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遗梦

天姥爷

<p class="ql-block">长河从颐和园的绣漪桥闸口到西直门外的高梁桥。这条河道是在古代高梁河旧槽上人工挖掘而成的。</p><p class="ql-block">长河历史上对北京做出过很大贡献,几百年后的今天,古老的长河焕发了青春,继续为北京和国内外广大游客服务着。</p> <p class="ql-block">长河分为北长河和南长河,北长河是“三山五园”历史盛期水系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海淀区玉泉山和颐和园之间,清代名玉河,是补给昆明湖的输水线,同时也是连接玉泉山与万寿山的游览廊道,全长1.85公里。京密引水渠建成后,占用其部分河道,现只有玉东郊野公园“长河浮金”最点附近一小段在地图上标注北长河。</p><p class="ql-block">南长河位于高梁桥到绣漪桥闸河段,全长5.8公里。南长河历史上曾是北京市主要水源,发源于玉泉山“天下第一泉”(燕京八景之的玉泉趵突),经青龙闸流入昆明湖,再由南长河入北京城内“三海”(积水潭、什刹海、太液池),玉泉山泉水断流后,成为排水河道。 金代建都北京后,修建了以西山泉流为主要水源的河道,后经元代扩大和完善成为通惠河上游水源。几百年来一直是北京城供水的主要水道,堪称北京城的生命线。</p><p class="ql-block">如今在高梁桥以西河段两岸已开辟为“南长河公园”。此公园与5公里外的麦钟桥的“南长河公园”同名而风格、景色迴然不同。公园入口处有雕刻着醒目的梅花篆字“南长河”和长河景观的石雕。石雕左侧贴字“南长河公园”,右侧刻有南长河简介。</p> <p class="ql-block">高粱桥西的南长河公园,西起北展后湖节制闸,东至高梁桥斜街。公园南侧属于西城区展览路街道管辖,北侧属则于海淀区北下关街道管辖。公园不大但却是一个历史与现代完美交融的好去处。退休了闲来无事曾多次到这儿溜弯,寻古访今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仔细观看“长河文化遗产廊道”介绍,犹如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p><p class="ql-block">长河开凿于辽金时期,元代称“高梁河”,承担了向元大都输水及漕运的重(要功能。</p><p class="ql-block">明代,高梁河改名“玉河”,因其水源发于玉泉山,故取玉泉山水之意。明代在元代的基础上,对河道沿岸进行改造,增建多处园林、寺庙等建筑,如明成化年间将曹吉祥庄园改造为皇家园林(清代又改为乐善园),建造万寿寺、大正觉寺(今五塔寺)等。随着玉河沿岸的繁荣,周边人文活动愈发丰富,明代文人刘侗所著《帝京景物略》记载了当时的盛景:“夹岸高柳,丝丝到水,绿树绀宇,究其亭台,广亩小池……是日游人以万记,簇地三四里,浴佛重午游也亦如之。”</p><p class="ql-block">清代,玉河改名“长河”,其范围按清代《日下旧闻考》所载“高梁桥在西直门之北,其水发源于玉泉,由昆明湖秀漪桥东流注此,即长河也。”此时河道经清乾隆时期修整,已成为皇室去往西山园林的专用河道,沿岸增设倚虹堂等多处建筑。彼时两岸广植桃树、柳树,每到春夏之季,沿岸桃红柳绿美不胜收,并留下“天坛看松,长河观柳”的佳话,成为当时京城百 踏春赏绿的绝佳去处,享有“北京清明上河图”的美誉。</p><p class="ql-block">1966年,京密引水渠的修建工程使用了绣漪闸至长春桥段的河道,并在长春桥处建造长河闸。至此,绣漪桥到长河闸的一段河道也称昆玉河。</p><p class="ql-block">全长9.6公里的长河是北京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连接紫禁城至颐和园的重要水上通道,也是串联北京动物园、五塔寺、紫竹院、国家图书馆、万寿寺等重要文物、文化和休闲游览空间的纽带,更是为老城六海(西海、后海、前海、中南海与北海、)提供水源的主要河道。</p> <p class="ql-block">北京绿道—宫桥谐趣,宫即倚虹堂行宫,桥即指高梁桥。</p> <p class="ql-block">老地图上显示的高鿄河外倚虹堂等。</p> <p class="ql-block">倚虹堂建筑坐西朝东,穿堂门外就是码头,登船可沿水路到西郊颐和园,或易辇进宫。