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瓷苑掇英——吉林省博物院藏精品陶瓷展》:汇聚了史前陶器、原始瓷器及宋、元、明、清时期主要名窑的产品,如唐三彩的绚丽多彩、汝瓷的温润如玉、官窑及龙泉青瓷的凝厚深沉。《白山松水的记忆——吉林省历史文化陈列》:分为文明曙光、汉唐古韵、松漠雄风、明清华章四个部分,生动展现自有人类活动以来吉林省的沧桑历史与变迁,反映边疆各族人民的交流融合。</p> <p class="ql-block">彩绘瓷</p><p class="ql-block">诗书画向来被视为“华夏民族最精致的心灵证明”,长期以来创作在宣纸和绢扇之上,彩绘瓷却创造性地将它们体现在泥火相熔的艺术之中。唐代长沙窑将唐诗书于执壶,宋金时期磁州窑将小儿垂钓图绘于瓷枕。而从元代开始,以釉里红和青花瓷的成规模生产为标志,中国瓷业从颜色釉瓷正式进入彩绘瓷时代。彩绘瓷至明清而鼎盛,举凡人物、山水、花鸟、草虫等题材无所不包,工笔、写意的技法纯熟运用,文人画、风俗画等均有呈现。</p><p class="ql-block">彩绘瓷以工艺技术的不同,大致可分为釉下彩与釉上彩两类。白釉黑花、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为釉下彩主要品类,釉上彩有矾红彩、五彩、粉彩、色地彩、素三彩等,青花五彩与斗彩则是釉上彩与釉下彩的结合。</p> <p class="ql-block">青釉点褐彩鸡首壶</p><p class="ql-block">东晋(公元317年一420作)</p><p class="ql-block">点彩是将褐彩点方绘在瓷器的釉面上,入窖高温一次烧成。青瓷彩点出现于西晋时期,流行于东晋,南朝早期。多见于器物的口沿,肩和器盖盖面上,有的还以彩点组成几何形图案,自然和谐,疏密得体,简洁明快。</p> <p class="ql-block">长沙窑点彩双系罐</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907年)</p><p class="ql-block">长沙窑窑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铜官镇,创始于中唐,终烧于五代。长沙窑烧造的彩绘瓷,丰富了唐代瓷器的装饰技术,在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p> <p class="ql-block">磁州窑白釉黑花罐</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年-1279年)</p><p class="ql-block">磁州窑造型丰富,品种繁多,胎釉交粗,格调粗狂。产品以白地釉下黑,褐彩绘赐,划花瓷器著称,并有绿釉釉下褐彩,白釉釉上红绿彩低温黄、绿、褐彩色釉陶器。纹洒脱活泼,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山水风景、动物花鸟、人物故事、诗词歌赋,民谣俗曲皆可入面。</p> <p class="ql-block">白釉黑花四系瓶</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年一1368年)</p><p class="ql-block">元代白地黑花成为最为风行的装饰手法,北方地区的一些重要窑系都开始生产。在磁州窑系的一些窑场,白地黑花儿乎成了唯一的装饰手法。到了明代,在色调上更为典雅、明快的青花袋饰已经成熟,成为更受人民欢迎的产品,白地黑花装饰走向衰落。</p> <p class="ql-block">磁州窑白釉黄黑彩观音坐像</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年一1368年)</p><p class="ql-block">起源于印度的佛教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后,逐步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唐以前的菩萨为男像,唐代苦萨女性化倾向明显,至五代十国时期转变为女性菩萨形象。</p> <p class="ql-block">青花以氧化钴为颜料,在素胎上绘画,施釉后经高温一次烧成。这种技术始见于唐代,元代臻于成熟。自元代开始,以青花瓷为代表,繁密大气、华贵富丽以至通俗直观的艺术风尚开始在中国出现,与宋代儒雅含蓄、平淡自然的审美理想和文化传统大相径庭,却又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补充了新鲜的活力。青花瓷最初汲取西域文化因素,为出口伊斯兰世界而生产,渐渐越来越多地承载起中国传统文化基因,最终以高洁、素雅、美丽平和的独特瓷韵风靡世界。</p> <p class="ql-block">青白釉点褐彩香炉</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年一1368年)</p> <p class="ql-block">青花云龙纹高足杯</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年一1368年)</p><p class="ql-block">景德镇在元朝时首次出现高足杯器型。