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李子坝轻轨</p> <p class="ql-block">洪崖洞夜景</p> <p class="ql-block">解放碑商业广场</p> <p class="ql-block">苗族长桌宴</p> <p class="ql-block">重庆市地处中国西南地区,是全国唯一兼具水、陆、空、生产服务、商贸服务“五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城市,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长江经济带中发挥示范作用;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世界自然遗产武隆喀斯特和南川金佛山等景观。重庆市是巴渝文化发祥地,有三千余年建城史,自古被称为“天生重庆”。宋光宗先封恭王再即帝位,升恭州为重庆府,由此得名。夏商巴国在此建都,元末大夏在此建国。清末重庆开埠及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使重庆成为近代中国大后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红岩精神起源地。新中国初为西南大区驻地及直辖市,1997年又恢复为直辖市。</p> <p class="ql-block">1949年11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解放重庆。随后重庆成为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为西南大区代管的中央直辖市。</p> <p class="ql-block">1950年至1952年,设立川东行署区,隶属于中共中央西南局。1950年川东行署驻地为重庆市黄桷垭,1951年,迁驻北碚市。1952年8月7日,川东行署区被撤销,与川南行署区、川北行署区、川西行署区重组为四川省,北碚市并入重庆市。</p><p class="ql-block">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关于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和合并若干省、市建制的决定》。7月,重庆市并入四川省的建制。国家对其在改为省辖市后“政治、经济待遇不变”,实行国家计划单列体制,时间为1954年到1958年。</p> <p class="ql-block">1964年,北部湾事件爆发,三线建设开始,重庆成为三线建设核心城市。1964年至1968年,4年间重庆第二次计划单列,从1964年到1966年,涉及中央15个部的58个企事业单位及其职工43488人从12个省市如北京、上海、南京、辽宁、广东大规模内迁重庆。到1975年,重庆主城区“三线建设”内迁而来的外来职工达到最高峰,总人数43.5万人,占当时重庆市区人口的1/4。从1964年下半年到1967年,还安排了59个大的骨干项目和配套项目的新建和改扩建,包括兵器工业的改造和扩建,船舶、电子、航天等新建项目,冶金、化工、机械工业项目的配套建设,交通项目的新建扩建。</p> <p class="ql-block">重庆市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地跨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东邻湖北、湖南,南靠贵州,西接四川,北连陕西;</p><p class="ql-block">辖区东西长470千米,南北宽450千米,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千米。</p> <p class="ql-block">重庆市北有大巴山,东有巫山,东南有武陵山,南有大娄山。重庆主城区海拔高度多在168~400米之间。市内最高峰为巫溪县东部边缘的界梁山主峰阴条岭,海拔2796.8米;最低为巫山县长江水面,海拔73.1米。重庆海拔高差2723.7米。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山地面积占76%,丘陵占22%,河谷平坝仅占2%。其中,海拔500米以下的面积3.18万平方千米,占幅员面积38.61%;海拔500~800米的2.09万平方千米,占幅员面积的25.41%;海拔800~1200米的1.68万平方千米,占幅员面积的20.42%;海拔1200米以上的1.28万平方千米,占幅员面积的15.56%。</p> <p class="ql-block">重庆市地貌结构复杂,呈现出四大特点:一是地势起伏大。东部、南部、东南部地势高,西部地势低。东部最高处为大巴山的川鄂岭,最低处为巫山长江水面。二是地貌类型多样。以山地为主,有中山、低山、高丘陵、中丘陵、低丘陵、缓丘陵、台地和平坝等八大类。三是地貌形态组合的地区分异明显。华蓥山—巴岳山以西为丘陵地貌,华蓥山—方斗山之间为平行岭谷区,北部为大巴山山区,东部、东南部、南部属巫山、大娄山山区。四是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发育有具特色的喀斯特槽谷景观,典型的有石林、峰林、洼地、残丘、溶洞、暗河、峡谷、天坑地缝等喀斯特景观。</p> <p class="ql-block">重庆市是中国唯一辖有民族自治地方的直辖市,辖4个自治县、1个享受民族自治地方优惠政策的区(黔江区)、14个民族乡。</p><p class="ql-block">2012年,重庆市人口以汉族为主体,此外有土家族、苗族、回族、满族、彝族、壮族、布依族、蒙古族、藏族、白族、侗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水族、纳西族、羌族、仡佬族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193万人,其中土家族人口最多,有139.8万人,其次苗族约4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重庆市人口的5.8%。</p> <p class="ql-block">重庆市是茅以升桥梁委员会2005年年会认定的中国唯一的“桥都”。截至2018年底,重庆共建成和在建桥梁有1.4万座,其中城市桥梁2000余座,城市跨江特大桥38座。