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衣出水 吴带当风

无尘

<p class="ql-block">曹衣出水 吴带当风</p><p class="ql-block">中国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画家,一位是北齐时期的曹仲达,另一位是唐代的吴道子。他们开创了两种不同的画风,被后人总结为“曹衣出水,吴带当风”。这种说法出自宋代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论曹吴体法》:</p><p class="ql-block">曹吴二体,学者所宗。按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称北齐曹仲达者,本曹国人,最推工画梵像,是为曹,谓唐吴道子曰吴。吴之笔,其势圆转而衣服飘举。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故后辈称之曰:“吴带当风,曹衣出水。”</p><p class="ql-block">“曹衣出水”:曹仲达,原籍西域曹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一带),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官至北齐朝散大夫。他善画佛画,也长于泥塑,描绘衣纹的线条多而稠密,笔法刚劲,整体感觉好像出水湿衣紧贴肌肤的效果,凸显躯体轮廓,具有雕塑般的立体感。这种风格来源于笈多式佛像画风。印度笈多王朝(约4-6世纪)时期,佛教艺术融合犍陀罗、秣菟罗等多元文化传统,形成古典主义审美典范。特点是以细密U形或平行线刻画衣褶,线条流畅如波纹荡开,增强动态韵律感,‌佛像衣物如湿衣裹身,薄纱般紧贴躯体,凸显肌肉线条与人体曲线,被称为“湿衣佛像”或“裸体佛”‌。曹仲达的画风融合了印度笈多式佛像风格与中原绘画传统,将异域风格与中国传统的审美要素相结合,形成独特的的画风,在当时使得中国人耳目一新,对佛教绘画与雕塑影响深远。曹仲达的绘画风格在唐代风靡一时,被称为“曹家样”。唐人把曹家样的特点概括为“曹衣出水”,颇得其形象。唐代壁画中往往可窥见其影响。</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吴带当风”:吴道子大约生于约公元685年左右(唐高宗时期),少年时孤苦穷困,随书法大家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后改攻绘画,渐渐掌握了绘画的妙法,年未弱冠之时,已“穷丹青之妙”。公元713年左右,吴道子被唐玄宗召到京都长安,入内供奉,充任内教博士,成为宫廷画家,并命他“非有诏不得画”。一次,吴道子随驾去东都洛阳,会见了将军裴旻和书法家张旭,三人各自表演了自己的绝技:裴旻舞剑一曲;张旭挥毫题壁;吴道子奋笔作画,“俄顷而就,有若神助”。当朝书画理论家张彥远称张旭为“书颠”,吴道子为“画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道子代表作有《送子天王图》、《八十七神仙卷》以及壁画等。他善画佛像,笔势圆转飘逸,衣带线条流畅飞扬,如迎风飘动,以劲怒的笔力和博大的气势来表现飞动的袍袖飘带,营造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视觉动感,体现了汉服“褒衣博带”的飘逸感,有一种“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吴带当风”的风格在之前佛画风格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形成极具中国特色的艺术样式,在敦煌壁画和后世的壁画、佛画中被广泛应用。</p><p class="ql-block">“曹衣出水”和“吴带当风”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两种不同表现方式。“曹衣出水”强调形体美,着意刻画人物曼妙的体态。“曹衣出水”的紧窄衣纹风格在北齐至唐代佛像雕塑中广泛应用,如青州龙兴寺出土的北齐佛像,衣纹细密贴体,通过刀刻线条模拟“湿衣出水”的质感,强化躯体的立体感与宗教庄严性‌。“吴带当风”注重神态美,用飘逸的服饰线条凸显人物的风度和神韵。唐代石窟造像(如龙门石窟)中,部分菩萨衣带以“吴带当风”的飘逸线条表现,衣纹流畅飘逸,与静态雕塑形成动静对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曹衣出水”和“吴带当风”作为两种表现方式与审美趣味,不仅限于绘画,还渗透到雕塑、壁画等领域,宋代木雕造像(如晋祠侍女像)继承“曹衣”风格,通过木材的温润质感与密集刀痕,还原丝绸贴体的细腻效果‌。永乐宫壁画中的神像,衣袍翻卷如风拂动,是“吴带当风”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当代,“曹衣出水”和“吴带当风”已经抽象成为两种风格化的概念,成为东方艺术中线条美学的代表性符号。当代雕塑家将“曹衣出水”的密集线条转化为金属材质的抽象结构(如不锈钢曲面雕塑),以工业质感呼应传统美学‌。数字媒体艺术中,动态线条模拟“吴带当风”的飘动轨迹,结合光影技术强化虚实对比,拓展传统笔墨的时空表达‌。“曹衣出水”与“吴带当风”通过线条的刚柔对比与动态平衡,推动现代艺术审美向‌“传统符号的科技转译”‌与‌“东方美学的全球对话”‌方向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