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一个人如果</h3><h3>没有深厚的学养,</h3><h3>没有丰富的阅历,</h3><h3>没有对人生足够的</h3><h3>历练和思考的话,</h3><h3>很难从大自然中</h3><h3>去找到那种情感的共鸣。</h3><h3><br></h3><h3>摄影是智慧的修行,</h3><h3>是静静地观看世界,</h3><h3>真挚地交流情感,</h3><h3>由衷地懂得感激,</h3><h3>深切地体味幸福。</h3><h3><br></h3><h3>很难达到这层次,尽量努力的靠近吧……</h3> <p class="ql-block">文字:林清玄</p><p class="ql-block">摄影:在水一荷、王导</p><p class="ql-block">诵读:在水一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多么希望,我写的每一个字、每一篇文章都洋溢着柔软心的香味;我的每一个行为都有如莲花的花瓣,温柔而伸展。因为我深信,一个作家在写字时,他画下的每一道线都有他人格的介入。</p> <h3>日本曹洞宗的开宗祖师道元禅师,传说他航海到中国来求禅,空手而来,空手而去,只得到一颗柔软心。</h3> <h3>这是令人动容的故事,许多人认为道元禅师到中国求柔软心,并把柔软心带回日本。其实不然,柔软心是道元禅师本具的,甚至是人人本具的,只是,道元若不经过万里波涛,不到中国求禅,他本具的柔软心就得不到开发。</h3> <h3>柔软心不从外得,但有时由外在得到启发。</h3> <h3>学禅的人若无柔软心,禅就只是一种哲学,与存在主义无异。</h3> <h3>柔软心并不是和稀泥一样的泥巴,柔软心是有着包容的见地,它超越一切、包容一切。柔软心是莲花,因慈悲为水,智慧做泥而开放。</h3> <h3>“凡夫”的“凡”字就是中间多了一颗心,刚强难化的心与柔软温和的心并无别异。具有柔软心的人,即使面对的是草木,也能将心比心,也能与草木至诚相见。</h3> <h3>有人问我:“为什么草木无心,也能自然生长、开花、结果,有心的人反而不能那么无忧地过日子?”</h3> <h3>我反问道:“你非草木,怎么知道草木是无心的呢?你说人有心,人的心又在那里呢?假若草木真是无心,人如果达到无心的境界,当然可以无忧地过日子。”</h3> <h3>追鹿的猎师是看不见山的,捕鱼的渔夫是看不见海的。眼中只有鹿和鱼的人,不能见到真实的山水,有如眼中只有名利权位的人,永远见不到自我真实的性灵。</h3> <h3>要见山,柔软心要伟岸如山;要看海,柔软心要广大若海。</h3> <h3>因为柔软,所以能够包容一切、含摄一切。</h3> <h3>人在遇到人生的大疑、大乱、大苦、大难时,若未被击倒,自然会在其中超越而得到“定”,因定而得清明,由清明而能柔软。</h3> <h3>在柔软中,人可以和谐、单纯,进而达致意识的统一。</h3> <h3>野狐禅、口头禅,最缺乏的就是柔软心,有柔软心的禅者不会起差别,不会贬抑净土,或密宗,或一切宗派,乃至一切众生。</h3> <h3>有欲念,就有火气;有火气,就有烦恼。</h3> <h3>柔软心使欲念的火气温和,甚至消散,当欲念之火消散了,就是菩提。</h3> <h3>从烦恼到菩提的开关,就是柔软心。</h3> <h3>佛陀教我们度化众生,并没有教我们苛求众生。我们要度化众生应在心中对众生没有一丝丝苛求,只有随顺。众生若可以被苛求,就不会沦为众生了。</h3> <h3>随顺,就是处在充满仇恨的人当中,也不怀丝毫恨意。<br></h3><h3>随顺,就是随着充满黑暗的世界转动,自己还是一盏灯。</h3><h3>随顺,就是看任何一个众生受苦,就有如自己受苦一般。</h3><h3>随顺,是柔软心的实践,也是柔软心点燃的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