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在维新时期出现的众多探索性教材中,还有一套不应该被忽视的教材,那就是杜亚泉的《文学初阶》,这很可能是由于杜亚泉一直以普及科技为人们所认知,却忽略了其在促进现代教科书体例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而所致。</span></p><p class="ql-block"> 杜亚泉,1873年9月14日生于浙江会稽县东关镇仓塘乡(今绍兴市上虞区长塘)。16岁中秀才、21岁肄业于崇文书院。1898年应蔡元培之聘,任绍兴中西学堂数学教员。1900年秋,到上海后创办中国近代首家私立科技大学——亚泉学馆,次年改名“普通学书室”,出版了普通学系列教材,《普通矿物学》<span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亚泉学馆编,《普通学报》1901年第1期P.82《普通学书室广告》;读秀数据库;吴小鸥著《文化拯救》P.153)、</span>《普通植物学》<span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亚泉学馆编,《普通学报》1901年第1期P.82《普通学书室广告》)</span>、《普通新历史》<span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普通学书室编,《普通学报》1901年第1期P.82《普通学书室广告》;吴小鸥著《文化拯救》P.154)</span>、《普通动物学》、《普通质学》、《普通化学》、《普通数学》、《普通生物学》<span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吴小鸥著《启蒙之光》P.69)、</span>《理化示教》<span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杜亚泉编译,商务印书馆1906年改正版)</span>同时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科学刊物之一《亚泉杂志》半月刊,旨在为国家培养科技人才。期间编辑了前述探索性教材《绘图文学初阶》,于1902年初版;1903年返回绍兴创立越郡公学;1904年应邀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理化部主任,前后长达二十八年之久。<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从实物遗存看,杜亚泉至少编译出版了《最新初等小学格致教科书》、《最新初等小学格致教科书·乙种》、《最新初等小学格致教科书教授法》、《春季始业·共和国教科书新理科》(与凌昌焕合编)、《秋季始业·共和国教科书新理科》(与凌昌焕合编)、《春季始业·共和国教科书新理科教授法》(与杜就田合编)、《春季始业·共和国教科书新理科教授法》(与其他二人合编)、《新学制小学后期用新法理科教科书》(与凌昌焕合编)、《中学校用共和国教科书矿物学》、《中学校用共和国教科书植物学》、《新撰植物学教科书》、《实验·植物学教科书》、《中学植物学教科书》(与杜就田合编)、《最新中学教科书矿物学》(署名“亚泉学馆”)等多部教材,</span>还有《绘图文学初阶》一书提到,笔者未见实物遗存的《文学进阶》。</p><p class="ql-block"> 商务印书馆早期出版的理化、博物类教科书大多出自他手。后又主编《东方杂志》,发表译著论文达数百篇,使该杂志成为当时很有影响的学术杂志。(图)</p> 1931年一二八事变,杜亚泉的住所连同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均被毁,他携眷回到长塘家中,从此埋头著述,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其主编的各类教科书及《植物学大辞典》、《动物学大辞典》、《小学自然科学辞书》等著作,对我国科学、教育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杜亚泉一生著述宏富,在此只选其有标本意义的《绘图文学初阶》作一简介。<br> 《绘图文学初阶》初版于1902年,由商务印书馆印刷发行。全书一套六册全,是为“初次入塾之孩童”所编。在我国的传统书名中,以“初阶”、“进阶”命名的现象极为少见,自谢洪赉著《华英初阶》、《华英进阶》面世后,才开始为学界所识知,是书名称《绘图文学初阶》、《文学进阶》,应该就是受《华英初阶》、《华英进阶》的影响。