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2025.3.6∽3.8</b></p><p class="ql-block">春日里,阳光和煦,微风拂面,正是出游的好时节。踏上了前往泾县的旅程,准备参观新四军纪念馆,游览查济古村与桃花潭,最后顺道回到榔桥镇的老宅“五朝门〞,开启一场意义非凡的春游之旅。</p> <p class="ql-block">幻溇村,位于烟波浩渺的太湖南岸,与苏州洞庭山滆湖相望,东西跨越五条溇港,织太公路、湖薛公路市级主干道在本村交叉衔接,纵贯穿越全村。现在的幻溇村,是在2001年10月将原金溇村,潘溇村和太湖水产村合并而成的。</p> <p class="ql-block">路过湖州南太湖,沿着风景优美的环湖大道行驶,观赏着美景,柳树被绿绿油油的嫩芽挂满了枝头,还有樱花、桃花等花卉竞相绽放,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p> <p class="ql-block">隔河观喜来登温泉度假酒店</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皖南事变烈士陵园</b></p><p class="ql-block">(请横着看)</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烈士陵园神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主碑纪念广场</b></p> <p class="ql-block">“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周恩来关于皖南事变的题词。</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泾县革命烈士纪念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四位烈士雕像</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叶挺(1896-1946)</b></p><p class="ql-block">字希夷,广东惠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新四军主要领导人之一。保定军官学校毕业。1924年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和红军学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回国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团长。大革命时期,率部击溃军阀吴佩手主力,被誉为"北伐名将"。1927年参加领导了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后流亡国外,与党失去联系。抗战爆发后出任新四军军长,指挥全军浴血华中。1941年1月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顽固派扣押,面对国民党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大义凛然。1946年3月4日获释。1月8日由重庆赴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项英(1898-1941)</b></p><p class="ql-block">湖北武昌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党和红军早期的领导人之一,新四军的创建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平汉铁路总工会总干事、中共江苏省委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委员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共产国际监察委员会委员,中革军委主席、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副主席、中共中央分局书记、中央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新四军副军长兼政委。曾参加领导平汉铁路大罢工和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战期间,致力于创建华中根据地和新四军部队建设。1941年1月皖南事变突围后辗转隐蔽、同年3月14日被叛徒杀害。</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袁国平(1906-1941)</b></p><p class="ql-block">字醉涵,湖南宝庆(今邵东)人。1925年考入黄埔军官学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红军师党代表,军团政治部主任兼军政治委赏、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参加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抗日爆发后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参与领导新四军向敌后实施战略展开、协助叶挺、项英进行建军和统战的各项工作。