民国初期,船坞被拆卖。老照片显示,高粱河畔浣衣人背后疑是倚虹堂建筑遗存,远处就是高梁桥。</p><p class="ql-block">慈禧一生曾32次去颐和园,她常常在倚虹堂船坞登船进入昆明湖,这条水道也因她而得名“慈禧水道”</p><p class="ql-block">除慈禧外,清朝共有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等6位皇帝及皇后走过这条水路。</p><p class="ql-block">倚虹堂不单是御用码头,帝后来往于皇宫和颐和园途中,亦常在这里用膳,或召见群臣处理国事。因此,倚虹堂可以和故宫养心殿、团城承光殿、白塔山悅心殿并称为皇帝的“四大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倚虹堂位于北京西直门外高梁桥西,长河北岸,是乾隆皇帝弘历为圣母皇太后六十大寿所建的码头行宫。</p><p class="ql-block">倚虹堂一直使用到清末,光绪和慈禧由水路前往颐和园时经常从这里登上龙舟。此后,随着清王朝衰败,日渐损毁。时至今日,绿地内零散存有少量旧石块,经专家认定为倚虹堂码头遗存,公园建设时对此就地保留,供人追忆夕日皇家码头胜景。</p> <p class="ql-block">“西直门外高梁桥之北,宫门五楹,正宇为倚虹堂。高梁桥在西直门之北,其水发源于玉泉,由昆明湖秀漪桥东流注此,即长河也。乾隆十六年,圣母皇太后六旬万寿,自长河至高梁桥易辇进宫,因建是堂。皇上临幸御园,每于此侍膳视事,宫门额日'云楣星鄂’与倚虹堂’额皆御书。” ——《日下旧闻考》</p> <p class="ql-block">当年慈禧太后在倚虹堂用餐时,正好能夠看见北侧窗外的一棵槐树,树形好像展翅欲飞的蝴蝶,便称其为“蝴蝶槐”,后来这个名字就流传开来。现在倚虹堂已无踪迹,而这棵“蝴蝶槐”却依然健在。树上悬挂的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2017年制的红色标牌显示:此树为国槐,年代为清朝(约330年)。</p> <p class="ql-block">高梁桥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在和义门(今西直门)外所建,取名高梁桥,是元代水利工程专家郭守敬主持修建的白浮泉引水工程上的一座重要水工建筑物。高梁桥是北京西郊历史上一座名桥,桥下一侧为高梁闸,是高梁桥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高梁桥周边古刹林立,酒肆、茶馆游客盈门,热闹非凡,为京西郊外的一道胜景。现高梁桥本体及高梁闸闸槽、绞关石等原有建筑物构件保存基本完好,是大运河遗产的见证之一,成为研究北京漕运和城市发展的重要节点。</p> <p class="ql-block">南长河公园东门外,穿过高梁桥斜街,可见保存基本完好的高梁桥古桥本体及遗存建筑物构件。</p> <p class="ql-block">横跨于古高梁河(长河)之上,南北走向的高梁桥,于清末民初时曾重修,时桥长约17米,面宽6.2米,为单孔拱券结构的石桥,有十二对望柱,十一对栏板,板镂空雕有云纹,两头有抱鼓。古桥原来在桥的南北各有牌坊一座,南牌坊之南额题为“长源”,北额为“永泽”,北牌坊之北额题为“姿安”,南额为“广润”。‘</p><p class="ql-block"> 建国后,高梁桥经过了数次改造维修:1982年治理河道时,对古桥进行过一次拆卸拓宽,并修补残破护栏。桥长增加到18.4米,宽15.4米,望柱高1.4米,望柱间距1.4米,净跨度为5.3米,为方便交通南北两头的牌坊没有再重建;后来,在拓宽后的古桥北头,按古桥样式仿建了一座新桥,即对高梁桥向北进行了延长,并将河水改道到新桥下。</p><p class="ql-block">2013年古桥被定为国家级文物,不再让桥上通行车辆,故在古桥东西两侧又修建了两座更为宽大的单行道的新桥。目前高梁桥处是三桥并列,两侧新桥通行,高梁桥古桥本体和仿古新桥居中,被隔离起来妥善地进行了保护。</p> <p class="ql-block">高梁桥古桥保护区内立有北京市文物局监制的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示牌,明确文物安全责任人和管理人均由书记贾辉担任,彰显了对高梁桥遗址安全管理的重视。