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东莞南社明清古村落,是岭南瑰宝

陇南人余松敏

东莞的南社村,位于东莞市茶山镇,始建于宋代,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明末形成以围墙为界,以水塘为中心,祠堂临水岸纵列,民居向南北两侧依自然山势错落布列,主干道与主巷道相交成梳状的村落格局。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现存的许多民居、祠堂、庙字、围墙、里巷井、古墓等,属于岭南汉族传统建筑。在现存的94处历史古建筑中,以建于明清时期的百岁祠、简斋公祠、百岁坊、谢氏大宗祠、晚翠公祠、资政第等最为优秀。19处建筑本体,在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社村的西门,1996年‌‌已建成高大的仿古城墙。城墙上挂满了红灯笼,迎接2025年新春的到来。东莞以前出差来过几次,但没听说过明清古村落南社村。这次专程到访,一睹南社村真面貌。<br> 上午八点半,走进西门,一边是水塘,一边是宽阔的街面。由于我们到的早,店铺尚未开门营业。不远处就是百岁祠,景点也没开门。据铭牌介绍,百岁祠,在明代(1592年)为纪念村中百岁老人谢哲而建。清代被毁,1877年由进士谢遇熊重建。祠堂建筑风格不同于其他地方,大门是凹肚式门堂,屋脊上陶制鳌鱼,檐角上扬,具有浓郁的岭南特色。 挨着百岁祠的是简斋公祠,始建于清代(1753年),以纪念南社谢氏十世祖谢简斋。1877年重建,2004年重修。也没开门,只能观赏外观。 简斋公祠,檐廊宽阔,立柱粗壮,大气而不张扬。门前的人物雕塑和摆设,说明了祠堂的功用已经退化。仔细观察檐廊内部,发现宝贝不少。 檐廊上部墙壁上,有好几幅壁画和题字,右面壁画题名是北石戏羊,一老一少在逗羊玩。两幅壁画的中间,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七言绝句,《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的最后二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左下的石匾简斋公祠名称,标明了是光绪丁丑年(1753年)的老物件。 上部梁架木雕有十个官场人物,形态夸张。下部壁画色彩雅致,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精湛。 对称位置的另一幅木雕局部放大图,九个官场人物,个个神态不同,服饰动作各异,围绕着中间人物,各自展现自己的风采。 百岁坊,是南社村著名景点,明代(1592-1598年)建筑,当年东莞县令李文奎,郡守赵元,为南社村的百岁老人谢彦庆、谢实斯、谢彦眷妻叶氏、谢振候妻黄氏四人上报朝廷,题请建坊纪念,经朝廷批准,准予赐金建祠,命名“百岁坊”。牌坊为四柱三间三楼,檐下为如意斗拱。祠堂为二进砖木结构,梁架木雕精美。百岁坊为坊祠结合的连体建筑,前为华丽的牌坊,后为肃穆的祠堂,将旌表、祭祀两种建筑功能完美结合在一起,构思非常独特。 百岁坊正脊以陶塑“二龙戏珠”装饰,寓意吉祥、平安、喜庆。屋脊上龙头鱼身的鳌鱼,有激浪降雨以消灭火灾的象征意义。陶制脊兽和飞檐斗拱,尽显岭南人的精湛装饰技艺。纪念的四位百岁老人中有两位是女性,体现了当时对女性的尊重。 除了百岁祠、百岁坊,村内还有百岁翁祠,又名社田公祠。据说,祠内存有明代(1595年)《百岁翁祠记》碑刻,记载着为纪念百岁老人谢彦庆,而将其居所改为祠的经过。同一个村庄有三座纪念百岁老人的祠堂,可见南社村是长寿村,也有孝敬老人的美德。 