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突围中壮烈牺牲。</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周子昆(1901-1941)</b></p><p class="ql-block">字仲穌,广西桂林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北伐战争。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曾任工农红军军长、军团参谋长、江西军区参谋长、福建军区司令员兼第34师师长、中央军委第1局局长。参加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抗战爆发后任新四军副参谋长兼教导总队总队长。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突围时与项英一起辗转隐蔽。同年3月14日被叛徒杀害。</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建于民国四年(1915年),内有两栋砖木结构楼房和一栋平房,属中西合璧的古建筑。</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驻扎于此,完成了组建新四军的艰巨任务。由八省红军游击健儿组成的新四军走出深山老林,踏上了北上抗日征途,成为华中抗日的中流砥柱,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一九三九年春视察新四军军部</p> <p class="ql-block">抗战到底-叶挺铜像</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云岭镇罗里村。</p><p class="ql-block">新四军军部旧址(种墨园)</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司令部旧址</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军部大会堂旧址(陈氏宗祠),原为云岭陈氏祠堂,建于清康熙年间,道光、光绪年间重修,占地面积10.3亩,为泾县最大祠堂。整个祠堂分为前、中、后三进,建筑宏伟、壮观。军部在云岭期间,这里是召开各种大型会议和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1939年春,周恩来曾在此给全军干部大会作题为《目前形势和新四军的任务》的重要报告。</p> <p class="ql-block">项英同志,浩志长存-项英铜像。</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查济(zhā jì)古村,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桃花潭镇辖村,是国家AAA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华写生第一村、中国传统村落。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明清古村落。查济村原有108座桥梁,108座祠堂、108 座庙宇。现尚有古代建筑140余处。其中桥梁40余座,祠堂30座,庙宇4座。元代建造的“德公厅屋”,位于村中水郎巷,三层门楼,厅内前檐较低,檐柱楠木质,粗矮浑圆,柱础为覆盘式,无雕琢。明代的“涌清堂”、“进士门”,雕刻细腻,结构精致。查济村是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财神桥,建于明朝中期,长约五米,宽两米,为平拱石桥,因桥边建有财神楼而得名,桥上有照壁,犹如闸口,作为水口的锁钥,暗喻水流而财气收,照壁上"紫气东来"四字乃用典,表达查济人渴求人才降临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红楼桥,始建于明朝,清嘉庆年间重修,桥长8米,宽5米,为高拱石桥,因西南侧曾建有一座二层红楼而得名,桥两边青藤披拂,翠蔓摇曳,宛若“一帘幽梦”。</p> <p class="ql-block">二甲祠,又名光裕堂,建于明末清初,为纪念中兴六世祖查祈宝而建,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五凤楼式门楼、精雕细镂的木雕、石雕以及“见木不见砖”的建筑风格是该祠的最大特点。</p> <p class="ql-block">瑞凝午道,位于查济古村,是查济古建筑群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于明末清初,属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是查济道路的主干,由它派生出纵横交错的民道、商道,再辅以桥梁,整个村庄便在密如蛛网的巷陌间展开。瑞凝午道不仅是村民日常生活的通道,也是历史文化的传承地,见证了查济村的辉煌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洪公祠,又名树滋堂,始建于明朝,扩建清初,为纪念中兴五世查洪源而建。背倚岑山,前临许溪,是一座景观与自然相结合的杰作,有衔山吞水之势。该建筑第三进更是匠心独运,高度体现先人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的理念。现为泾县泾县家风家训馆。