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晋城博物馆是一座地方综合性历史博物馆,原称晋城市古建筑艺术博物馆。位于山西省晋城市凤台东街与文博路交叉口西北角,占地面积1.6公顷,建筑面积10282平方米。隶属于晋城市旅游文物局。共投资3887万元。博物馆为现代建筑,外观采用传统建筑的重檐、翼角模式,四角攒尖玻璃屋顶。融入了较多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现存文物两万余件,其中三级以上文物200余件,最具地方特色的馆藏文物是历代陶俑和明清两代琉璃侍俑和明器</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共有四层,被分为陈展晋城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2万多件,其中三级以上230件(套),包括陶器、瓦当、青铜器、钱币、铜镜、书法、绘画、玉器、瓷器、陶文、印章等15个门类,最具地方特色的馆藏文物是历代陶俑和明清两代琉璃侍俑和明器。</p> <p class="ql-block">晋城博物馆的正立面,由上到下全部采用了高透光性玻璃幕墙做装饰,强调了主入口,隐射了建筑的晋城博物馆功能分区,丰富了室内中庭的空间,隐喻着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黄河文明,让建筑进一步渗入了文化的内容。晋城博物馆的空间高级设计上也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思想。基本利用了已形成的地貌,利用环境再造环境。建筑总体采用了院落递进的手法,逐级向上,一步一景。</p> <p class="ql-block">晋城博物馆现有基本陈列《太行魂-晋城古代文明陈列》,分为三个专题,分别是“历史撷英”、“长平之战”、“出土侍俑”。“历史撷英”采用以点带面的 展览手法,介绍了晋城历史的起源、宗教、戏曲、历史名人等;“长平之战”利用场景模型和现代化的四维动感影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整个战争的惨烈过程,是最 有吸引力和欣赏性的部分,是整个展览的重点;“出土侍俑”则展出了该馆最有价值的各类侍俑。该陈列通过上诉内容,重点展示了晋城古代文明之精华,曾获第六届中国博物馆十大陈列精品奖。</p> <p class="ql-block">大厅空间,直达顶层,展厅以回廊形式分布于周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壮观的“晋善晋美浮雕墙”。它雕刻了晋城多处名胜古迹,如珏山、王莽岭等,仿佛带你穿越时空,领略晋城的风光。</p> <p class="ql-block">四层入口,《东方古堡,人间晋城》</p><p class="ql-block">戏台飞檐像个巨大的翅膀,欢迎来自四方朋友</p> <p class="ql-block">高平二郎庙金代舞台(原大复原)</p><p class="ql-block">高平二郎庙位于王报村北高台上,庙内舞台用材硕大、风格古朴,属典型金代建筑。在舞台基座正面刻有题记:“时大定二十三年岁次癸卯仲秋十有三日,石匠赵显、赵志刊。”题记揭示舞台建于金大定二十三年,即公元1183年,由此证实,这座舞台为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木结构舞台(戏台)建筑。2006年,二郎庙被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金代舞台还提示我们,当时泽州很流行搬演戏曲,这与宋金时期市井文化繁荣的时代背景适相一致。那时,无论城乡,祀神娱人的社火、戏曲等表演活动都很频繁。而且在北宋时,正是泽州艺人孔三传在东京汴梁“首创诸宫调古传”,创造出戏曲形式。所以,最早的滨戏舞台存留在晋城,是有其历史渊源的。</p> <p class="ql-block">第四展厅《晋城古代建筑艺术》</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中国古建筑大部分在山西,山西古建筑大部分在上党,晋城尤其突出。独特的地理环境,优越的气候条件,合适的人文氛围,使大量的古代建筑得以保存。晋城现存古建筑5490余处近20000座,千年左右的宋金时期木结构建筑即达68座,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是名副其实的“古建筑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晋城现存的寺庙、堡寨、村落、民居等各类古建筑,其中不少是绝无仅有的标本,或为孤品,或是特例,备受关注。