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丽江粑粑</b></p><p class="ql-block"> 到丽江那晚,无意中发现“红军长征过丽江指挥部红念馆”位于半山腰,正对着住的客栈。于是,第二天起来,就直奔纪念馆,参观完后快近午时,只好早午饭一起解决。</p> <p class="ql-block"> 顺着巷道往下走,见一家门店开着,老板正在灶前忙碌着,不见有客人,试着问能否吃饭,老板说当然可以,于是,进店找了位置坐下,因为一个人,就打算炒一个野菜下点米饭吃饱了事。之前在版纳已吃过炒野蕨菜、苦凉菜,味道都还不错,老板娘就建议炒一个水性杨花,遂即着手备菜。过了一会儿,我忽然看见墙上写着招牌菜有干椒牛肝菌,赶紧要求更换,老板娘说水性杨花已经切好了,我只好说算了。过了一阵,听他们叽里咕噜一通,老板娘又说可以换,我当然是高兴,这个时候,一位老奶奶端出一壶茶,拿了消毒碗筷,我赶紧倒杯热茶喝喝。虽已近中午,但古城的温度远没升起来,加之一大早空着肚子,不免几分寒意,热茶下肚,暖意渐起。不一会儿,老奶奶又端出一盘苹果,说是自家种的免费吃,三个不太大的苹果,品相很一般,一看就是那种没打催熟剂之类的土苹果,顿时觉得店家有些客气,想着吃完饭带走一个意思一下。</p> <p class="ql-block"> 干椒牛肝菌端上来,赤红色的牛肝菌切成片,衬着薄薄的五花肉,绿白相间的蒜苗作为点缀,最后撒上一把干辣椒。牛肝菌爽滑,五花肉肥瘦适宜,蒜苗清香鲜嫩,香气扑鼻而来,难怪成为招牌菜!赶紧请店家打米饭,好好的享用一番。原本以为会打一盆米饭,任由客人自己盛,没想到老奶奶拿着我刚拆包的小碗平平的盛了一碗饭端来,我当时想,像我这样的“饭桶”,这么一小碗我肯定要吃五六碗,一来是真的饿了,二来才能不浪费菜。</p> <p class="ql-block"> 正在我大快朵颐时,老奶奶又端出一盘饼,也说是免费吃。一张饼切成八小块整齐摆在盘里,随后又端出一小碟豆腐乳放在饼中间,说可以下着饼吃。这一来,更觉店家客气得不行,心里想,吃完那一小碗米饭后不能再打饭了,得吃店家送的饼,否则就驳了人家的一片热情,尽管我更喜欢米饭下菜。饼烤得略黄酥脆,吃起来外酥里软,淡而香,口感极好,很快吃完四块,吃第五块时开始有点饱了,但为了不剩下,把其余的三块硬撑着吃完,菜也一扫而光。结完帐,把三个苹果也都打包带走,感觉只有这样,才是对她们一片待客之情的不辜负!</p> <p class="ql-block"> 那张饼叫丽江粑粑,店家牌子挂在进门的另一面墙上——“纳西特色餐厅”,旁边还修饰着“花儿开”三个字。屋顶上正开满三角梅,阳光下,三角梅是如此的鲜艳明亮!</p><p class="ql-block"> 纳西人的纯朴和热情,尽在一餐饭中!</p> <p class="ql-block"><b>呼儿换酒馆</b></p><p class="ql-block"> 一整天都在古城的历史文化街区游览观展,直到工作人员催促要闭馆了……走出展馆,已是黄昏时分,夕阳照着古城,古城正开启激情四射的夜生活,暮色渐起,万盏灯火点亮,辉映着天边那最后一抹晚霞。</p> <p class="ql-block"> 回到四方街,篝火已经点燃,音乐已经响起,人们正欢乐地围着篝火打跳。想着时间还早,再随便逛逛,看到有标记现文巷的路牌,就走了进去。这是一条漫天挂满油纸伞的街巷,灯色下,油纸伞泛着别样的韵致,走在悠长的深巷里,不由让人想起《雨巷》的诗境:“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p> <p class="ql-block"> 走着走着,无意中经过一个叫“呼尔换”的酒馆,名字一下子吸引住了我!是出自那句“呼尔将出换美酒”吗?酒馆门口两边各放着一坛老酒,进门的墙上,贴着呼尔换酒文化馆简介,哦,原来这不单单只是一个酒馆,还是一个有着文化故事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家酒坊,原籍江西临川,于清乾隆年间迁至丽江,第一代创始人华鸿山在丽江鲁甸寻得天然软水水源而创建“华氏酒坊”,第七代传人华霖飞以“呼儿换”冠名。华氏秉承“匠沉于酒”的宗旨,静心钻研呼尔换酒的酿造及窖藏,作为丽江代表性白酒,呼尔换酒入口绵甜,清香醇厚,质如丝滑。</p> <p class="ql-block"> 走进呼尔换酒文化馆,一面墙上醒目书写着李白的《将进酒》,“呼儿换”的酒名正是来自“呼尔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听店员介绍,老板是一个中国古诗词的热爱者。是了,随处就能看见门框上写着的对联: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p><p class="ql-block"> 呼尔换,一入眼我就记住了你!</p> <p class="ql-block"><b>披星戴月</b></p><p class="ql-block"> 又一天清晨,再次走进光义街现文巷,碰见一群纳西老奶奶,她们刚刚在四方街打跳完纳西舞,接着又要赶到文化广场去表演。老奶奶们穿着寓意“肩挑日月,背负七星”的纳西族民族服饰——披星戴月服,矫健地走在街巷里,一路有说有笑。老奶奶们打跳纳西舞,已是古城的一道人文风景,古城,也成了老奶奶们展示纳西文化的舞台。</p><p class="ql-block"> 远山清音,红尘牧歌!</p> <p class="ql-block"><b>三眼井</b></p><p class="ql-block"> “三眼井”就是建井时顺溪流走向,自上而下按不同用途将井水分为上、中、下井。第一井上井为饮用水,第二井中井为洗果蔬,第三井下井为洗衣服,最后由第三井排入排水沟,用作灌溉。经过一处“三眼井”,刚好就遇着一位大嫂在第二井认真地洗着蔬菜。纳西族人世代遵循着三眼井用水公约。</p><p class="ql-block"> 遍布古城的“三眼井”,是纳西族人对于水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15px;">古代随处可见的三眼井</b></p> <p class="ql-block"><b>一滴水经过丽江</b></p><p class="ql-block"> 我是一片雪,轻盈地落在了玉龙雪山顶上。有一天,我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坚硬的冰。和更多的冰挤在一起,缓缓向下流动。顺着玉河,我来到了四方街前。我穿过了一道又一道小桥。我知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p> <p class="ql-block"> 这是作家阿来的散文《一滴水经过丽江》,古城玉河广场,“一滴水玉壁”因此而建。</p><p class="ql-block"> 水是丽江古城的灵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24-12-12~13游</p><p class="ql-block">2024-12-21补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