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海黄浦区老城厢人民路上,隐匿着这座城市仅存的明代城墙与城楼遗迹,它由一段约50米长的古城墙及其上矗立的大境阁共同构成,是沪城八景之一“江皋霁雪”的景点。追溯历史,这座古城墙最初始建于元代,历经风雨沧桑,至明清时期更是迎来了它的辉煌与兴盛。</p> <p class="ql-block">据史书记载:明嘉靖三十二年(即公元1553年),为了抵御倭寇的侵犯,当地军民仅用了短短三个月的时间,便匆匆筑起了一座雄伟壮观的城墙。这座城墙周长九华里,高达二点四丈,城墙上密布着三千六百余个雉堞,还有两座坚固的敌楼,形成了坚不可摧的防御体系。在城墙的外围,又筑有一道宽阔六丈、深达一点七丈、周长超过一千五百丈的城壕,进一步增强了防御能力。到了万历年间,随着倭患的平息,于是,在四座箭台上相继建造了丹凤楼、观音阁、真武庙以及大境阁。</p><p class="ql-block">大境阁起初供奉着庄严的关帝像,彰显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至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这座古建筑经历了一番改建,摇身一变成为巍峨挺立的三层高阁。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两江总督陶澍亲临此阁,登高望远,饱览风光之后,欣然题写了“旷观”二字作为匾额,为这座楼阁增添了无限意境。又过了十五年,即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两江总督陈銮亦步其后尘,于是挥毫泼墨,将“大千胜境”四个大字镌刻于东首的石坊之上。自此以后,大境阁声名远播,成为了众人瞩目的名胜之地。</p><p class="ql-block">自1912年起,历经为期两年南北城墙终被拆除。当年拆城指挥部设于大境阁,大境阁的保留得益于部分有识之士的恳切请求,这段承载着岁月沧桑的城墙与大境阁才得以幸免于难,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今日所见大境阁,在大境箭台之上,是一座构思精妙、造形别致、形态独特的抱厦式三层楼阁。其外观古朴大方,透出一种典雅的气息,整座建筑主要以砖木结构精心构筑,层叠有序的屋檐与细腻精巧的雕花交相辉映,充分展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卓越工艺与匠心独运。城墙之上,那些历经风霜的砖石,默默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历史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之际,大境阁曾是文人墨客雅集的胜地。此阁三层楼,乃著名画家吴逃禅、华墨龙、任伯年、朱屺瞻等人挥毫泼墨、以画会友之所,亦是海派书画艺术的重要发源地。此处不仅承载着上海的历史沧桑与变迁,更见证了这座城市文化的蓬勃发展,具有深远且不可估量的历史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作为明代遗留下来的珍贵建筑,其建筑风格与结构深深地烙印着鲜明的明代特色,历经沧桑而风貌犹存。从最初作为祭祀之用的关帝庙,到后来扩建成为巍峨挺拔的三层高阁,这一演变历程生动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技艺的世代传承与发扬光大。其独特的抱厦式设计,使得三层楼阁结构更显错落有致,与周围那历经风霜、色调沉稳的灰色古城墙交相辉映,共同勾勒出一幅古朴典雅、庄重肃穆的绝美画卷,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如今,上海的大境阁遗址与古城墙已然隐匿于摩天大楼之中,然而,当你悠然漫步于上海的老城厢地带,耐心探寻,仍能在一片葱郁的绿树掩映之下,捕捉到古城墙那若隐若现的踪迹。</p> <p class="ql-block">摄于 上海</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17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