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赫图阿拉城

海蟾

<p class="ql-block"><b>  初次来赫图阿拉古城时是在不经意间,原本欲探寻着清朝的祖陵之时,顺着苏子河走,尽走进了这座古城。就这样便勾起了我的好奇之心,在后来日子里又来两次,进行探寻。</b></p><p class="ql-block"><b> 赫图阿拉古城,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它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边陲重镇,满族文化的摇篮之一。更是因为这里是龙兴之地,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等众多清前时期的历史名人都出生在这里。这座古城位于辽东深山中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老城村。当我步入这片古老的土地,时间仿佛已经停滞,历史的风尘在这里凝固,一种厚重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b></p><p class="ql-block"><b> 赫图阿拉城是一座拥有400余年历史的古城,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的第一个国都,也是满族历史的摇篮。赫图阿拉又称兴京、黑图阿拉、赫图阿喇或黑秃阿喇,满语作hetu ala,为“横岗”之意。赫图阿拉城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开始筑内城,两年后又筑外城环之。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政权,年号天命。赫图阿拉城是清代关外三京之首,被御封为“启运之地”。这座古城选址在依托于连绵起伏的山区,依山傍水,地理位置极佳。努尔哈赤在此建都,以此为据点,逐步统一了东北地区女真各部落。努尔哈赤做为女真族杰出的领袖,以其非凡的军事才能和雄才伟略,奠定了清朝的基业。他不仅在军事上屡建奇功,更在文化和制度建设上,为后金政权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p><p class="ql-block"><b> 在赫图阿拉城的建设过程中,努尔哈赤深知都城的重要性,它不仅在于地理位置的优越,更谙知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的重要。因此,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心规划和建设这座都城。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开始,赫图阿拉城便成为了后金的都城。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继位后继续发展了后金政权。尽管后来迁都至沈阳(盛京),赫图阿拉城在后金政权中的地位并未下降,因其特殊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而倍受重视。尽管古城经历了多次战乱和破坏,但赫图阿拉城依然屹立不倒,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作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故乡,赫图阿拉城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虽然它早已失去了昔日的繁华,但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当我站在古城的城门前,望着那厚重的城墙和城墙上斑驳的痕迹,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历史的沧桑感。当我站在古城墙上,看到古城依山而建,地势险要,四周环水,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山水之间。俯瞰着周围的群山和田野,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个金戈铁马、英雄辈出的时代,仿佛看到当年的军队在这里集结;看到百姓们在这里劳作;看到努尔哈赤统帅军队出师的身影。</b></p><p class="ql-block"><b> 走进赫图阿拉城,就如翻开一段尘封的历史。走进城内,只见街道狭窄而曲折,古老的房屋和商铺错落在城内,青砖灰瓦、雕梁画栋,无不透露出浓厚的历史气息。那些古老的房屋和建筑虽然历经风雨侵蚀,但依然屹立不倒,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它们的坚韧与不屈。走在古城的街道上,耳边似乎还能听到马蹄声和喧嚣声。走在古城的街头巷尾,让人感受到那种古老而宁静的氛围。