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路谈兵法·人小智慧大(16) 融子“慧观”知生死

机器人

<p class="ql-block">孔融是东汉末年的官员、名士、文学家,“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孔融勤奋好学,曾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郞将、北海国相等职。他生性喜结宾客,抨议时政,言辞激烈。最终因触怒丞相曹操而被杀。</p><p class="ql-block">孔融被逮捕,朝廷内外非常惊恐。当时孔融的大儿子九岁,小儿子八岁,两个儿子仍然镇定地玩着琢钉游戏,一点害怕的样子都没有。孔融对使者说:“希望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两个儿子可以保全性命吗?”他的儿子从容地进言说:“父亲难道见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的鸟蛋吗?”不久,他们也被逮捕了。</p><p class="ql-block">这个故事,便是成语“覆巢之下无完卵”的由来。</p><p class="ql-block">《孙子兵法.谋攻篇》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在判断生死的问题上,孔融显然不及自己两个八九岁的儿子,他没有想到曹操敢杀他这样一位名士,还奢望曹操会给自己的儿子留条生路,实在天真幼稚。那么,孔融的儿子除了具有非凡的心理素质之外,他们在“知生死”上体现了哪些智慧呢?</p><p class="ql-block">《孙子兵法.计篇》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的这一思想,既反映了他的慎战观,也体现了他站在全局上,用联系的、系统的观点,从整体看个体的分析战争问题的科学方法。孔融二子透过父亲被杀这个整体,清晰地看到了自己这个个体的命运,与孙子的思维方法如出一辙,具有异曲同工之智。</p> <p class="ql-block"><i>老路名片:</i></p><p class="ql-block"><i>路秀儒,军封大校,人封作家,自封学人,时封兵学专家。曾任原济南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某基地司令员、军区司令部某部部长,现为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孙子研究》杂志主编,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烟台大学客座教授。先后出版著作17部,多部获全国性和山东省奖项。</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为文追求:独辟视角,原创深耕!</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