它原本是为适应蒙古人游牧骑马生活习俗而流行的、在马上饮酒的酒具,由于杯足高便于在马上手握饮用,又有“马上杯”之称。自元代以后, 高足杯渐渐融入汉民族的生活中。</p> <p class="ql-block">青花缠枝花卉菱花口折沿盘</p><p class="ql-block">明宣德(公元1426年一1436年)</p><p class="ql-block">此盘胎体厚重,造型同西职和中地区的陶质成金属质大位相似,是发为伊斯兰地区将食物置于大盘内、众人围坐共食的饮食习俗而制,也是郑和下西洋宝船中必备的贸易和赏赉的青花瓷器。</p> <p class="ql-block">青花龙纹罐</p><p class="ql-block">明 嘉靖(公元1522年一1567年)</p><p class="ql-block">龙在六七千年前即被尊为神灵,封建社会龙作为帝德的标志,是最高的祥瑞。在宋、元、明、清的瓷器上有行龙、双龙和盘龙等多种龙纹。大多作为主纹,装饰于瓶、盘、碗等突出部位,并常和祥云、宝珠、海涛和凤鸟等组合在一起,构成云龙、二龙戏珠、江牙行龙和龙风呈祥等各种寓意性图案。</p> <p class="ql-block">青花八仙图花觚</p><p class="ql-block">清顺治(公元1644年—1662年)</p><p class="ql-block">瓷质花觚始见于明化,造壁源于古代的青铜花觚。八仙指八位传说中的近教神仙,即汉鐘离、吕洞宾、铁拐李、曹国舅、蓝采和、张果老、韩湘子、何仙姑,习称八仙纹或八仙图。</p> <p class="ql-block">青花“滕王阁序”笔简</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公元1662年—1723年)</p><p class="ql-block">“文章山斗”是清康熙时期民窑瓷题款。</p> <p class="ql-block">青花漏彩一束莲纹缸</p><p class="ql-block">清维正(公元1723年一1735年)</p><p class="ql-block">此器仅用青花勾勒图案轮廓线和绘制部分图案,烧制后没有再施彩于釉上,称为“漏彩”。</p> <p class="ql-block">青花暗八仙纹扁壶</p><p class="ql-block">清 乾隆(公元1736年一1796年)</p><p class="ql-block">暗八仙纹由八仙纹派生而来,以道教中八仙各自的持物代表各位神仙,而不出现人物。暗八仙以扇子代表汉鐘离,以宝剑代衣吕洞宾,以胡芦和拐杖代表李铁拐,以阴阳板代表曹国舅,以花篮代表监采和,以渔鼓(或道情简和拂尘)代表张果老,以笛子代表韩湘子,以荷花或笊篱代表何仙站。瓷器上绘制暗八仙纹从清康熙朝始盛,并流行于整个清代。</p> <p class="ql-block">青花缠枝花卉纹赏瓶</p><p class="ql-block">清光绪年间</p><p class="ql-block">清光绪(公元1875年一1909年)</p><p class="ql-block">赏瓶多绘青花莲纹,取其“清廉”谐音,专用于帝王赏赐臣下,期望他们为政清廉,故名。雍正朝创烧,是清代御容瓷器的经典品种。</p> <p class="ql-block">斗彩折枝花卉碗</p><p class="ql-block">清道光(公元1821年一1851年)</p> <p class="ql-block">斗彩暗八仙纹碗</p><p class="ql-block">清道光(公元1821年一1851年)</p> <p class="ql-block">斗彩花卉纹高足碗</p><p class="ql-block">清 乾隆(公元1736年-1796年)</p> <p class="ql-block">斗彩寿字盘</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公元1736年-1796年)</p> <p class="ql-block">斗彩云龙纹高足杯</p><p class="ql-block">清维正(公元1723年—1735年)</p> <p class="ql-block">斗彩石竹花石榴尊</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16年—1911年)</p> <p class="ql-block">始创于明代的斗彩以青花五彩技术为基础,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彩瓷品种。斗彩先以青料在胎上勾勒全部或大部分纹样的轮廓,施釉后高温烧成,再在釉上按青花轮廓线填以各种彩料,入炉低温烧成。斗彩呈色既比青花富丽,又较五彩柔和,釉下青花与釉上各种色彩争妍,有竞美之趣,故称“斗彩”。</p> <p class="ql-block">粉彩花卉什锦攒盘</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16~1911年)</p><p class="ql-block">攒盘是始于明代万历朝、延续至清末的成套餐具。以分制成数件的盘成碗相攒组合为一个整体,故名攒盘成攒碗,又称全盘、全碗。用以盛装不同的小菜或果点。按其件数区别,又称为“五子”,“七巧”、“八仙”、“九子”,“十成”。