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引言</p><p class="ql-block">牟宗三先生晚年构建的“执的存有论”与“无执的存有论”体系,是其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这一体系以儒家心性论为根基重构康德哲学框架,并借助佛学圆教模型实现中西哲学融合。与此同时,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以及齐泽克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哲学思想,在西方哲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将牟宗三与拉康、齐泽克的哲学体系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我们从更广阔的视角理解东西方哲学的特质与内涵,为解决当代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提供哲学层面的思考。</p><p class="ql-block">二、存有论维度的比较</p><p class="ql-block">2.1 牟宗三的“两层存有论”</p><p class="ql-block">牟宗三借助“智的直觉”突破康德“物自身”不可知的限制,提出“无执的存有论”(物自身界)与“执的存有论”(现象界)的二分。无执存有论以“自由无限心”为本体,通过道德实践证成“物自身”的实在性,是儒家“心即理”的存有论转化;执的存有论对应科学认知与现象界的逻辑构造,通过“良知坎陷”从道德主体转向认知主体。在引用佛学资源时,牟宗三借天台宗“性具三千”的圆教模型,强调存有的“非分别说”与“存有圆具”,使“物自身”通过“智的直觉”当下朗现。</p><p class="ql-block">2.2 拉康的实在界与象征秩序</p><p class="ql-block">拉康的实在界是符号化失败的剩余物,是无法被象征秩序整合的创伤性内核。与牟宗三的“物自身”不同,拉康的实在界并非本体论上的圆满实体,而是主体分裂的根源,以“缺在”形式干扰象征界(语言、社会规范)的稳定性。牟宗三的“无执存有论”追求“天人合一”的圆融,消弭主客对立;拉康的实在界则凸显主体与符号系统的不可调和性,揭示“象征界的裂缝”。</p><p class="ql-block">三、主体性维度的比较</p><p class="ql-block">3.1 牟宗三以“良知”为核心的主体性</p><p class="ql-block">牟宗三以“良知”为绝对主体,通过“逆觉体证”实现心性与天理的合一。此主体性强调内在超越性,“智的直觉”直接把握存在本身,无需中介性符号的参与。</p><p class="ql-block">3.2 拉康的主体异化论</p><p class="ql-block">拉康认为主体是被语言异化的存在,通过“镜像阶段”误认自身同一性。从批判性张力角度看,牟宗三的主体性预设了语言透明性,忽视象征秩序对主体的结构性切割。</p><p class="ql-block">3.3 齐泽克的主体分裂论</p><p class="ql-block">齐泽克继承拉康的主体分裂论,提出意识形态通过“崇高客体”掩盖社会对抗的实在界创伤。例如,资本主义将商品拜物教包装为自然秩序,主体在欲望的能指链条中不断错位。牟宗三的“心性论”试图以道德理性统摄政治与科学,而齐泽克认为任何“普遍性”都是特殊利益的霸权化,二者在主体是否能达成“内在超越”上形成区分。</p><p class="ql-block">四、伦理学维度的比较</p><p class="ql-block">4.1 牟宗三的“圆善论”</p><p class="ql-block">牟宗三以“圆善论”解决康德未能完满的德福一致问题,主张通过“无限智心”的创生性,使道德与存在直接同一。此路径依赖儒家“仁体感通”的实践,将伦理问题转化为心性修养的工夫。有学者认为牟宗三强行将先秦儒家文本作存有论解读,存在“泛道德主义”倾向,但这实则是对其理论核心把握不足所致。</p><p class="ql-block">4.2 拉康与齐泽克的伦理观</p><p class="ql-block">拉康提出“不要向欲望让步”的伦理准则,将欲望视为他者欲望的转喻,伦理行动需直面象征界的裂隙;齐泽克进一步将欲望政治化,主张通过激进行动打破意识形态幻象,如以“死亡驱力”对抗资本主义的符号化暴力。牟宗三追求“心性 - 天理”的和谐,而拉康 - 齐泽克则强调道德伦理的悲剧性,即主体必须接受欲望的不可实现性,并在对抗中重构政治可能性。</p><p class="ql-block">五、现代性批判维度的比较</p><p class="ql-block">5.1 牟宗三的“坎陷论”与科技观</p><p class="ql-block">牟宗三的“坎陷论”认为科技属于“执的存有论”领域,需以“良知坎陷”为认知主体奠基,同时以道德理性范导技术发展,避免工具理性异化人性。例如,人工智能应服务于“心性”的终极价值,而非取代人的道德主体性。</p><p class="ql-block">5.2 齐泽克对数字资本主义的批判</p><p class="ql-block">齐泽克指出,算法推荐与社交媒体通过数据操控制造“伪需求”,将主体欲望量化并纳入资本增值逻辑。这种“后真相政治”是象征秩序对实在界的进一步遮蔽,需以精神分析揭示其无意识操控机制。</p><p class="ql-block">六、结论</p><p class="ql-block">通过对牟宗三与拉康、齐泽克哲学体系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他们虽根植于不同传统,但在当代社会都具有重要价值。牟宗三的“物自身”与拉康的“实在界”均指向超越符号化的领域,但前者可被道德直觉穿透,后者则永恒抵抗象征化;他们均拒绝启蒙理性的透明主体,但牟宗三以心性修养弥合分裂,拉康与齐泽克则以分裂为解放起点;牟宗三依赖“圆教”的终极调和,而齐泽克主张通过激进否定开辟新秩序,分别代表“内在超越”与“外在颠覆”的现代性方案。在技术资本主义时代,牟宗三的“心性范导”与拉康的实在界批判相互补充,提示我们哲学不仅要建构体系,更要直面存在的裂隙与人的有限性。中国文化尤其是新儒家对人的定义,为我们理解人类存在提供了独特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