<font color="#167efb">而《绘图文学初阶》所指“文学”,与现今的以语言文字为工具,以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形式,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艺术的含义也不相同,而是在当时西学东渐的背景下,泛指区别于理科、格致类自然学科、以传统文史哲为基础的“文科之学”。(图)</font><br> 是书封面为竖三栏式,右栏标示“初等小学堂用 卷某”;中栏标示“绘图文学初阶”;左栏标示“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见第二次刊印本扉页印有两项广告内容,上面印“翻印必究”字样;下面印“此书计共六大卷,系专为蒙学堂所用。计学生约半年读一卷,凡三年可以读毕,嗣后则将本馆所刊小学堂用之文学进阶授之,获益匪浅矣。”遗存中还散见有其他板式的盗版本。<br> 是书有《文学初阶序》和《文学初阶叙言》两个序言。其中《文学初阶序》是以亚泉学馆名义所撰写,先结合当时科举“废八股改策论”大背景,阐述了蒙学改革的必要性,“今中朝振兴学校,诏废八股,于上窃谓蒙学亦不得不变之;于下何则?蒙学与科举相维系,蒙学得其道而科举盛,蒙学失其宜而科举衰。盖进才之路虽由科举,而植才之基必根蒙学。中国而不欲求才则已,苟欲求才当自变更蒙学始。”然后直指当下蒙学教育的痼疾,“我国训蒙,向以学庸等书人手经传,文义颇极艰深,而遽欲授之髫龄童子,是犹不能步,而欲迫其趋也。”“数载吚唔,无怪其书义之茫乎未解,迫一出学塾,几与目不识丁者无异,是愚其民而非智其民”;而《文学初阶叙言》则为杜亚泉自撰,旨在阐明编纂缘起与趣旨,认为“蒙学一事,不但学生一生德行知识之基础,实为全国人民盛衰文野之根源所关甚钜,近年以来,有识之士见我国训蒙之法未臻妥善,亟思整顿编辑蒙学新书者已若干家,体段粗具,是编凭藉诸家之蓝本,冀为初学之津逮。更增图画,俾蒙童批览不致厌倦乏味,亦可识物之真形。”说明其编纂之初衷,是由于我国“训蒙之法未臻妥善”,虽已有若干家新式教材面世,且“体段粗具”,但还是需要继续改进,所以在已有新式教材的基础上编纂了是书。还特别强调了其编纂原则,是“由浅入深,先以二三字联缀成简短之句,逐次增长,至于以数句联属成文,略成片段而止,学生读毕是书,浅近之文学不难自解矣。” 序言之后,还列有《教授略法》,其大致精神,是强调授课和温故知新两大原则,“此书课读功程须分二种,一曰温读,即温理从前所授之课也,一曰授课,即另以新课授之也”。认为“授课之事有三:曰讲书、曰读书、曰习问。讲书者,将所授之课详细讲解,先逐字分讲,次讲联成一句或一段之意义,教师须将演讲大旨先行预备,愈详愈妙,不厌烦复也。讲毕教师自读数次,令学生静听之,读毕,将课中所列法问以问学生,令其答问,教师乃详为讲解其答法”。于授课之外,还尤为重视温习,认为“温课之事有三:曰温读、曰还讲、曰默书。温读者,令学生挨次读昨日所授之课数遍,读者执卷起立,余者坐听,俟各生读毕,则将从前所授者任指一课,令甲读之,读毕,又指一课,令乙读之,约二十分钟而毕,则还讲,各学生挨次讲其昨日所授之课,讲者执书起立,余者坐听,各学生还讲均毕,则将从前所授者任指一课,令乙讲之,挨次递讲,又二十分钟而毕,或将温读与还讲同时为之,此人读毕即令即令此人还讲”、“后则默书,令学生掩卷,出石笔、石板于案,教师则取昨日所授之课,缓缓读下,令学生照所读者写出,又将从前所授者任取一课,令学生照法默写。”还特别规定,“第一年中之学生尚不能写字则不用此法”。<br> 其特别之处,在于其还开列了两个特别的规条,<font color="#167efb">一是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认为“凡训蒙之要,在令学生能解字义与文义,徒熟其词句无益也,故读此书者不必责其熟背”;二是强调教师不可体罚、责骂学生,认为“慎用教刑为训蒙之第一要义,为师者务以温和之道看待学生,则学生能亲切领受其所教,且师弟之间爱情相洽必甚,愿受师长之约束而不敢背,若恶打辱骂,断非人类相交接之道,况施之以雏龄弱质,使其受惊恐而担忧思乎?”</font>前述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倡议,是新式教育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但是出现在教材的序言中,在当时并不多见,很可能是第一次提出;而教师不可体罚、责骂学生的倡议,其性质则应该是学规的范畴,而在学生视学堂如樊笼、视教师如仇寇的传统大环境下,能提出以上见解,既是时代的进步,更是作者深刻思考中国教育改革后所发出的先声。以上两项均为同时期教材中所首见,在教育发展史上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p class="ql-block"> 于《教授略法》之外,序言中还又讲述了教授法的其他内容,“此书原拟为蒙学堂中所用,凡各处书馆家塾用此书课徒者,亦宜仿照学堂规式,则受益较多”,“训蒙之法须随本地之语言风俗事物以为权度,我国幅员广大,语言风俗事物错杂不齐,教师课读是书,如遇书中字句有为本地所罕见者,即宜随时改易编辑是书者所切望也”。