</p> <p class="ql-block">粉彩花卉玉壶春瓶</p><p class="ql-block">清宣统(公元1909年一1911年)</p><p class="ql-block">大清宣统年製</p> <p class="ql-block">粉彩三羊开泰纹碗</p><p class="ql-block">清 道光(公元1821年一1851年)</p><p class="ql-block">三羊开泰纹取材于《易经》“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易·泰〉谓:“象日:天地交,泰。”王粥注:“泰者,特大通之时也。”三阳开泰即意味着否极泰来,阴消阳长、万物复苏,为吉祥之象。瓷器图绘上以三只羊谐音三阳,并衬画山坡、松柏、小树、小草等,画面郁郁葱葱,生机盎然。</p> <p class="ql-block">粉彩八宝纹盅</p><p class="ql-block">清 嘉庆(公元1796年—1821年)</p><p class="ql-block">八宝纹又称八吉祥纹,为佛教常用象征吉祥的八件宝物,分别是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和盘长结。八宝纹装饰瓷器始见于元代,流行于明、清两代。</p> <p class="ql-block">粉彩描金勾莲纹冠架</p><p class="ql-block">清 乾隆(公元1736年一1796年)</p><p class="ql-block">冠架即帽托,是用来放置冠帽的器具,由冠伞、柱、底座组成,此器球形冠伞不存。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冠架多为球形。嘉庆时期开创制帽简,器呈圆柱形。</p> <p class="ql-block">粉彩刀马人图纹盘</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16年一1911年)</p><p class="ql-block">刀马人图反映古代战争场面,取材自明代中叶以后小说中的插图版面。</p> <p class="ql-block">釉里红创烧于元代景德镇窑,是用含铜的矿物作为彩料,在高温还原气氛中</p><p class="ql-block">烧成的釉下彩瓷器。它的烧成对窑室中气氛要求十分严格,烧成难度大,成品率低,明中期以后走向衰落。清康熙时期,皇帝本人非常重视这一名贵品种,在其督促下,景德镇再次烧制成功,并取得了卓越成就。清中期之后此工艺日趋衰退,逐渐被矾红彩代替。</p> <p class="ql-block">釉里红三鱼纹碗</p><p class="ql-block">清雍正(公元1723年一1736年)</p> <p class="ql-block">黄地贴塑桃枝纹瓶</p><p class="ql-block">中华民国(公元1912年一1949年)</p> <p class="ql-block">册瑚红地描金喜字纹花盆</p><p class="ql-block">清 同治(公元1862—1875年)</p><p class="ql-block">“喜”有两种变体:一是合两个喜为“囍”,称之双喜,一是合“示”与“喜’两字构成“禧”,称为“见喜”和“视喜”,两者都表示喜事临门、吉庆欢愉之意。而“囍”更多用于婚嫁场合,成为新婚喜庆的吉祥符。</p> <p class="ql-block">黄地粉彩婴戏纹杯</p><p class="ql-block">清同治(公元1862—1875年)</p><p class="ql-block">“吉祥如意”“旅喜同和”“玉壶买春”“富贵白头”等,是清同治时期瓷器上表达吉言赞颂的款识。</p> <p class="ql-block">霁蓝釉描金云龙纹天球瓶</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公元1736年一1796年)</p><p class="ql-block">因形似天体里球放称其为“天球瓶”,是受西亚文化影响的器形。始见于明永乐朝,宣德器较永乐略显粗放,此后明代各朝未出现。请代康熙朝仿古之风盛行,天球瓶则多仿明初之器;雍正、乾隆时较为流行,为宫延陈设用瓷。</p> <p class="ql-block">黄地青花龙纹碗</p><p class="ql-block">清 乾隆(公元1736年—1796年)</p><p class="ql-block">黄地青花又叫“青花黄彩”,明代创烧,是宫延瓷器中的名贵品种。制作方法是在烧成的青花器上,填上低温铅黄彩,再入彩炉经8500 C~9000 C低温焙烧而成。</p> <p class="ql-block">黄釉绿龙碗</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公元1662年一1723年)</p> <p class="ql-block">色地彩是以各种颜色釉为地,烧成后再施彩绘。清《国朝宫史》十七“经费一”中,记载有清代皇宫内日用黄釉瓷器使用的等级制规定里外全黄色为皇帝、皇太后、皇后使用;里白外黄色为皇贵用;黄地绿龙为贵妃、妃使用;蓝地黄龙为嫔使用;绿地紫龙为贵用:五彩红龙为常在使用。