</p><p class="ql-block">下两图为约在2002年间仿古桥样式建造的新桥桥面,两侧各有24根望柱,桥宽度超过古石桥的两倍。</p> <p class="ql-block">被铁栅栏妥善保护起来的大运河遗址(海淀段)古高鿄桥闸闸槽、绞关石等原有构筑物基本完好。</p> <p class="ql-block">高梁闸旁立有高梁桥地桩石。</p> <p class="ql-block">在高梁桥保护区内,不同地点立有不同年代的石碑。权威的石碑标明:大运河——高梁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3年3月5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由北京市文物局2015年立,并对高鿄桥作了简要介绍。</p><p class="ql-block">约于2002年,在高梁古桥北边新建的仿古新桥旁立有一座水泥碑,正面是“高鿄桥”三个大学,背面碑文如下:“高梁桥原叫高亮桥,传说高亮赶水曾到此,因此而得名。高梁桥是明清时期城内去西郊的必经之路,是城内与农村的分水岭,过了桥便是一片田园村舍。”碑文中三次提及桥名,其中“鿄”与“粱”字混淆,并称原叫高亮桥,不夠严谨,误人不浅。</p><p class="ql-block">高亮桥名字源于高亮赶水的神话故事。故事讲述的是明朝初年的事情,传说刘伯温建北京城占了妖龙的地盘,逃到玉泉山的妖龙为报复刘伯温,装扮成取水的老叟进入北京城,汲干北京地下水后逃往玉泉山。刘伯温派手下神将高亮前去追赶,在接近玉泉山的时候,高亮一枪扎破了妖龙的水篓,北京城才有了水,刘伯温的建城计划才得以实现,为纪念高亮为北京城做出的贡献,于是把玉泉山到北京城的这条河叫做高亮河,高亮河上的这座桥叫高亮桥。众所周知,北京城是元化忽必烈至元九年(1272年)所建,高梁桥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实际上明代刘伯温建北京城只是个传说而已。刘伯温手下的高亮,历史上并无其人,高亮赶水纯粹是个神话故事,不是真实的历史,高亮河、高亮桥都是子虚乌有的事。</p> <p class="ql-block">从高梁桥西侧,拍下的河水向东流入桥下暗涵水道和在桥面上拍下的两桥交汇夹角处流淌的河水。</p> <p class="ql-block">在高梁桥东侧拍下的河水从暗涵中流出和在桥面上拍下的两桥交汇夹角处流淌的河水。</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高梁河(长河)过了高鿄桥后,原走向是向东直接与北护城河西端相连。1905年,詹天佑主持设计修建京张铁路,把西直门车站设在现在北京北站的位置,因此把原高梁桥以东的河流改道,转向北又向东折了一公里,绕过西直门车站,再向南向东与北护城河相接,形成一个大大的“几”字形,因而被称为转河。</p><p class="ql-block">1977年2月起,对北护城河上段进行治理,将转河盖上盖子,成为暗河。2002年,为迎接北京奥运会,北京开始对转河进行治理,工程共投资6.26亿元,重新挖河道,建船闸、跨河桥,暗沟、码头等,使转河重見天日。 2003年9月30日,转河治理工程竣工,沿河修建了历史文化园、生态公园、叠石水景、滨河游廊、亲水家园、绿色航道等6个特色鲜明的景区。</p> <p class="ql-block">转河起点:北展后湖(北展后湖节制闸),终点:冰窖口(冰窖口胡同8号院),长度:3.7KM。</p><p class="ql-block">转河历史文化园是转河六大景区的起始段。其位于长河下游转河上游,西起北展后湖,东至高梁桥,水线全长550米,与南长河公园浑然一体。沿途“高梁桥”、“倚虹堂”、“倚虹堂码头”等景点、建筑物等标明着长河、转河的历史,体现出长河、转河的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景点、建筑物遭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时至今日得以修复、重建。沿途景观的再现,彰显出“长河遗梦”的主题,这里成为链接历史、通向未来梦的源头,梦开始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北展后湖掠影</p> <p class="ql-block">北京市城市河湖管理处在北展后湖东端设有节制闸管理站,节制闸旁立有转河00号地桩,标明这里是转河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北展后湖节制闸</p> <p class="ql-block">孩子们在河边玩耍,老人们在河边钓鱼,其乐融融。