每一块石板、每一面墙壁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让你不由自主地沉醉其中。走在古城的石板路上,脚下的每一块石头都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变迁。来到努尔哈赤纪念馆里,看到了许多关于努尔哈赤的珍贵文物和历史资料,这些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传奇人物的一生。望着纪念馆前,努尔哈赤骑在战马上,手持长枪,目光炯炯地注视着前方的雕像栩栩如生。仿佛向人们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的故事。纪念馆内陈列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图片资料,其中努尔哈赤的盔甲、兵器、战旗等,无不在彰显着英武。这些文物见证了努尔哈赤的英勇与智慧,也反映了满族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的坚韧与拼搏精神。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努尔哈赤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对清朝建立的重要贡献。</b></p><p class="ql-block"><b> 来到古城中心,首先看见的就是一座宏伟的宫殿——兴京宫殿,也叫罕宫大衙门,它的名字寓意着金色的衙门,承载了努尔哈赤无数荣耀的时刻。宫殿的诞生是在公元1603年。大衙门对于当时的女真部落而言,意味着更多权力的象征和民族的希望。宫殿的设计是八角形,这象征着无尽的能量和永恒的辉煌。它的建筑风格为重檐攒尖式,屋顶陡峭而锐利,似乎预示着统治者的威严和权力。努尔哈赤就是在公元1616年的正月初一于此登基称汗。定国号为“大金”,年号为天命。想像中他站在那高高的宝座前,面对着众臣和子民,他的目光中透露出坚毅和果敢。这是对过去艰辛的回顾和向未来的期盼。在大殿中央的那把宝座,凝聚了太多的期待和情感,它是权力和责任的象征。宝座前是一张龙书案,这是他批阅奏折的地方,那些重要的文件就是在这里经过他的审阅和批示。每一次的决策都经过深思熟虑,凝结着努力和汗水的结晶。在这座宫殿的东西两侧,摆放着鹤衔莲花蜡台、熏炉和香亭。这些装饰物不仅增添了宫殿的庄重感,也寓意着吉祥和美好。鹤在中国文化中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莲花则代表着纯洁和高雅。而那些熏炉和香亭则散发出淡淡的香气,让人感到宁静和祥和。宫殿两侧还摆放着八旗的旗帜。这八旗是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建立的军事组织形式,也是当时清朝军事力量的核心。每一面旗帜都代表着不同的族群和部落,它们在这里汇聚一堂,象征着统一和团结。可见在这座宫殿里,无数的历史事件都是在这里引发。它见证了努尔哈赤的辉煌时刻,见证了清朝的崛起和繁荣。</b></p><p class="ql-block"><b> 在汗宫大衙门东侧就是罕王寝宫 ,四间建筑,东一间是罕王和大妃的寝室,西三间是罕王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 据史料记载,罕王和大妃冬天睡在南炕,夏天睡在北炕,对面炕摆有炕桌、火盆等是罕王吸烟品茶的地方,西间有南北西三面相连的万字炕,满语称为突瓦,其作用:一方面可以解决坐卧起居问题,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炕面散热来取暖。</b></p><p class="ql-block"><b> 继续前往来到了塔克世故居,这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与祖父觉昌安的府宅。‌塔克世故居不仅是努尔哈赤的出生地,也是其家族历史的重要见证。故居的东院为塔克世夫妇的居所,反映了当时女真社会中上层氏族的社会地位及经济状况,具有代表性的女真民居建筑形式。‌塔克世故居可以追溯到明朝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努尔哈赤在这里诞生。‌五年后,其弟舒尔哈齐也在这里出生。塔克世共有五个儿子,努尔哈赤是长子,其他儿子包括穆尔哈齐、雅尔哈奇和巴雅拉,他们都被称为贝勒,这是清初满族贵族的一种称号。‌塔克世在明朝万历十一年(1583年)去世,他的去世对努尔哈赤后来的崛起产生了重要影响。‌努尔哈赤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统一女真各部,最终建立了清朝。塔克世故居作为努尔哈赤的起点,见证了从塔克世故居到清王朝的崛起过程。 </b></p><p class="ql-block"><b> 正白旗衙门,地处汗宫大衙门东侧高台之上,是一处青砖青瓦硬山式四合院建筑。是正白旗旗主皇太极处理旗内军政事务的办公场所。正白旗衙门内现存正房五间,是赫图阿拉城保存较好的原始建筑。正白旗当时皇太极直掌的禁军,负责护卫皇室,享有极高的政治和军事特权。到顺治时期,正白旗取代了原本的正蓝旗,与正黄旗、正红旗为上三旗。这与摄政王多尔衮密切相关。