重庆桥梁创造了17项世界之最,其中有8项是在建时的世界之最,有9项至今保持了世界之最的纪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重庆市被交通运输部命名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重庆主城区极富特色的交通设施与地形地貌相结合,成为了具有重庆特色的立体交通,包含公共汽车、单轨、地铁、过江索道、扶梯、电梯以及过江轮渡等,其中,轨道交通和公共汽车是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此外,在重庆路上几乎看不到自行车。</p><p class="ql-block">2020年起,重庆对公交车型无法通达狭窄、坡陡、弯急道路的短板,在渝中、南岸、渝北、九龙坡、北碚、大渡口等6区,首批试点投入70辆小型公交,打造18条“小巷公交”线路。</p> <p class="ql-block">重庆中心城区有两条全国绝无仅有的过江索道:嘉陵江索道、长江索道,最早建成时间于1986年。</p> <p class="ql-block">重庆中心城区有两处作为公共交通使用的自动扶梯和升降式电梯,分别是连接菜园坝和两路口的亚洲第一长扶梯:皇冠大扶梯;连接凯旋路和较场口的升降式电梯:凯旋路电梯。</p> <p class="ql-block">重庆市两江交汇,轮渡曾经是重庆市民过江的重要交通工具,现在兼具交通出行和旅游观光功能。2020年,重庆有轮渡航线16条,分别是江北嘴、朝天门、弹子石、野猫溪间三角航线12条,年客运量53.6万人次,日均客流量1468人次。</p><p class="ql-block">2021年末,全市拥有三峡游轮33艘,其中已评五星级游轮24艘,五星级标准7艘(含正申报评定2艘),经济型游轮2艘;经营重庆“两江游”企业3家,共有“两江游”游船8艘。</p> <p class="ql-block">2022年,重庆市轨道交通营运里程463千米,日均客运量249.98万人次。</p><p class="ql-block">截至2025年1月,重庆轨道交通已开通1、2、3、4、5、6、9、10、18号线及环线、国博线、江跳线、璧铜线共13条轨道交通线路,运营里程575千米,覆盖主城全域,最高日客运量614.8万人次。</p> <p class="ql-block">重庆市是一座著名的国家历史名城。两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的生息繁衍,到新石器时代已有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别居住着夷、濮、苴等8个民族。创造了重庆最古老的历史文明。</p><p class="ql-block">古时候重庆地域闭塞,道路坎坷,气候湿热,巴渝人在衣食住行娱乐等生活方式与习俗上,又带有自己十分独特的色彩,爽直中带几分鲁莽,热情中带几分狡黠,幽默中带几分土俗,认真中带几分滑稽,闲逸中带几分急躁,宽容中带几分排外。重庆丰富多彩的地方戏剧、曲艺、绘画、手工艺品及群众节令活动等,也颇能反映巴渝风俗民情。</p><p class="ql-block">重庆建城3000余年,得名800余年。重庆具有中国山地城市典范、国家战略大后方中心、长江上游商贸中心和开放口岸、中国西南腹地移民城市和交流中心、红岩精神发源地、巴渝文化和三峡文化创造地等六个显著的历史文化价值特色,广泛分布着彰显传统巴渝、明清移民、开埠建市、战时首都、西南大区的特色文化资源。</p> <p class="ql-block">重庆市饮食的主要特点是麻、辣,以不拘一格使用各种食材创作新菜见长。重庆亦是火锅的发源地;2007年3月,重庆市荣获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火锅之都”称号。川菜重庆菜主要代表菜:重庆火锅、江湖菜、水煮鱼、回锅肉、酸菜鱼、辣子鸡、泉水鸡、水煮肉片、老鸭汤、酸辣粉、鱼香肉丝、泡椒肥肠、粉蒸肉、烧白、重庆小面、重庆小吃等。</p> <p class="ql-block">重庆地域传统民居建筑,经历了干阑式、寺庙式、园林式、西洋式的多个过程。重庆普通民居装饰较少,建筑颜色较为暗淡,形式朴素,空间幽深。民国期间,由于抗战所造成的大量内迁,使得重庆民居中出现了许多西洋式的建筑与园林式的别墅公馆,特别是在市郊地区。</p><p class="ql-block">重庆地域建筑共分为五大风貌类型,即明清移民、传统巴渝、开埠建市、抗战陪都、西南大区;以及九大类别,分别是居住建筑、商业建筑、公共服务建筑、宗教及寺庙会馆、工业建筑、军事防御建筑、风景园林建筑、市政水利设施、其他建筑。</p><p class="ql-block">吊脚楼是重庆地区建筑的典型代表,其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形,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吊脚楼的主要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重庆中心城区保留的吊脚楼民居群,多数修建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中心城区现存洪崖洞是其主要代表。此外,也广泛分布于石柱县、酉阳龚滩、綦江东溪、江津中山等渝东南地区。</p> <p class="ql-block">重庆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53项,包括民间文学类3项,传统音乐类14项,传统舞蹈类4项,传统戏剧类3项,曲艺类6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1项,传统美术类7项,传统技艺类7项,传统医药类4项,民俗类4项。还有市级非遗项目707项,区县级非遗项目3428项。</p><p class="ql-block">截至2022年,重庆市拥有1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2处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涪陵白鹤梁题刻、合川钓鱼城遗址)、2处国家文化公园(长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5处国家工业遗产、395处抗战遗址,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庆市)、4个市级历史文化名城(江津、合川、万州、荣昌)、2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p> <p class="ql-block">重庆市拥有山、水、林、泉、瀑、峡、洞等自然景色,共有自然、人文景点300余处,其中有世界文化遗产1个(大足石刻),世界自然遗产3个(重庆武隆喀斯特旅游区、重庆金佛山喀斯特、重庆五里坡,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6个,国家森林公园2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个。