作者期望教师根据当地的情况来改易自己的著述,而且还是“所切望也”,这种情况比较少见,由此体现了作者的敬业精神和宽广胸怀。</p><p class="ql-block"> 是书已见样本为第一、二、三、六册,各卷的编纂体例略有差异,赏析如下:</p><p class="ql-block"> 第一卷课文无标题、无标点、有插图、有“法问”,课后还设有教授要点。<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课文的结构为核心字+核心字组词、组句+法问+教授要点(部分课文无),</span>还为部分关键字组词加了竖划线或圆圈、大圆圈。凡加竖划线者,要求学生解词;凡加圆圈者,要求学生属对;凡加大圆圈者,要求学生填字(词)。例举课文如下:</p> <p class="ql-block">第一课 (以下“核心字”、“核心字组词”为著者添加)</p><p class="ql-block">大 小 牛 羊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核心字)</span></p><p class="ql-block">大牛 小羊 大小 牛羊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核心字组词)</span></p><p class="ql-block">法问 小牛 大羊 凡字旁有竖者书其字于板 问学生解否<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教授要点)</span></p><p class="ql-block">第二课</p><p class="ql-block">白 黄 头 尾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核心字)</span></p><p class="ql-block">白羊 黄牛 羊头 牛尾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核心字组词)</span></p><p class="ql-block">法问 白。 大。字旁有圈者令学生属对 不能者教之<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教授要点)</span></p><p class="ql-block">第十课</p><p class="ql-block">春 夏 秋 冬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核心字)</span></p><p class="ql-block">春风 夏雨 秋云 冬雪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核心字组词)</span></p><p class="ql-block">法问 春。(大圆圈) 春字下有一空格 任用一字填入 何字可用乎 答曰春草 春雨<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教授要点)</span></p><p class="ql-block">第八十五课</p><p class="ql-block">马负车 牛耕田 桃开花 竹生笋</p><p class="ql-block">法问 牛。(大圆圈)草 桃。花。</p><p class="ql-block">第二卷的编纂体例同第一卷。只是程度有所加深,第一卷的组词在第二卷基本上已发展为组句,课文的结构为关键字+关键字组句+法问+教授要点(部分课文无)。例举课文如下:</p><p class="ql-block">第十七课</p><p class="ql-block">洗 烛 照 制 器 建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核心字)</span></p><p class="ql-block">以水洗衣 以烛照夜 以金制器 以木建屋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核心字组词)</span></p><p class="ql-block">法问 洗衣以水(双直线)旁有二直线者 令学生仿此句法 将课中各句均改换之<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教授要点)</span></p><p class="ql-block">第七十八课</p><p class="ql-block">我辈 都 大清朝 铁鑊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核心字)</span></p><p class="ql-block">我辈都是大清朝的百姓 书房内要时时开窗门 王兄今年几岁 到明年可长一岁矣 煮饭常用铁鑊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核心字组句)</span></p><p class="ql-block">法问 王兄今年。