谢氏大宗祠,是南社村又一显赫的宗祠,始建于明代(1555年),历代有重修。最近一次修缮是1997年,屋脊装饰都是全新的。<div>南社古村居民大多姓谢,他们的先祖最为著名的是东晋著名政治家谢安,曾以淝水之战而名载史册,府邸位于建康(今南京)乌衣巷。后代的一支在宋代战乱时,南迁到岭南南社,繁衍生息,兴旺发达。</div> 谢氏大宗祠两侧众多的举人石碑和进士题名碑,彰显谢氏家族的名人辈出。举人石碑由两块碑石相对而立,碑体上刻着举人姓名和中举时间,以示荣耀,激励后代勤奋读书,是科举制度的象征物。进士题名碑不仅记录了进士的荣耀,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当年中了进士的士人,由礼部发给牌坊银三十两,用以在宗祠竖立牌坊,光宗耀祖。同时在北京孔庙和国子监,也立有进士题名碑,记载着元、名、清三代进士的姓名、籍贯以及他们的名次。南社村先后出了4位进士,11举人和42位秀才,大多谢氏家族人。<div>以上宗祠均位于水塘北侧,宗祠后面还有古民居,我们没有前往细看。</div> 少简公祠,位于水塘的南侧,建于清代(1776年),为南社谢氏十一世祖谢少简房祠。1997年重修。头门红石阳刻“少简公祠”,挂“文丞武尉,起凤腾蛟”对联。后堂悬挂“褒德堂”木匾,神台处供奉少简公及历代祖先牌位。<br> 晚翠公祠,位于少简公祠左侧,建于明代(1610年),为南社村谢氏七世祖谢晚翠房祠。1937年、1998年重修。南社村的宗祠多为砖木结构,硬山顶,拾梁与穿斗混合式木作梁架。 <div>屋檐下的封檐板,彩色浮雕精致生动,历史故事表达完美。<br></div><div>祠堂,应该是承载着深厚的家族记忆和展现久往的历史文化。如今留存的祠堂,除了个别的还有祠堂的功用外,大多成为历史文物。</div> 谢氏家庙,为谢遇奇家族的祠堂,始建于清代(1898年),1997 年重修。谢遇奇,清代武进士,曾随左宗棠平定甘肃、新疆叛乱,被封为建威将军,被皇帝恩准回乡建祠立庙。家庙与祠堂同样都是祭祀祖先,但家庙只有家族中有高官才能兴建,故谢遇奇家庙的建筑等级较高,建筑装饰也极为豪华,体现出极高的古建筑工艺水平。<br> 谢氏家庙,就像一个小型博物馆,陈列着岭南传统建筑的精华。<div>陶塑脊饰(上图),勾勒出华丽的天际线,陶塑脊饰色彩明艳,与素雅的瓦面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蔚蓝的天空之下,极其耀眼夺目。据说谢氏家庙的陶塑正脊,由佛山石湾“文如璧造</div><div>”制作,以人物故事、亭台楼阁为主要题材,两端脊兽为“鳌鱼”。</div><div>家庙头门垂脊灰塑(下图),有“麒麟送子”、金鱼(寓意“金玉满堂”),以及夔纹等造型、纹饰,将垂脊装饰得富丽堂皇。</div> 经历了一百二十多年的热晒雨淋,垂脊的骑马武将,在蓝天白云下,虽然丢失了头像,依然闪耀着艺术的光彩。 新修缮的家庙,更换了原有的牌匾楹联,显得极不真实,是修缮的败笔,失去了古建筑的韵味,让游客产生错觉,家庙是否为古建筑。 宗祠内原有的门头图片,显示了原有的楹联和清末书法家陶浚宣题写“家庙”匾额,与现在我们看到的完全不一样,那是真实的古建筑原有的风貌。<br> 位于头门屋檐之下的封檐板,精美绝伦的木雕刻,立体感极强,让游客打消了猜疑。据说木雕艺术珍品,描述的是粤剧杨家将的故事,各式人物均作粤剧动作,神态各不相同,仿佛一出大戏正在封檐板上开演。图为封檐板的局部,长达数米的封檐板共分九段相对独立的画面,计有三段戏曲人物、六段吉祥花鸟。 大门是建筑的“脸面”,谢氏家庙大门两侧的檐廊梁架,是重点装饰对象。梁架顶部为鳌鱼,有降雨消灾的象征意义。梁间的柁墩,刻有精美的戏曲人物,文臣武将共聚一堂,栩栩如生。