</p> <p class="ql-block">泾县家风家训馆,"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情怀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泾县是"汉家旧县,江左名区",文化灿烂,历史厚重。其中王氏、朱氏、吴氏、查氏等历代传世家风家训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其中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二千多年来泾川儿女为人处世的德育根基,是泾县人文荟萃的深层动力,也是祖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已经成为泾川儿女陶冶情操、砺志前行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泾县家风家训馆以习近平关于家风家训的重要论述为核心,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家族为组团,以从泾县走出的代表人物为重点,以时间为轴线,从家、人、国三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与国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泾县家风家训馆按照古今结合、上下结合的理念,分设"习声习语、传家继世""人杰地灵、家风蔚然""红色家风、滋养泾县""毓秀风存、世代相传"等四大板块,收录整理先贤圣哲、当代领导人及泾县大姓、新四军将领等经典家规家训,并以视频、书画、实物等形式集中展示泾县好家风好家训好故事,着力打造家风家训教育基地,以家风带民风,以民风带作风,以作风正党风,传递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p> <p class="ql-block">桃花潭镇,隶属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地处泾县西南部,东邻黄村镇、茂林镇,南与黄山市黄山区接壤,西与九华山毗邻。</p> <p class="ql-block">桃花潭景区,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桃花潭镇境内,距离泾县县城约40公里,是青弋江上游的一段水面。桃花潭以其清澈的潭水和优美的自然景观而闻名,尤其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赠汪伦》诗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使其名扬天下。桃花潭风景区不仅自然景观优美,还融合了丰富的人文景观。景区内有东园古渡、踏歌岸阁、垒玉墩、书板石、彩虹岗等著名景点,这些景点不仅展示了桃花潭的自然美景,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唐代诗人李白在此地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使得桃花潭更加闻名(请横着观看)。</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位于泾县桃花潭风景区的东岸,是一座三层八角砖木结构的楼阁,高25米,底层直径10米。文昌阁建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并在嘉庆四年(1799年)至民国27年(1938年)间先后三次重修。文昌阁的建筑风格独特,三层屋面逐层加陡,八角翘向天空,造型典雅,别具特色。文昌阁的建造背景与水东翟氏家族密切相关。按照清朝旧制,一族出二十位举人之后方可建造文昌阁。水东翟氏在清初共出二十三位举人,因此被乾隆皇帝恩准建造文昌阁。文昌阁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翟氏宗族文武理学的丰碑。文昌阁不仅是皖南地区罕见的建筑,也是重要的文化遗址。它见证了翟氏家族的辉煌历史,并成为桃花潭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p> <p class="ql-block">中华第一祠-翟氏宗祠,位于泾县桃花潭东北,万历乙未(1595年)起建翟氏宗祠,坐北朝南,典型民间祠堂规制,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地面和屋顶逐进抬高,寓意"步步高升"。整个祠堂采用中轴对称建筑手法,典型的古代纯木结构,设有天井,马头墙。主体宗祠占地3045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634平方米,含偏房,总建筑面积占地8300平方米,约合12.5亩。祠堂前由棂星门、头进门厅、东西厢房和碑廊、中进享堂及后进寝楼五部分组成。棂星门上有"江南名族"横匾,享堂中悬挂明朝万历皇帝特赐"忠孝堂"三字红底金字木匾。1997年5月,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一行6人考察翟氏宗祠,组长罗哲文先生亲笔题词"中华第一祠"。翟氏宗祠曾多次被中央及地方电视台报道,安徽省人民政府于1998年5月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南阳门,桃花潭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汉代,汉代称陵阳,东晋改为广阳,唐代开始,在此设南阳县,至水东翟氏聚居于此,称为"南阳镇"。