(大圈)几岁》。(大圈)</p><p class="ql-block">第三卷的板式体例大体同前,只是课文标示了名称,课文程度也有所加深,课文结构也不再以核心字、核心字组词为构成要素,而是改为组句(课文)+法问模式。例举课文如下:</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七课 鸡斗</p><p class="ql-block">两鸡斗于草场之上 小者斗败而逃 </p><p class="ql-block">草场上有两鸡相斗 其小者败而逃 </p><p class="ql-block">两鸡相斗于场 大者胜而小者败</p><p class="ql-block">鸡斗于场 小者败走</p><p class="ql-block">法问 两犬斗于草场之上 黄者胜而白者败</p><p class="ql-block">第六十四课 晨起</p><p class="ql-block"> 旭日放光 晨起之时也 草花带露 晨起之景也 洒扫庭除 晨起之事也 呼吸清气 晨起之益也</p><p class="ql-block">法问 杨柳迎风</p><p class="ql-block"> 该卷的课文,只是在卷二的基础上稍进了一步,是由连句转向国文课文的过渡性转折点,前半卷有些课文还只是连句的练习,如第二十七课《鸡斗》,只是练习同一件事的不同写作方法,而后半卷则程度逐步加深,如第六十四课《晨起》,则已属于简单的国文课文。</p><p class="ql-block"> 卷四、卷五不详。卷六已属于相对规范的国文教材,已不再标示核心字、核心字组词、组句及法问等构文要素,而是有标题、有标点、有插图,已基本接近于国文课文。例举如下:</p><p class="ql-block">第二十八课 外侮</p><p class="ql-block"> 一家之中,父子兄弟不相爱,则外人侮之,而家必败;一国之中,彼此不相爱,则外国侮之,而国必亡。夫同巢之鸟、同群之兽,出入必俱,饮食必共,相爱故也。岂人为万物之灵,而智凡不如鸟兽乎?吾愿一家一国之人,忘家内国内之小怨,而以受外人之侮为大耻,则家盛而国安矣。</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从以上例举可知,该卷课文寓意严谨,行文顺畅,已是质量上乘的国文体课文。而另有第四十五课《合群》,则选录于《新订蒙学课本·三编》课九十八《人非群不生论》,可见其编纂宗旨诚如作者于序言所述,“凭藉诸家之蓝本”而“冀为初学之津逮”之初衷。</span></p> 《绘图文学初阶》是一部长期被学界所忽视的探索性教材标本,它为我们所展示的传统蒙学教材向现代意义教科书转化的过渡状态,对研究我国教材演变史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首先从序言看,不但重视授课,而且还非常重视温习,其具体的教学方法如轮流诵读、讲解,乃至听写,都是传统教学法的传承与发展。序言还提出了两项值得称道的创意,即不必死记硬背课文和教师不要体罚责骂学生,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br> <font color="#167efb"> 在课文编纂体例及构成方面,由第一卷课文无标题、无标点、有插图、有“法问”、课后设有教授要点、课文的结构为核心字+核心字组词、组句+法问+教授要点、为部分核心字组词加竖划线或圆圈、大圆圈等复杂而细致的设计,把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后逐册减至为核心字+核心字组句+法问+教授要点的结构,再减至组句(课文)+法问模式,直至国文课文模式,于六册之内,完成了由组词、组句向国文课文的过渡,清晰展示了我国教材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衍变过程。</font>虽然其中有些设计如法问、教授要点及加竖划线或圆圈、大圆圈等,在原课文中的使用不一定恰当,后来也未见有教材效仿,但我们要客观地认识到,这都是在教材编纂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探索性设计,正是有了这些成功或不成功的设计,才最终成就了许多意义教科书体例的横空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