</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的长河,早在明清时代河道两岸绿树成荫风光旖旎,春夏之际引得无数文人墨客前往游览观光,众人题诗赋词作记,风靡一时。</p><p class="ql-block">历史文化园充分尊重历史文化背景,着力恢复其历史原貌,在河道两岸及河道内大量种植了柳树、桃树、荷花、芦苇等植物,再现了长河的绮丽风景。河面水光潋滟,两岸树影婆娑;柳枝低垂摇曳,植物清香沁人心脾。明清两代盛极一时“长河观柳”的民间聚会,在这里再次成为一种风俗、一种时尚。河道北侧甬路旁还专门设置了古人词赋墙,引得众多游客前往长河绿道访古寻幽。</p><p class="ql-block">《游高梁桥记》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袁中道两兄弟游高梁桥时写的两篇游记小品。</p><p class="ql-block">其一原文:“高梁桥在西直门外,京师最胜地也。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精蓝棋置,丹楼珠塔,窈窕绿树中。而西山之在几席者,朝夕设色以娱游人。当春盛时,城中士女云集,缙绅士大夫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p> <p class="ql-block">  《日下旧闻》,清代书籍,共四十二卷,作者是朱彝尊。乾隆年间,于敏中、英廉、窦光鼐、朱筠等人在康熙年间朱彝尊的《日下旧闻》的基础上考证和补充而成的,撰成《日下旧闻考》一书,篇幅扩大三倍,为一百六十卷。《日下旧闻考》按曰:“高梁河为玉河下游,玉泉山诸水注焉,高梁其旧名也,自高梁桥以上亦谓之长河。”</p> <p class="ql-block">明代蒋一葵撰《长安客话·卷三·郊西杂记-高梁桥》云:“高梁桥,桥跨高梁河,故名。离西直门仅半里许,桥跨河上,兹水源发西山,汇为西湖,东为小渠入大内,称御河。水急而清,鱼之沉水者,鳞鬣皆见。”</p> <p class="ql-block">(明)朱茂柄《清明日过高梁桥作二首·其一》“高梁河水碧湾环,半入春城半绕山。风柳易斜摇酒幔,岸花不断接禅关”。注释:七言绝句 押删韵 出处:钦定四库全书·槜李诗系·卷二十二 (明)平湖沈季友编。</p><p class="ql-block">该诗取自《宸垣识略》,是清吴长元根据清康熙年间朱彝尊编辑的《日下旧闻》和清乾隆皇帝敕编的《日下旧闻考》两书提要钩玄、去芜存菁而成。</p><p class="ql-block">全书记录了北京城近郊区(包括大内宫苑、皇城、内城、外城和郊垌)的史地人文情况。书中胪列城市,条析坊巷,杂载寺观,间徵轶事,收录诗歌,采掇大纲,事详语略。吴长元久居北京,他根据自己的实地考查与史籍、碑碣相印证,对所据底本疏略未尽之处予以增补,错误不实之处予以纠正质疑。</p> <p class="ql-block">“出西直门,过高梁桥,杨柳夹道,带以清溪,流水澄澈,洞见沙石,佛舍傍水,结构精密,朱户粉垣,隐见林中者,不可悉数。”</p><p class="ql-block">取自诗文集《珂雪斋集》,作者袁中道(1570~1623),字小修,号凫隐居士,室名珂雪斋,湖广公安人。文集名以“珂雪”,谓玉与雪以喻洁白。袁中道信佛,因而取之于《观经》中形容如来佛的这个词。这是爱惜自己的羽毛、洁身自好的意思。因而对自己一生所写的那么多诗文进行了筛选,择“其精警者,合为一集”。</p> <p class="ql-block">古高梁桥西北边的长河北岸,倚虹堂行宫遗址与紧邻的仿古高梁桥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其蕴涵的长河历史文化深邃而丰富,令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距离高梁桥古桥向西约150米的河道上,建造了一座仿古高梁桥。仿古高梁桥的亮出为历史文化园带来了良好的景观效应和社会效应。在景观上,远眺仿古高梁桥,长河似玉带,白桥跨碧水。近观仿古高梁桥,桥下,柳浪飞燕逐清波。桥上,古桥两侧单行道上车马如穿梭的景观不在,仿古桥上仅有行人过往。