</p> <p class="ql-block">墨地素三彩花鸟纹瓶</p><p class="ql-block">中华民园(公元1912年一1949年)</p> <p class="ql-block">素三彩暗龙纹花蝶碗</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公元1662年一1723年)</p> <p class="ql-block">黄地素三彩云龙纹洗</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公元1662年—1723年)</p> <p class="ql-block">黄地素三彩龙纹盘</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公元1662年一1723年)</p><p class="ql-block">清代康照年间素三彩最为盛行,并有创新,它的彩色除了黄、绿、紫外,还增加了当时特有的蓝彩。同时,加彩的方法也更多样,有的在素烧过的白瓷胎上直接加彩,然后單上一层透明白和,用低温一次烧成,也有的在白釉瓷器上涂以色地,再绘素彩,如黄地加绿、紫、白彩,黄地三彩,绿地加黄、紫等彩。</p> <p class="ql-block">青花矾红彩云蝠纹瓶</p><p class="ql-block">清光绪(公元1875年一1909年)</p><p class="ql-block">瓶体满绘青花云纹,红色蝙蝠飞翔于云间。“红”与“洪”、“蝠”与“福”均为谐音,画面寓意洪福齐天。</p> <p class="ql-block">青花山水人物图凤尾尊</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公元1662年一1723年)</p><p class="ql-block">此器外展的口沿酷似展开的凤尾,故而得名“凤尾尊”。康熙时期瓷器造形大多高大宏伟,如大尊、大花觚、大瓶、大罐、大缸、大盘等,其体积远胜于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具有蓬勃向上的力量和阳刚之美。康熙时期,民窑青花瓷的生产不仅数量大,而且制作精良,胎质坚细洁白,青花色泽鲜艳,装饰题材丰富,纹饰层次分明。</p> <p class="ql-block">粉彩轧道福禄寿三星纹瓶</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公元1736年—1796年)</p><p class="ql-block">轧道工艺,是在瓷器色地上用一种状如绣针的工具投划出细如亮芒、宛如锦纹的凤尾状纹,配以山水、花鸟等图案。此种工艺颇为费工,清宫内务府记事档中称这种纹饰为“锦上添花”。</p> <p class="ql-block">青花釉里红</p><p class="ql-block">青花釉里红始烧于元代,以钴料和铜料在成型后的胎体上描绘纹饰,施釉后高温一次烧成。烧成难度极大,故留存较少。青花弥补了釉里红呈色层次变化的不足,釉里红则丰富了青花的色彩。红、蓝、白互相衬托辉映,具有永不褪色的明快、和谐之美。</p> <p class="ql-block">青花釉里红花卉纹碗</p><p class="ql-block">清 乾隆(公元1736年一1796年)</p> <p class="ql-block">青花釉里红花卉纹碗</p><p class="ql-block">清 乾隆(公元1736年一1796年)</p> <p class="ql-block">青花釉里红花卉纹铺首耳尊</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公元1736年—1796年)</p> <p class="ql-block">青花釉里红双耳尊</p><p class="ql-block">中华民国(公元1912年—1949年)</p> <p class="ql-block">褐釉黑花玉壶春瓶</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年—1279年)</p><p class="ql-block">玉壶春瓶是北宋时创烧的一种瓶式,呈撤口,细颈,垂腹,圈足,由宋人诗句中“玉壶先春”一词而得名。宋代主要由北方各窑口烧制。入元以后,其形制遍及南、北方诸窑。明、清两代,器身普遍比來、元器矮粗,并成为传统器形一直延续至清末。</p> <p class="ql-block">釉上彩是在已烧成的白釉瓷器上,用各种彩料绘出图案,再入窑低温烘烤的技术。宋金时期的磁州窑系最早出现在白釉瓷器上绘红彩、绿彩、黑彩。明代洪武之后,以青矾中的氧化铁为彩料,在白瓷上描绘纹样的矾红彩瓷,成为官窑瓷器的一个定制。</p> <p class="ql-block">白釉矾红彩描金二龙戏珠纹盘</p><p class="ql-block">清光绪(公元1875年-1909年)</p><p class="ql-block">铅粉是中国传饶低温釉彩中最常用的助熔剂,几乎每种低温釉都要用它作为主要助熔剂,矾红彩、五彩和粉彩彩料中也需要配入铅粉以降低其熔融温度。</p> <p class="ql-block">白釉矾红彩藏草瓶</p><p class="ql-block">清 乾隆(公元1736年一1796年)</p><p class="ql-block">藏草瓶,内插吉祥草或孔雀翎供在佛前,是藏族人民礼佛用具。清皇室崇信藏传佛教,清宫廷中设有许多藏传佛教股堂,供有佛像、佛塔、供器、法等。