下梁的柁墩画面两侧,仔细辨认,从长相服饰可看出是外国人,显现当年岭南已与世界交往。 柁墩被称为“梁枋之眼”,其精致程度直接影响到古建筑的整体美观与气派,是建筑结构的核心部件,也是古代工匠艺术与智慧的体现。图中柁墩刻画的是八仙过海中的四仙(上),即倒骑毛驴的张果老‌,擅长吹笛的韩湘子‌,手持拐杖的铁拐李‌,手持芭蕉扇的汉钟离‌。在家庙梁间对称位置,还有另外的四仙(下)。即手举玉板的曹国舅‌,手持宝剑的吕洞宾‌,手举花篮的蓝采和‌,手持荷花的何仙姑‌。 檐廊梁架底的挂落,构图繁密而不凌乱,以透雕工艺雕刻,刻画精细,工艺高超,皆为难得一见的木雕珍品。<div>上图为“松鼠葡萄”,松鼠、葡萄皆多子,寓意“子上加子、多子多福”。<div>下图为“子鼠葫芦”,“葫芦”与“福禄”谐音,亦有“瓜瓞绵绵,子孙昌盛”的寓意。</div><div>家庙现存的木雕、陶塑,均为全国罕见的艺术杰作,值得到此一游观赏。<br></div><div><br></div></div> 谢氏家庙中的谢遇奇半身雕像。谢遇奇,自18岁参军入伍,随后考取了武举人、武进士的功名,开启了四十多年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涯,从士兵到将军,南征北战。在甘肃、新疆,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在两广,为守护海防大门,尽力作出了自己的贡献。<br>谢遇奇卸甲归田后,仍积极参与地方的发展建设。出任东莞明伦堂董事,支持民办教育。1906年广九铁路开工建设,修至南社村时,因要穿过谢氏祖坟,遭到当地村民反对,并多加阻挠要求铁路改道。东莞县令数次调节无效后,请朝廷行文,谕召谢遇奇出面说服村民。1909年,谢遇奇奉命开导村人,最终广九铁路改至离祖坟48米处顺利通过。<br>时至今日,谢遇奇精忠报国的精神仍然激励着来南社村参观的每一位游客。<br> 谢氏家庙附近的清代(1876年)进士谢元俊故居,始建于清末,砖木结构,重修后的古建筑韵味已经淡化了很多。 南社村的民居街巷,依然保持着原有的风貌,只是增加了红灯笼和彩色气球,标示此为游览通道,使游客不至于迷路。<div>南社村有不少原有的石板路,已被岁月打磨得古老沧桑。每一块路石,都见识了人来人往的古今无数过客,这样古朴的村庄,幽静的环境,让游客流连忘返。<br></div> 村中的一号古井,建于明代,至今尚能取水饮用。只是家家户户都已用上了自来水,古井已被弃用,加上了铁井盖,作为文物,供游客观赏。据说,南社村类似的古井现有25眼‌‌。<br> 南社村的水塘位于村中央,水面平静如镜,映照出两岸林立的祠堂,新建的仿古拱桥,横跨在明丽的水面上,给具有八百多年历史的南社村增添了古意的韵味。 南社村的水塘,由小桥和拦坝分为西门塘、百岁塘、祠堂塘和肚蔗塘,估计以前是全村的饮用水源。广东夏天气候炎热,当年的武进士谢遇奇年幼习武后,常到东门外的陆屋塘游泳解暑,舍近求远,当年只为不能污染村中的这四个水塘。 村中的拦坝和古榕树,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据说,谢遇奇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在大榕树下玩上阵杀敌的游戏,自称“榕树大王”。 南社村已经进入转型期,原有住户搬出去了不少,很多古民居住房已空无一人。静寂的街巷,适合我们探古寻幽。 水塘南面的南社戏台,后面是孟俦公祠,始建于清代(1843年),为南社谢氏十六世祖谢孟俦的房祠。高大的门楣到精美的木雕装饰,无不彰显着当年家族的荣耀与辉煌。<div>南社村的每座祠堂,都是家族对前辈福泽绵长的感谢,以及对后代光宗耀祖的期待。</div> 资政第,藏身在南社村的幽静处,是我们计划中要去的最后一个景点。