它形成于明初,明清两代逐渐兴盛并得以完善。整个南阳镇仿城堡而建,街道、门楼均可骑马而过,分别建有上中下骑马楼,沿河也有一条能武装骑马的卵石路,曾有"周官埠头跑马镇"之称。南阳镇门楼曾列水东十景之首。</p> <p class="ql-block">桃潭西岸,桃潭西岸古门楼为进入万村古民居的必经要道,始建于唐代,地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万村曾是徽商云集之处,依街两旁店铺林立,商业繁荣,明清两朝鼎盛东南,富甲一方。人置村中,恍若入画。举目有丹青,小桥人家,粉墙黛瓦,鸡鸣犬吠,炊烟落日,如入桃源仙境,西岸巧妙利用地势而建的古民居,集徽州古村落之大全,被誉为"徽州古村落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万村老街,<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桃花潭镇,西岸青弋江畔,历史悠久,始建于隋唐时期,明清时期极为繁华,是徽商的重要通道。万村老街以其古朴典雅的明清古建筑和曲折幽深的巷道著称,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span>从桃花潭西区渡口的牌楼上去,就到达了万村老街上,这里有好多保护的不错的古建筑,地上铺着青石板,老街上游客不多,比较清净,可以慢慢游逛,欣赏老建筑的风格,体味古街。</p> <p class="ql-block">怀仙阁,为纪念诗仙李白而建,三层阁楼,气势挺拔,现已成为桃花潭景区的象征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青莲祠,也叫青莲居,坐落于汪伦墓旁边。青莲祠是为了纪念李白而建的,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青莲祠占地面积530平方米,建筑面积380平方米,为二进式房屋,前后屋相间有一占地150平方米的内院,砖木结构。祠堂前后山水树木环抱,环境优雅,室内陈设古香古色,墙壁上还有许多李白的诗篇题咏。青莲祠不仅是一个纪念李白的地方,更是一个展示李白文化的地方。祠内保存了李白的许多诗篇和题咏,李白的文学魅力和他对桃花潭的深厚情感。</p> <p class="ql-block">汪伦祠,是纪念唐代诗人李白的好友汪伦的祠堂。汪伦祠位于泾县桃花潭畔景区,主要建筑风格为徽派风格,建筑上爬满了爬山虎,显得古朴而典雅。汪伦祠的建筑特色包括爬满爬山虎的墙壁和马头墙,这些细节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有艺术气质。祠堂内供奉着汪伦的坐像,默默地诉说着他与李白之间的深厚友谊。汪伦祠不仅是纪念汪伦的地方,更是游客了解李白与汪伦友谊故事的重要场所。“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名为《赠汪伦》的诗,虽然语言简单,但却洋溢着深深的情感,使得“汪伦”这个名字至今仍为人所知。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那段跨越千年的友情,体会李白《赠汪伦》中的深情厚谊。</p> <p class="ql-block">汪伦墓,是桃花潭的一个景点,位于潭水东岸汪伦祠前方。墓地周围绿树成荫,环境清幽,游客可以在此缅怀这位伟大的诗人,感受他对友情的珍视。</p> <p class="ql-block">彩虹桥,皖南泾县桃花潭景区的一处古景和重要文物古迹,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此桥原名“踩虹桥”,寓意一个人要脚踏实地才能见到彩虹,始建于南宋时朝,曾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廊桥之一”。如今仅存石桥桥面,已无廊。这座桥不仅是一个地理上的连接点,也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未来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义门,位于桃花潭西岸的万村,距离县城45公里。义门始建于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并在清乾隆年间重建。义门是一座两层的建筑,底层为通道,呈凹字形;上层为马楼。门楼上有“义门”二字的大理石门额,大门两边用大石块砌成下部,上部用砖砌后再用磨光花砖贴面,整体造工精细,别具特色。义门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据《泾县志·古迹》记载,唐代的万晏家族五代同居,因其家族和睦被朝廷旌表起门,义门因此得名。义门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中华义文化的象征,体现了家族团结和睦的传统美德。</p> <p class="ql-block">踏歌古岸,位于桃花潭东岸,为后人纪念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而建造的二层阁楼,底层向老街一面是敞开式,上层有窗台栏杆,可供游人凭眺潭上风光。</p> <p class="ql-block">桃花潭东岸老街</p> <p class="ql-block">东岸老街-酱园</p> <p class="ql-block">绿林谷景区,是位于安徽省泾县桃花潭镇的一处可漂流的景点。距离泾县县城35公里,黄山景区约30公里,桃花潭景区6公里,查济古村落22公里,合福高铁泾县站约35公里。