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100年,非洲东部的上下埃及统一,象形文字诞生,标志着古埃及文明的开端。然而,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埃及,终结埃及本土王朝,法老制度消失,埃及融入罗马帝国,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省。</p><p class="ql-block"> 尼罗河孕育的埃及神秘而悠久历史,连接古今。现代埃及人承接法老血脉,肤色浅棕至金棕,仿佛壁画中的生动回响。在传统人种分类中,现代埃及人属白色人种的地中海分支,北非地理、窄鼻与直发为其特征。说明他们已经与白人融合在一起了。</p><p class="ql-block"> 千年更迭,希腊、罗马、阿拉伯文化融入埃及人文化基因与传统。古多神教消逝,伊斯兰教与阿拉伯语兴盛。今日,历史遗迹成为埃及旅游业支柱,金字塔与帝王谷吸引全球目光,街头商贩与导游依此维生。现代埃及人热情好客,一杯红茶拉近彼此;他们坚韧不拔,在沙漠绿洲间耕耘,传承着尼罗河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一、出行与意外</p><p class="ql-block"> 埃及人出行方式是多样的。步行、骑驴、骑摩托以及开车,坐公交的都有。小区间都是土路,没有地面硬化,保持原生态。</p><p class="ql-block"> 虽然,它的交通状态多样,但管理不比咱这儿差。他们道路很少红绿灯,基本没有左转弯,而是利用掉头解决左转问题。因此,他们的交通效率很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亚历山大市居民小区</p> <p class="ql-block">翻车现场</p> <p class="ql-block">脾气不好</p> <p class="ql-block">二、绝顶功夫</p><p class="ql-block"> 头顶货物的习惯遍布全球,如埃及、朝鲜、肯尼亚、印度等地。埃及人头顶水罐或砖石,因沙漠地形平坦、工具匮乏,壁画显示其法老时代(公园前2500年左右)已盛行。朝鲜妇女头顶篮子或柴火,适应山地崎岖、道路狭窄,文献追溯至朝鲜王朝时期。肯尼亚妇女头顶水桶,印度农民头顶砖块,皆因地形限制和资源短缺。这种方式利用人体头顶承重优势(约20%体重),省力高效。</p><p class="ql-block"> 其产生于原因,我个人认为是文化传播的原因,并非环境等因素形成这一习惯的趋同说。因为在几千年前埃及人就这样了,而几千年后朝鲜人自己不受别人影响而产生了自己的方式?</p> <p class="ql-block">三、神秘与开放</p><p class="ql-block"> 伊斯兰在埃及有着重要位置。伊斯兰妇女保守神秘,而非伊斯兰人则开放大方。这说明了埃及文化的包容与多样性。</p> <p class="ql-block">四、儿童的悲与喜</p><p class="ql-block"> 埃及的儿童单纯快乐、也有悲伤!</p> <p class="ql-block">五、斋月期间</p><p class="ql-block"> 斋月,作为伊斯兰教的重要月份,现代埃及人从黎明前至日落禁食,纪念古兰经启示。这一传统虽与古代法老文化无关,却深刻塑造了今日的社会节奏。清晨,苏霍尔唤醒沉睡的城市,家人围坐享用简餐;日落,炮声响起,开斋饭(Iftar)以甜枣和浓汤开启,街头灯光闪烁,洋溢节日气息。清真寺人潮涌动,祈祷声回荡尼罗河畔。斋月不仅是信仰的淬炼,也是社区的联结,市场热闹非凡,慈善活动频现。尽管烈日炙烤,埃及人以坚韧与虔诚迎接挑战,传承着千年文化中的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六、街边市场</p><p class="ql-block"> 埃及街边市场是喧嚣与色彩的交响曲。开罗的一些市场里,摊贩高声吆喝,香料气息扑鼻而来,红椒、黄姜堆成小山。手工铜器叮当作响,艳丽的地毯挂满墙壁,吸引游客驻足。</p><p class="ql-block"> 黄昏时分,灯笼亮起,茶肆飘出薄荷香,商人与顾客围坐畅谈。市场不仅是交易之地,更是埃及人生活的缩影,融合了历史、热情与日常的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注:男女约会(禁酒,只能喝饮料)</p> <p class="ql-block">街边粉刷国旗</p> <p class="ql-block"> 现代埃及人不是古代的简单复刻,而是历史的延续与再造,以笑容和智慧诉说古老民族的现代传奇。这片土地上的“艳”逅,是血脉与文化的交响,绽放永恒的生命色彩。</p> <p class="ql-block">(版权所有,如有需要请于作者联系)</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吕兵,男,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如影随行摄影专家团成员。2012年开始学习摄影。2013年,作品《太和门上的音符》获得雪花古建筑摄影大赛二等奖。之后诸多作品为中国摄影家协会网收藏、获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