漫步在南社村,巷道曲幽,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南社人家的一位工作人员,听说我们要找资政第,主动带我们前往,再次在此表示感谢。 清代进士谢元俊的私宅兼书院资政第,建于1882年。谢元俊中科举进士后,钦加礼部主事,但此时他母亲过世,按清朝礼制,为官者必须回乡守孝三年,方能再出仕为官。谢元俊回家后,建了这座书院以自勉。“资政”就是帮助治理国政,即使不在皇帝身边,也可以为皇帝出谋划策。2004年,资政第历经百余年的风雨沧桑,已破败不堪,东莞市政府拨款100万元重修了资政第,使其重新焕发光彩。<div>资政第大门已关闭,一道不起眼的小门,如今是资政第的入口。<br></div> 资政第院墙外,一颗近二百年的古树,名为富贵树,奇特的树型吸引了我们。据说当年为谢元俊祖父所栽,富贵子树种下不久,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的谢元俊出生,以后中举、中进士,故村人称之为“进士树”。 进入资政第,富丽堂皇的装饰让我们大开眼界。这里是会客厅,位置显要,气势恢宏。木雕“凤凰寿桃”落地花罩,底部是两只富贵吉祥的凤凰,之上是蔓延生长的桃树和牡丹。桃树结满了一个个硕大圆润的仙桃,牡丹则绽放着一朵朵娇艳的鲜花。六只鹭鸟登在桃树牡丹的枝头,或昂首张望,或俯身应和,让木雕更添生趣。整件作品技艺高超,是资政第艺术水平最高的木雕杰作。至于会客厅的摆设,显然是现在添加的,早已不是原来的物件。<br> 木雕“凤凰寿桃”落地花罩下部局部图,两只高大的圆雕凤凰昂首立于山石上,左右对望,极尽雍容华丽之态。凤凰之上的透雕桃树和牡丹,枝叶蔓延,花形饱满,难以用言语描述精湛的木雕技艺。 资政第的灰塑,也是一大特色。厅堂的木门和檐廊的门楣,无论是木雕还是灰塑,制作技艺都极其精湛,处处呈现出与屋主文进士身份相符的雅趣。 门楣为西式彩色玻璃花形拼图,门楣上方是灰塑人物故事。最顶部是八仙之一的汉钟离‌,手持芭蕉扇,脚蹬悬空祥云,有瑞兽相随中部是方形西式佛龛,里面塑像似乎是好学弟子向爷爷奶奶汇报学业。佛龛两侧,有龙、凤、人面狮身雕塑。下部西式门楣两侧,是手持折扇的书生和西式飞天。整幅灰塑,既有西式彩色玻璃襄拼的图案,又有中式人物故事,融合了岭南、中原和西方的元素,浑然天成。 这些灰塑艺术珍品,极尽工巧、生动传神,国内罕见,是岭南工匠倾注心血的杰作。 气势轩昂的风雨连廊,位于资政第正门与正厅之间,连廊用四根修长的红砂岩石柱承托,其屋顶与前门、客厅的屋顶齐平,高于两侧的廊庑,气势轩昂。连廊具备遮雨、遮阳的实用功能,并让空旷的天井获得丰富的层次感。<br> 檐廊门楣上方的灰塑,图案各异,都不相同,足见当年设计、施工之精巧。 资政第内另一种风格的灰塑,类似浮雕,但立体感极强。上方多宝阁装饰图案,下方西式彩色玻璃花窗,成为典型的中西结合装饰风格的范例。 此处檐廊门楣上方的灰塑,最上方是八仙之一的铁拐李,手持宝葫芦,脚蹬祥云游四方。佛龛内是三位寿翁,在大树下围桌而坐,一位抚琴,两位聆听,极其悠闲。精美的灰塑技艺,让游客叹为观止。<div>谢元俊进士的书院,是南社村现存最大的一间书院,能保存至今,实为奇迹。</div> 我们站在南社人家的大幅“福”字园石上,祝愿大家福满全家,祝福南社人家。 南社村的景色是多姿多彩的,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感受得到。朋友们,如果你没有来过,那就抽空来看看,绝对不会让你失望。不仅能看到精美的建筑,幽静的街巷,多彩的水景,更能感受到岭南文化的非凡魅力与独特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