无论远道而来还是自驾出行。都十分方便。景区占地面积为1300亩,集生态旅游、户外拓展、休闲农业、休闲度假于一体。由自然景观、户外运动、高空体验、篝火烧烤和激情漂流五大区域组成。山谷中空气清净,犹如人间仙境。宿生态木屋、尝农家美食、体验功能齐全的户外活动。或空中翱翔、或水上激情,让人寄情于山水之中。集天地之灵气、揽日月之精华、休心养性。滤纤尘、去心躁、享乐趣。有"天然氧吧"之称。在这犹如人间仙境的自然山水之间,步履轻松,原生态的皖南山野风情,天人相应。打开你紧闭的心怀,回归自然,听从发自内心的呼唤,在这里,你的时间会慢下来,你的身心会润泽起来,一年四季,不论何时,你在这里总能享受到不一样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我家老宅-安徽宣城泾县榔桥镇南部马渡村的“午朝门”。据祖辈们说,当初祖先,确定在此定居,便在秋收后买地造屋,买地计算方法为,在田里每一棵稻根桩上放一个银元宝。建屋造型选择五门五进的形式,以五进为一栋为单位,形成横五、纵五的方块形布局,每进之间通过巷道相连,每栋之间也由巷道相隔,栋和进之间由巷道门相连,巷道上方盖有廊,纵横行巷道各有四条。在穿行于巷道门中,夏天不晒太阳、雨天不湿鞋脚。中间为敞厅及两边排厅,敞厅为下辈向上辈,行礼的地方,也是厅堂议事的地方,排厅为做红白事用,左右各两门,由子孙门居住,形成五门,古称“五朝门”(午朝门)。建造完成时,有人通报京城皇宫。朱家在京城的亲戚,得知信息,马上传话回马渡。接亲戚的信息,祖上连夜在五门外,速建龙形围墙,围墙上还建有很多栓马柱。在五门中部建私塾学堂一座。从而避过了一场灾难,逃过一劫。</p> <p class="ql-block">泾县榔桥镇的午朝门,位于泾县浙溪马渡一个叫厂里的村庄。午朝门是我家的祖屋,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背景吸引了众多游客。午朝门为我家祖上所建,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目前保护最好的是古井一口。右侧第一道门和左侧第一道门、第二道门风后面的房屋。午朝门的建筑特色包括其门楼上的茂林花砖、门匾,皖南特色坚固的花岗岩门框和独特的巷道设计,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使得整个建筑在保持相对独立的同时,又便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走动。整个建筑群显得格外的清新素雅,充满了历史的韵味和艺术美感。池塘东西各一,东头水池建在龙墙内,四周建砖木结构的雨棚,供人们洗衣防火等,现已无存。西头水池建在围墙外,当地称”六亩塘”供牲畜用水和防火等。</p> <p class="ql-block">我家祖宅午朝门前的钟⛰️山和鼓🥁山,家里老人传下来的说,两山由建午朝门时,挖地基的泥土和挖池塘的泥土堆积而成。左边的堆积略高形成钟形,称为钟山,右边的堆积较低略显平坦形成鼓状,故称鼓山。</p> <p class="ql-block">午朝门的古井-四眼古井,具体位置在午朝门古民宅东侧。该古井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当时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在考察地形时指出,此地是一个风水宝地,建议在此建井以解决饮水问题。关于午朝门古井的传说,有一种说法是古井的位置原本是一片荒地,刘伯温在考察时发现此地地势高亢,周边没有水源,于是建议在此建井。至今古井的水质清澈甘甜,能够解决周边村民的饮水问题。此外,古井的建造还与刘伯温的建议密切相关。榫卯结构的十字形麻石相嵌于井口之上,体现了古代智慧和风水学的应用。</p> <p class="ql-block">五朝门老宅外观(左侧第一道门、第二道门)。</p> <p class="ql-block">右侧第一道门。</p> <p class="ql-block">“肥水不外流”,建于天进中的小口井,方便屋内清洁用水。</p> <p class="ql-block">茂林花砖,皖南特色坚固的花岗岩门框。</p> <p class="ql-block">巷道门及巷道</p> <p class="ql-block">感谢堂姐堂弟的关心和招待,年龄都很大,要保重身体,<span style="font-size:18px;">保持联系。</span></p><p class="ql-block">非常遗憾的是,经过岁月的磨难,午朝门现仅存三门(西边的二门保护较好),反映出当地政府部门和人们对历史古建筑保护意识不强。</p><p class="ql-block">安徽宣城有十大古镇老街,⒈宣城水东老街,⒉<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泾县查济古镇</span>,⒊泾县<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桃花潭老街</span>,⒋泾县章渡古镇,⒌绩溪龙川古镇,⒍绩溪仁里村,⒎旌德江村,⒏旌德朱旺村,⒐广德卢村,⒑宁国河沥溪老街。这次去看红色皖南事变烈士陵园,新四军军部旧址。游玩了查济和桃花潭二景区,回家看了老宅五朝门,有机会再去看看宣城的其它几个古镇老街。</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谢谢观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2025.3.10</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