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进行调查、砑究、维修、保护,使晋城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青莲寺上寺释迦殿剖视模型</p><p class="ql-block">晋城青莲寺上寺释迦殿创建于北宋元祐四年(1089)。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平面呈方形,单檐歇山顶。梁架为彻上露明造,四椽祔对乳袱通檐用三柱,柱头斗拱单杪单下昂五铺作,昂与耍头均作批竹式。无补间斗拱,只作隐刻。斗拱用材合宋《营造法式》六等材。殿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大殿前后檐均在明间设板门,两次间置破子棂窗,前檐明间的地袱、立颊、上槛均为石作,表面线刻花卉纹饰,刻工精细,四周立柱为方形抹棱石柱。</p> <p class="ql-block">走进古建筑</p><p class="ql-block">中国传统建筑,起源于史前,成熟于东汉,取材土木,师法自然,蕴含着诸子百家的哲学智慧,形成世界上独特的建筑体系,与古代社会制度相始终,营建了帝王的国度、神灵的殿堂、众生的居所。</p><p class="ql-block">中国传统建筑,以木构梁架为单位而成“间”,以“间”而成“单体”,以“单体”而成“组群”,形成于天地间展开的“流动画卷”。单体建筑上下分台基、屋身、屋顶三段。组群布局按中轴对称方式组织。</p><p class="ql-block">地方性的晋城古建筑,生动反映着中国传统建筑的普遍特点。特别是宋、金、元时期的建筑遗存,既遵法度,又多创造。至明清,则古拙、自然,特色鲜明。</p> <p class="ql-block">崇明寺中佛殿</p><p class="ql-block">中佛殿位于高平市河西镇郭象庄村西,创建于北宋开宝四年(911年)。</p><p class="ql-block">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九脊顶。檐柱之间用阑额,无普柏枋,柱头施七铺作斗拱。服内的“断梁”结构是中国古代小材大用的独特创坐。</p> <p class="ql-block">南召文庙大成殿</p><p class="ql-block">大成殿位于陵川县平城镇南召文庙中轴线最北端,创建年代不详,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清道光四年(1824)重修。大成殿石瑚台基,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檐下斗拱为四铺作单下昂。</p> <p class="ql-block">Touch</p><p class="ql-block">祆神楼</p><p class="ql-block">袄神楼位于介休市北关顺城街,是三结义庙前的乐楼,又是街心点缀的过街楼。明万历年间(1573—1620)改建,清康乾时期重修。平面呈“凸”字形,总深20米,前部面阔三间,街心部分面阔五间,周设回廊。下层为庙门,上层为乐楼,中心为神龛,楼顶十字致山式。祆神楼构造奇特,雄健稳定,瑰丽壮观;为我国建筑史上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脊兽</p> <p class="ql-block">千古名刹一一青莲寺</p><p class="ql-block">青莲寺由北齐名僧慧远法师于天保年间(550-559)创建,初名硤石寺,唐咸通八年(867)御赐名为“青莲寺”。青莲寺下临丹河,背倚硖石山。其东浮山巨嶂横列,其南珏山双峰插天,硖石诸峰峭壁伟岸,四周山势若出水莲花,尽占河山风月之盛。殿宇楼阁隐现于层林翠绿中,熔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炉。青莲寺的选址体现了佛教寺院对优美自然环境的追求,也传达出中国传统风水形势说之精髓,背山面水,涵风抱气,因而造就了千古名刹。</p> <p class="ql-block">小木作</p><p class="ql-block">小木作是古代建筑行业对制作和安装非承重木构件的专称。在《宋代营造法式》中归入小木作制作的构件有门、窗、隔断、栏杆、外檐装饰防护构件、地板、天花(顶棚)、楼梯、龛橱、篱墙、井亭等42种。在书中占六卷篇幅,清雍正初年颁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称为装修作,并把面向室外的称为外檐装修,在室内的称为内檐装修,项目略有增减。