</p> <p class="ql-block">白釉矾红彩龙纹高足盖碗</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公元1736年—1796年)</p> <p class="ql-block">五彩瓷大约开始烧造于明洪武年间,是景德镇窑在宋、元时期釉上加彩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般以铜、铁、锰等金属盐类为着色剂,红、黄、绿、褐等五种色彩描绘图案,但每件器物根据纹饰设色的要求,并非是五彩皆备,有的只用黄、红、绿三色,有的则用五种以上颜色。五彩瓷釉面色彩呈现玻璃状,有坚硬的质感,所以又称“硬彩”</p> <p class="ql-block">五彩云龙纹托盘</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公元1662年一1723年)</p> <p class="ql-block">五彩弹琴图棒槌瓶</p><p class="ql-block">清光绪(公元1875年一1909年)</p><p class="ql-block">棒槌版因似旧时洗衣用的术棒桃而得名,多为清康熙民帘所烧。此为光络仿康熙五彩,所施红、黄、绿彩较为淡薄。</p> <p class="ql-block">青花五彩龙凤纹瓜棱瓶</p><p class="ql-block">明万历(公元1593年—1620年)</p> <p class="ql-block">青花五彩献宝图碗</p><p class="ql-block">明万历(公元1573年一1620年)</p><p class="ql-block">在清康熙以前,瓷器上的蓝色只能用釉下青花来表现。嘉靖、万历的青花五彩,特别是万历彩瓷,图案密集,色泽浓艳,颜色有红、淡绿、浓绿、孔雀绿、黄、褐、黑紫及釉下蓝色。</p> <p class="ql-block">青花开彩花写纹杯</p><p class="ql-block">明嘉靖(公元1522年一1567年)</p> <p class="ql-block">青花五彩仕女图盖</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公元1662年一1723年)</p><p class="ql-block">《三国演义》《水浒传》《西用记》《西游记》《红楼梦》等。</p> <p class="ql-block">绿釉唾壶</p><p class="ql-block">辽(公元907年—1125年)</p><p class="ql-block">1974年双辽骆驼岭辽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绿釉鸡冠壶</p><p class="ql-block">辽(公元907年—1125年)</p><p class="ql-block">1972年行麻伦成辽就山士</p><p class="ql-block">辽代瓷器进型具有本民族特色,基本上是在术民族原有的皮革、金属帘器等造型基础上吸收了中原文化后形成的。造型秀美修长, 实用性较强,如鸡冠壶、鸡腿版、洗口瓶等,出行时便于提拿携带,放于帐中能节省空间。</p> <p class="ql-block">黄釉碗</p><p class="ql-block">辽(公元907年—1125年)</p><p class="ql-block">1973年哲盟库伦旗辽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黄釉碟</p><p class="ql-block">辽(公元907年—1125年)</p> <p class="ql-block">茶叶末釉鸡腿瓶</p><p class="ql-block">辽(公元907年—1125年)</p><p class="ql-block">天安县安广镇红岗公社团结大队出士</p> <p class="ql-block">三彩盘</p><p class="ql-block">辽(公元907年—1125年)</p><p class="ql-block">前郭县王府站乡三出沟出土</p> <p class="ql-block">白釉碗</p><p class="ql-block">辽(公元907年—1125年)</p><p class="ql-block">大安县平安公社长兴大队出土</p><p class="ql-block">辽代烧白瓷的密口较多,北京龙泉务帘、辽宁江官屯密以及内蒙古办峰缸瓦窑等均以烧白瓷为主,辽代墓都、塔基、遗址中出土的陶瓷也以白瓷较为常见。</p> <p class="ql-block">扶余出土明代瓷器</p><p class="ql-block">明朝在东北建立384个卫所,其中80多个在吉林省境内。扶余油田砖厂明代墓地发掘出土的器物以瓷器为最多,有青花瓷、红绿彩瓷等景德镇瓷器,也有造型粗犷、胎质厚重的北方窑系产品,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明代瓷器在东北的流布。青翠的龙泉青瓷、浓红艳绿、清新质朴的红绿彩瓷和灵动自由、富于生命活力的民窑青花是明代吉林地区瓷器审美的风尚。</p> <p class="ql-block">青花如意云头纹盘</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1644)</p><p class="ql-block">在明代成化以的,青花瓷州在民间的日常生悟中还设有普及,东北更是如此,正德以后绿德镇的民密變州才开始多起来,状余油田破厂越地山士的大量疑德镇资器反映了正德以后景德镇民路皆器生产蓬物发展的事实。