</p> <p class="ql-block">天生三桥】作为国家AAAAA级景区,这里不仅是世界自然遗产,更是武隆喀斯特的绝美展示。</p><p class="ql-block">🌄【仙女山】这个国家AAAAA级景区,被誉为“南国第一牧原”和“东方瑞士”,是自然爱好者的天堂。</p><p class="ql-block">🏰【九黎城】虽然只是国家AAAA级景区,但这里的苗族传统建筑群和“中国第一苗王城”的称号,绝对值得一游。</p><p class="ql-block">🎨【乌江画廊】沿河境内的乌江,以其天然山水画廊的美誉,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欣赏“千里乌江,百里画廊”的壮丽景色。</p><p class="ql-block">🎬【民国街】这个国家AAAA级景区,通过独家演绎穿越剧、抗战剧、谍战剧,带你梦回那个风云变幻的民国时代。</p><p class="ql-block">🏯【千年磁器口古镇】作为国家AAAA级景区,这里不仅是古代巴渝文化和重庆码头文化的代表地,更是历史爱好者的必访之地。</p><p class="ql-block">🚈【李子坝轻轨穿楼】这个“网红车站”以其“空中列车穿楼而过”的魔幻景象,成为了重庆“8D”魔幻地形的代表。</p><p class="ql-block">🌉【网红洪崖洞】作为国家AAAAA级景区,这里不仅有传统吊脚楼,还是痘印网红景点,仿佛中国版的《千与千寻》。</p> <p class="ql-block">重庆人民解放碑是重庆的地标性建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同时也是重庆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之一。</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解放碑原名抗战胜利纪功碑,是全中国唯一的一座纪念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的国家纪念碑。它最初兴建于1940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纪念日,1941年底落成时命名为“精神堡垒”,以激励中华民众奋力抗争以取得胜利。抗战胜利后,1946年10月31日在“精神堡垒”的旧址上奠基抗战胜利纪功碑,并于1947年8月落成。这座纪念碑高达27.5米,是一座八角形的建筑,设计风格简洁现代,顶端装有四个自鸣钟,每逢整点都会报时,时刻提醒人们勿忘历史。</p><p class="ql-block">现代意义:现在的解放碑周围,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时尚的店铺一家挨着一家,是重庆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你可以在这里尽情地逛街购物,品尝各种美食。而且,解放碑周边还有很多景点,如洪崖洞、魁星楼等,都非常值得一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重庆市大足区境内的旅游景区,景区面积4.90平方千米。大足石刻是大足区境内石窟寺及石窟造像的总称,是唐末、宋初时期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是著名的艺术瑰宝、历史宝库和佛教圣地,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大足石刻群有75处,5万余尊宗教石刻造像,总计10万多躯,铭文10万余字,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为著名,其以佛教造像为主,是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大足石刻时间跨度从9世纪到13世纪,其艺术品质高、题材丰富多变,从世俗到宗教,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日常社会生活,证明了这一时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和谐相处局面,被誉为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石窟艺术陈列馆。</p><p class="ql-block">大足石刻景区包括宝顶山石刻、北山石刻、南山石刻、石篆山石刻、石门山石刻五个部分。2007年5月8日,重庆市大足区大足石刻景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洪崖洞在明期时已成为一个商业街区,在清代时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码头,属于重庆的贸易中心。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洪崖门损毁,人们在洪崖洞聚居,搭起吊脚楼,筑成纸盐河巷</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洪崖洞是重庆市民的避难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洪崖洞被列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并开始成为重要旅游景点。2003年,洪崖洞正式拆迁重建。2006年,洪崖洞民俗风貌区建成,于同年9月开业。景区主要景点由吊脚楼、仿古商业街、洪崖滴翠等景观组成,内有特色餐饮、休闲娱乐、巴渝民间工艺品等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