</p> <p class="ql-block">坪上玉皇庙壁画</p><p class="ql-block">坪上玉皇庙位于沁水县端氏镇坪上村,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椽,悬山顶,殿内东、西、北三面皆有壁画。1991年因侯月铁路施工,晋城市古建筑艺术博物馆筹备组对壁画进行了揭取保护。壁画题记记载了该殿重修与绘彩等相关内容,时间为万历戊戌六年(1598),主要捐资人是本村人工部尚书刘东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画面以道教诸神朝觐为中心宣扬道家教义。构图和谐统一,画风严谨精密,人物造型生动,但其中出现几块绘画笔法和风格不同的画面,可能此壁画并非一人所作,而是出自多名画师之手。</p> <p class="ql-block">开化寺</p> <p class="ql-block">民居门楼复原</p><p class="ql-block">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大门,是主人的“门面”,直接反映主人的社会地位、收入水平、文化品位。晋城民居的大门,一般开设于院落东南角或正南,或为单独门楼,或依附于倒座建筑的底层,普遍为砖木结构,装饰华丽。通常以门枕石承托实木板门,石上雕刻瑞兽祥花等吉祥图案,板门饰以铁门环、饰件。</p><p class="ql-block">门额形式富丽,垂花门罩、额枋、荷叶墩、雀替等精雕细刻,图案内容多为吉样题材,民俗意味浓厚,生动地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三层《晋城古代文明》</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太行之巅,其地极高,与天为党,故称上党。上党在古代设二州府,泽州居其一,即是当今晋城。境内太行、太岳,中条三山盘结,丹河、沁河二水纵流,山河雄奇,地灵人杰,孕育出独特的地域文化。</p><p class="ql-block">晋城地当中原大地连接汾河谷地、内蒙古高原的孔道,因其控扼咽喉要津,历来为兵家所必争;而在和平年代,则是两大经济区域之间沟通和交流的纽带。自古形胜,无往而不利。加之物产丰富,战国以降渐成煤铁之乡,历经汉唐宋元,至明清而经济发达,商业繁荣,富甲一方。遍布晋城大地的古代文化遗存,展示着不平凡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铜扁壶,铜钫</p> <p class="ql-block">三锅陶灶</p> <p class="ql-block">昙始造像碑座</p><p class="ql-block">北齐 通长48.5厘米 通宽485厘米,通高32厘米</p><p class="ql-block">该石刻于1996年夏,在晋城市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莲寺大雄宝殿复原修集过程中出土,石刻正画浮胜一佛二菩萨图案,中佛端坐于碑首正中,佛头已毁,形制残损不可识,但轮廓清晰、佛像两侧为螭龙装饰,整体为一完整的碑刻形式,碑面刻有铭文64宗,二菩萨两侧站立,衣纹流畅,体态丰腴,这种佛坐碑首,菩萨立于碑之两侧的组会形式极为少见见。</p> <p class="ql-block">碑座三面精美的线刻人物,内容为供养礼佛图和佛经故事图,佛经故事图像内容属《大方等陀罗尼经》中的“十二梦王”造像题材。此经为印度大乘佛教密宗经典,主要讲述修行、供养、礼拜、持戒、仟悔等密咒经典,而“十二梦王”是该经宣讲忏法的主要内容之一。青莲寺北齐石碑“龙华像”与“十二梦王”图像的组合关系,符合北朝佛教未法时期祈求“弥勒”的时代精神,也是现存国内存世最早的佛教密宗实物</p><p class="ql-block">右刻所载大开乾明元年,为北齐废帝高殷在位的公元560年,藏阴寺据考是青莲寺的前身。据该碑所记,当时寺院主持昙始合道俗五十人之力为</p> <p class="ql-block">泥“王”字铭簸箕砚</p><p class="ql-block">唐</p><p class="ql-block">通高2.5厘米,长7厘米</p><p class="ql-block">晋城市建设银行工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参加大咖说晋东南“妙相凡尘”之旅,下午到达晋城,匆匆略过</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对面的公园里,前几天盛开的腊梅。虽遇低温萎蔫,但好歹也算遇上了春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