</p> <p class="ql-block">青花缠枝莽莲纹罐</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年—1644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红绿彩缠枝蕃莲纹盘</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年一1644年)</p><p class="ql-block">1992年扶余油田砖厂墓地出土</p><p class="ql-block">明代民密五彩在色彩上:很少用青花和紫色,多用红、黄,绿色,图案采用民问喜闻乐见的题材,如莲池鱼蕾、山水人物。当时广为流行的戏曲,小说、做事也被搬到了瓷器画面上。明代民容五彩的表现形式远不及青花自由而随意,但一改官密彩瓷图案的刻板,显示了一切制作趋向日常实用,具有平民化以及迫求现实生活的意味。</p> <p class="ql-block">青花长春富贵款碗</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年—1644年)</p> <p class="ql-block">白釉描金麒麟纹执壶</p><p class="ql-block">明(1368-1644年)</p><p class="ql-block">扶余油田砖厂墓地出士粗胎的瓷器制作不精,表现的是北方将系民窑的特点,其时代特征不明显,但墓地出士的青花、五彩、素三彩、白釉、蓝袖等瓷器數量多,器型丰富,具有鲜明的明代景德镇瓷器的特点,民窑工艺突出。</p> <p class="ql-block">素三彩鸡头瓜棱罐</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年—1644年)</p><p class="ql-block">1992年扶余油田砖厂墓地出土</p><p class="ql-block">扶余油田砖厂幕地出土的粗胎瓷器制作不精,表现的是北方窑系民窑的特点,其时代特征不明显。但墓地出士的青花、五彩、素三彩、白釉、蓝釉瓷等瓷器数量多,器型丰富,具有鲜明的明代景德镇瓷器的特点,民窑工艺突出。</p> <p class="ql-block">素三彩鱼藻纹扁壶</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年—1644年)</p><p class="ql-block">1992年扶余油由砖厂墓地出士</p> <p class="ql-block">红绿彩鸳鸯莲花纹碗</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年一1644年)</p><p class="ql-block">1992年扶余油田砖厂墓地出士</p><p class="ql-block">浓红艳绿、清新质朴的红绿彩瓷是我国古陶瓷中一个独具特色的品种,创始于金代。受金代红绿彩的影响,景德镇于元未明初始烧红绿彩,井在明代中期发展成为色彩丰富釉上五彩。明代中晚期,红绿彩在官窑和民窑中极为流行,同时也作为外销瓷大量对外输出,产品遍布日本、东南亚和欧洲等地。</p> <p class="ql-block">孔雀绿釉牡丹纹执壶</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年—1644年)</p><p class="ql-block">扶余县风华乡斑德古城山土</p> <p class="ql-block">红绿彩鱼纹盘</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年一1644年)</p><p class="ql-block">1992年扶余油田砖厂墓地出士</p> <p class="ql-block">1985年农安金代窖藏,出土文物大部分贮藏在一个陶瓮和四个陶罐里,计有陶瓷器、玉器等150余件。窖藏瓷器有定窑、钧窑和湖田窑产品。其中39件定窑瓷器,器形之大,装饰之精美,烧造工艺之娴熟都是比较罕见的。定窑瓷器在中国东北及俄罗斯滨海地区的普遍发现,既是这一地区经济开发及其与内地经济往来的结果,也是金代定窑生产恢复与发展的反映。</p> <p class="ql-block">钧窑天青釉碟</p><p class="ql-block">金(公元1115—1234年)</p><p class="ql-block">1985年农安密藏出士</p> <p class="ql-block">钧窑天青釉碟</p><p class="ql-block">金(公元1115—1234年)</p><p class="ql-block">1985年农安窑藏出士</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瓷路漫漫,瓷韵绵长。一代代中国工匠集岁月之大成,使这泥与火的工艺渐入佳境。</p><p class="ql-block">从原始青瓷到明清彩瓷,陶瓷艺术始终记录和反映着社会发展和文化融合的风貌。且从古至今,从未新流。