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学宫的前世今生及建筑艺术欣赏*

<h3>揭阳学宫,位于广东揭阳市老城区,是古代祭祀孔子、培养揭阳学子的最高学府。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历经天灾兵火,屡毁屡建,历史上大型重修重建次数达十多次,清光绪二年(1876年)大规模重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br><h3>揭阳学宫现存建筑群有21座单体建筑,呈三路建筑布局,东西两路建筑围绕中轴线建筑,基本对称。</h3></br><h3>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自南向北依次是:照壁、棂星门、泮池(石拱桥横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h3></br><h3>照壁,照壁南面有石刻横匾,上有明代兵备道杨芷所书“太和元气”四个大字。</h3></br><h3> <h3>照壁北面,原照壁瓷雕毁于1969年,1984年修复瓷雕《鲤跃禹门图》,五爪祥龙腾云跃起,挟带云水电火。</h3></br><h3> <h3>棂星门,毁于1969年,1979年重建,三门为纯石结构。</h3></br><h3> <h3>泮池,位于棂星门与大成门之间,上有石拱桥横跨。</h3></br><h3> <h3>大成门,始建于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取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一语。</h3></br><h3>屋脊饰以通花嵌瓷,正中置一蓝色宝瓶,左右各塑鳌鱼吻脊。正门上方悬乾隆皇帝书“大成门”木匾,正门左右各有石鼓一只。大门饰以门钉,门槛很高。</h3></br><h3> <h3>大成殿,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孔子享殿。</h3></br><h3>殿前有露台,台基高1.4米,四周筑石栏杆。殿身以梁柱为骨架,共用花岗石柱36根。</h3></br><h3> <h3>殿内原清代雕刻的孔子像,毁于20世纪50年代,现孔子像为1992年由汕头大学美术系设计施工。殿内的彩绘,以蓝红重彩为主色调,贴金,间以青绿,五彩并用。</h3></br><h3>殿内悬挂有历代皇帝御书匾额、楹联,著名的4根木雕五爪盘龙,1953年曾拆下一木雕五爪盘龙送京展出。</h3></br><h3> <h3>崇圣祠,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历史上多次修建,清光绪二年(1876年)大規模修建,祀孔子先五代祖宗。早在雍正元年(1723年),追封孔子五代祖为王,令各地改称“崇圣祠”。</h3></br><h3>屋面为琉璃瓦筒、土红瓦当,绿色琉璃滴水剪边。檐下安装格扇门,以利于采光。</h3></br><h3>屋脊嵌瓷、饰物毁于文革期间,1988年按原样修复鳌鱼吻脊、宝珠龙头等。</h3></br><h3> <h3>1925年,国民革命军两度东征抵揭,政治部均驻祟圣祠,周恩来时任东征军总政部主任,两次均在崇圣祠东厢房居住、办公,其随员住中厅。</h3></br><h3> <h3>西路建筑,从南往北依次是土地祠、文昌祠、节孝祠、享祠等。</h3></br><h3> <h3>节孝祠,始设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h3></br><h3>雍正诏曰:旌表节义乃彰善。节妇年逾四十而计其守节已满十五年以上者,应酌量旌奖。</h3></br><h3> <h3>文昌祠,始建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 ,供奉文昌帝君,文昌宫掌管人间文运。</h3></br><h3> <h3>东路建筑依次是忠孝祠、忠义祠、明伦堂、教谕署等。</h3></br><h3> <h3>题小诗一首《揭阳学宫大成殿》:</h3></br><h3>石台大殿御书匾,五爪盘龙绕柱旋。</h3></br><h3>游说列国八百里,风光享祀两千年。</h3></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