侧看仿古高梁桥,则是“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古高梁桥本体的保护、修复和仿古高梁桥的修建演绎了历史与现代的共存,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政府对待历史的高度重视和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并让那些关注历史,热爱文化的人感到欣慰。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从“长河遗梦”到“梦回长河”一种展现。</p> <p class="ql-block">从东向西、从西向东和在桥上拍下的仿古高梁桥。</p> <p class="ql-block">为了再现清乾隆年间修建倚虹堂行宫和倚虹堂码头,以及自乾隆后历代皇帝在往来皇宫与万寿山途中,由此码头登船游览皇城水系的盛景,政府在历史文化园(南长河公园)仿古高梁桥西、长河南岸修建了倚虹堂码头。</p> <p class="ql-block">倚虹堂新码头由台阶、坡道、休息平台、拴船桩、浮雕、立石雕塑组成。重建后的倚虹堂码头,不仅秉承了原有码头的功能性及使用性,更是加深立意,用艺术的语言传达思想,让人们从更深层意义上了解河道的历史文化变迁。码头背景墙上的浮雕被设计为三个部分。中间以《春水游幸图》为主题,以汉白玉浮雕,用图画的形式展现了昔日帝王出游的热闹场景。可谓昔日帝王乘舟西游,今日故道重修,碧岸清流,昌我盛世。两侧浮雕亦分别选用汉白玉石材,以《水系开凿图》(右)和《泽润万民图》(左)为主题,反映了北京水系的起源、开凿、修浚。彰显出京城水系源自曹魏,历经修浚,绵延百里,为民造福。三幅不同的画面让人们了解了历史,感受了历史文化,从而达到了加深立意主题的目的。</p><p class="ql-block">整个浮雕群由侯一民设计,施工单位:北京九色石石雕艺术设计有限公司,监理单位:北京燕波水利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单位:北京市北环水系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办公室,于2003年9月建成。</p> <p class="ql-block">《春水游幸图》(中)</p> <p class="ql-block">《水系开凿图》(右)</p> <p class="ql-block">《泽润万民图》(左)</p> <p class="ql-block">历史文化园内长河故道遗址在挖掘维护时,清理运用了许多旧石材,让历史的味道呼之欲出。</p><p class="ql-block">倚虹堂码头立石雕塑分别采用新旧两种石材。用从原有河道挖掘出的旧石材与新石材混合排列,从视觉上形成新旧对比,在内涵中象征着历史与现代沟通、融合。其中旧石材的排列为“九位一体”的组合方式,九位的选用是因为在中国、佛教以及各种文化中数字“9”都代表着各种能量的高度聚合,并有吉祥、幸福之意。在排列中五块立石被放在码头平台高处,表示历史被认知的部分;另外四块则放在平台低水位处,随着水位的变化时隐时现,意味着历史还未认知的部分。而在条石排列中变化的水位,也寓意着人们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于主观认识的变化,是大众群体的象征。</p><p class="ql-block">纵观重建后的倚虹堂码头,大量运用了对比与交错的表现手法。两种不同的手法都再次演绎了历史与现代的共存。</p> <p class="ql-block">高梁河(南长河)畔自然生态河道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历史文化园(南长河公园)在恢复其自然生态河道的同时,根据该河道原有的历史文化背景,对两岸原有的高梁桥、倚虹堂、倚虹堂码头等景点、建筑物加以修复、重建并提升,营造出了“长河遗梦”、“梦回长河”韵味无穷的场景。成为关爱自然美景,喜欢历史文化,重视休闲健身的人们的好去处。待到花红柳绿时这里会更美,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也去走一走看一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