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路与生路交织的人生图景

冠燊

<p class="ql-block"> 心路与生路交织的人生图景</p><p class="ql-block"> ——刘玉红散文集《路》径曲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心路为经,成熟而成功;以生路为纬,成长且成才。刘玉红先生的散文集《路》深刻诠释了这一人生内涵与生命哲理。在这洋洋洒洒的文字中,既呈现了一条个人成长的淬炼之路,也勾勒出一幅个体心灵的图腾变迁。这本自传体散文集里,作者将人生划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用最典型的事例娓娓道来;将经历区分为关键环节,每个环节用铿锵的步伐踏出生命的节奏。作者的文字极具说服力,他从生活的细碎片段中撷取精华,概括出生存的不易;在灵魂的摆渡中描绘曲折,彰显奋斗的光芒。在刘玉红先生的字里行间和生命辞典里,通篇闪耀着锲而不舍的坚持、孜孜不倦的奋斗和默默无闻的付出……这位70后作者从普通打工仔到市局公务员华丽转身的人生轨迹,既烙刻着时代的痕迹,也回应着博弈后的喜悦。</p><p class="ql-block"> 刘玉红先生的人生奋斗史,宛如岁月洪流中一幅斑驳陆离的画卷。旧时农村生活的困顿、少年天生的淘气、懵懂无知的青涩、飘渺游离的梦想,以及早年辍学的遗憾……这些元素交织混杂,仿佛结成一张大网,又似铺就一片厚重的席子,铺陈在他人生的道路上。曾经的他,年少轻狂,满目星河,初中毕业后,十五岁的他怀揣着离开大山、改变命运的信念,跟随哥哥辗转多地打工谋生。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他吃尽了人生的苦楚,饱尝了生活的酸涩。对于过早离开校园,他一生都心怀愧疚。乃至后来送儿子上大学,站在那充满希望与活力的大学校园里,他不禁暗自伤神,内心深处更是涌起一阵深情的呐喊。在《曾经也是学生》一文中,他发自肺腑的内心独白:“有时候想起来,明显感觉到这不仅仅是一种遗憾,而是一种强烈的痛,一种无法直视和面对,只能强忍在心头的痛。”这痛,是对自己失去的青春岁月的惋惜,是对未能继续求学的不甘,更是对命运的无奈与抗争。然而,正是这种痛,成为他奋斗的动力,让他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p><p class="ql-block"> 刘玉红先生的人生奋斗史,恰似星河长卷上那熠熠生辉的微光,闪耀着不屈与希望。他的自传体作品《路》,以时间脉络为轴,分为《曾经也是学生》《大后套,十五岁的童工》《在兰州,学着读书的日子》《关于河西的记忆》《曾尝试一直努力》《“装谎”过后的酸甜苦辣》《永难忘却的纪念》等七个章节,共六十余篇文章。这些文字宛如岁月的注脚,详尽地记录了他一路走来的奋斗与努力。玉红先生的为人,质朴而敦厚,善良且踏实。这种性格特质,让他从骨子里就排斥偷懒,凡事总是认真负责,尽心尽力。他的奋斗之路始于打工,他打工生涯中的第一份工作是学习制作水磨石。每天干到天黑,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但他从未打过退堂鼓,始终努力向身边的大哥们看齐。在麦田里割麦子时,成群结队的蚊子对他“发起了一番又一番凛冽的攻势”,但他毫不退缩,只是默默忍受,坚持劳作,“它咬它的,我干我的”。在砖瓦厂,“一天跑下来,腰酸背痛半夜都睡不好”。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在《没牙的东家和折断铁锹把的后生》一文中,卖力翻泥,手中的旋木铁锹把被折成了两截。这一幕,也让原本轻视他的东家对他一个娃娃刮目相看。尽管在奋斗的过程中,他的很多坚持是基于当时自己不太成熟的认知,甚至“后来很多事实证明,当初自己的这种认识和感觉实在有点荒唐了”,但正是这些看似“荒唐”的坚持,铸就了他如今的成就。</p><p class="ql-block"> 刘玉红先生的人生奋斗史,仿若一首在时光深处奏响的坚韧之歌。在《五天半的后厨帮工》中,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初入社会的艰辛:“一手提着皮箱,一手拎着铺盖卷,昏黄的路灯下,我的影子被拉得很长。”为了寻找工作,他被骗过工钱,住过黑店,宿过苜蓿草窑,甚至在深夜从砖瓦厂逃离。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竟多次在后套的街头徘徊,身影孤单而落寞。这样的经历,无疑让他的务工生活充满了苦涩。正如他在《旅社里的惊醒》中所写:“看着人家吃着米饭炒肉,小小的我又馋又饿又委屈,那一刻居然禁不住掉下了眼泪。”然而,即便生活如此艰难,他依然在十多年的打工生涯中,不断尝试各种工作,从学做油漆工、做纸火、粉刷工,到蹬黄包车、写卖春联,甚至还做过“不是记者的‘记者’”,他用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奋斗篇章。</p><p class="ql-block"> 更令人钦佩的是,刘玉红先生在打工之余,始终未曾放弃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在建筑工地做小工时,他毅然花费自己四天的工资,报名参加了河北一家文学新闻函授学校,学习新闻和文学创作。打工的日子里,每天晚上,在人声嘈杂的集体宿舍里,他坚持看书,甚至创作出了第一首诗歌《点燃一根烟》,并在杭后旗广播电台播出,引发了工友们的一片惊叹。在兰州务工的日子里,学习成了他业余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轧钢厂工作时,他在庙滩子的书摊上,买到了生平第一本完完整整看完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在方家坡这个荒凉之地务工时,他养成了坚持八年之久的写日记的习惯。为了不被同住帐篷的工友打扰,他选择住进了装工具的土窑,在那里,他安然地读着《鲁迅全集》。他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作息表:“早上六点起床看书,白天劳动,晚上看书写作。”为了坚定自己的信念,他还在刚刷上油漆的书桌上刻下两排字:“以卅载之苦功,砺一朝之利剑。”一个打工者,能如此自律、如此上进,实在令人叹服。</p><p class="ql-block"> 冬闲时节,他也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而是报名参加了计算机培训班,掌握了一门新的技艺。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他更是做出了一个让工友们感到不可思议的决定——参加自学考试。经过五年艰苦的学习和二十八场考试,他先后获得了汉语言大专、本科学历。此后,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成功考上了公务员。</p><p class="ql-block"> 在《回首而立之年》一文中,他感慨地写道:“路是人生,人生是路。”这简短的八个字,不仅是他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深刻总结,更是对所有奋斗者的深情告白。回首过往,心路历程在时光中蜿蜒,生存之路同样布满荆棘,从为温饱奔波到在职场拼搏,每一步都镌刻着奋斗。这一路,既是身体的前行,更是心灵的修行。对刘玉红先生来说,脚下的路,亦是心的归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