</p><p class="ql-block">“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于此规范的中国古代陶瓷,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对世界物质文明的贡献。它向世界展示华夏文明之美,传达着古代中国将实用和审美综合为一的理想,而这一理想至今仍在引导人们追求更美好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高句丽(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是古代东亚的一个重要王国,位于今中国东北、朝鲜半岛北部及俄罗斯远东地区。</p><p class="ql-block">高句丽,活动于浑江流城和練江中游地区的古代民族,掘地为庐,捕鱼行猎,繁衍生息。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在高句丽人聚居区设置高句丽县,属中国汉代东北边四邵之一玄菟郡管辖。公元前37年,北大余王子邹牟(朱蒙)在高向丽县内建立高句丽政权,初都纥升州城(今辽宁省仁县五女山城),成为议时期辽东地区的民族政权。公元3年“还都国内,筑尉那岩城”今吉林省集交市内保留着国内城、丸都山城遗址。公元427年,移都平地(今朝鲜平壤)。公元668年,被唐朝与新罗联军所灭。高句丽历705年,传28王,经两汉、魏晋、南北朝和随唐时期,在东北边疆历史发展中产生过重要影响。</p> <p class="ql-block">黄釉四耳陶壶</p><p class="ql-block">高句丽(公元前37—668年)</p><p class="ql-block">1966年6月集安县山城前墓区出土</p><p class="ql-block">吉林省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黄釉敞口陶壶</p><p class="ql-block">高句丽(公元前37—668年)</p><p class="ql-block">1963年8月集安县麻线沟一号壁画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吉林省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黄釉陶灶</p><p class="ql-block">高句丽(公元前37-668年)</p><p class="ql-block">1972年5月集安县长川二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吉林省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莲花纹瓦当</p><p class="ql-block">高句丽(公元前37-668年)</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瓦当</p><p class="ql-block">高句丽(公元37-668年)</p><p class="ql-block">1968年無安最东台子透址发黑出土</p> <p class="ql-block">“太宁四年”文字瓦当</p><p class="ql-block">“月造”文字瓦当残块</p><p class="ql-block">“丁已”文字瓦当残块</p><p class="ql-block">高句丽(公元前37—668年)</p><p class="ql-block">集安出土</p><p class="ql-block">原藏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p> <p class="ql-block">三彩女俑</p><p class="ql-block">龙头山古墓群出土</p><p class="ql-block">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文物保护中心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鎏金神兽铜牌饰</p><p class="ql-block">夫余(公元前二世纪一494年)</p><p class="ql-block">榆树县老河深墓葬出土</p><p class="ql-block">吉林省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铜甑</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6—220年)</p><p class="ql-block">集安县禹山墓区出土</p><p class="ql-block">吉林省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铜鼎</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6—220年)</p><p class="ql-block">集安县禹山墓区出土</p><p class="ql-block">吉林省博物院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