间,塑有药师佛和阿弥陀佛各一尊,高2米,这两尊塑像姿态自如,比例匀称,为塑像中的上乘之作。 夷嵏此地开绀园<div> 屏息一礼两足尊</div><div> 文殊师利无定相</div><div> 优娄比丘多躗言</div><div> 翠柏风舞鸾凤盖</div><div> 玉峰寒入云霞轩</div><div> 不须拙速催成句</div><div> 少憩吾将意与存</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