皇太极去世后多尔衮继任为正白旗的领主,正白旗在清朝政治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许多大臣和皇亲都来自正白旗。正白旗的兵丁是皇帝的亲兵,负责护卫皇室和参与重要军事行动,是清朝军事核心力量。‌</b></p><p class="ql-block"><b> 在正白旗衙门岗下西南方,就是罕王井。是迄今国内仅存的唯一一眼木构泉水井,井深丈余,井水充盈,俯身可取,清澈见底,清爽甘甜,严冬不封,酷暑清凉。井呈长方形,以色木、柞木成井字叠压,井内径1.1米,井口以四块木板围成长方形,高出地面约30厘米,裙板厚约8厘米。因努尔哈赤在此城“建元称汗”,故称“汗王井”。在此我还了解到为什么叫努尔哈赤为“罕王”,原来努尔哈赤小名叫“小罕子”,称“可汗”后人们自然不能再叫“小罕子”,而昵称为“罕王”或“汗王”。</b></p><p class="ql-block"><b> 在探寻过程中,我还了解到“八大部”的由来。原来“八大部”是清朝时期“八旗”的早期军事组织,‌努尔哈赤的八大部‌是指他在统一女真各部过程中所征服或联合的八个主要部落,这些部落构成了后金的基础。具体包括:建州女真‌:建州女真是努尔哈赤的直接起源地,位于长白山北部、牡丹江、绥芬河流域。建州女真在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的管理下,逐渐形成了强大的势力‌。海西女真‌:海西女真主要居住在吉林扶余(伯都讷)以北的松花江大曲折后的江南,以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边的阿什河流域。海西女真在努尔哈赤的征服过程中,通过联姻和兼并逐渐被纳入后金的统治之下‌。野人女真‌:野人女真分布在从精奇里江下游直到库页岛的整个黑龙江南北广大地域。虽然起初对努尔哈赤的征服活动有所抵抗,但最终也被纳入后金的统治范围‌。乌拉部‌:乌拉部是努尔哈赤通过军事手段征服的一个重要部落,位于今俄罗斯境内‌。叶赫部‌:叶赫部是努尔哈赤征服的另一个重要部落,位于今吉林省境内‌。哈达部‌:哈达部也是努尔哈赤征服的对象之一,位于今辽宁省境内‌。辉发部‌:辉发部同样被努尔哈赤征服,位于今吉林省境内‌。科尔沁部‌:科尔沁部是蒙古诸部之一,努尔哈赤通过联姻和军事手段将其纳入后金的统治之下‌。这些部落的联合和征服为努尔哈赤建立了强大的后金政权奠定了基础。努尔哈赤通过联姻、兼并和军事征服等手段,逐步统一了女真各部,最终建立了后金,并与明朝形成了对峙的局面。</b></p><p class="ql-block"><b> 来到城隍庙前,我驻足良久。这座古老的庙宇见证了无数次的香火和祭祀,也见证了这座古城的兴衰变迁。当我走进庙内,看到那些古老的佛像和壁画时,心中钦佩努尔哈赤的政治远见和包容胸怀。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都城建立了七大庙,涵盖萨满和儒释道四教。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清太祖努尔哈赤以十三副甲起兵,开始了统一女真各部进而统一天下的征程。当时的女真各部都虔诚地信奉萨满教,努尔哈赤也如此,因此在其最早修筑的都城——赫图阿拉城时,就设立了祭天祠堂,不过当时还比较简陋,仅为“五椽,盖瓦”。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努尔哈赤建立赫图阿拉城,并在此称汗,建立了后金政权。随着后金军在战场上的节节胜利,赫图阿拉城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先后进行了三次大的营建工程,尤其是第三次,为了适应城中不同人群的选择,笼络汉、蒙、藏等各族,专门修建了“七大庙”。这七大庙包括堂子、地藏寺、玉皇庙、关帝庙、文庙、城隍庙和昭忠祠。七大庙涵盖了萨满教和儒释道三教。其中,堂子属于萨满教,文庙属于儒教,地藏寺属于佛教,玉皇庙、关帝庙、城隍庙都属于道教,而昭忠祠则是为纪念战争中阵亡的将士而建的庙宇或祠堂。堂子是努尔哈赤常去的,因此建在“其之所居五里许,立一堂宇,缭以垣墙,为礼天之所”。“凡于战斗往来”,他必率众“往礼之”。地藏寺是满族修建的第一座佛寺,主要供奉地藏菩萨、释迦牟尼和观世音菩萨等。因为在佛教诸神佛中,除了观音之外,地藏菩萨在下层民众中的信徒最多,所以修建地藏寺,也就是顺理成章之事。显佑宫是典型的道教正一派宫观。当时,正一派位居道教各派之首,这一派道士主要奉持《正一经》,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正投统治者所好,因此,努尔哈赤选定正一派道士主持寺庙。关帝庙的建立除了中国民间传统以外,也因为努尔哈赤对《三国演义》一书的喜爱。加上关羽在满族人民心目中也是忠义武勇的化身,所以被神化的关羽也同其他神佛一样,受到顶礼膜拜。城隍是神话传说中的城市守护神,城隍庙是中国古代城中最常见、数量最多的祠庙。此外,努尔哈赤还修建了文庙及诸祠,内中供奉孔子和颜子、子思、曾子、孟子四圣以及闵子、冉子等十二先贤,还有公羊高等先儒77位,公孙侨等先贤79位。此时我闭上眼睛,去体感那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沉淀。</b></p><p class="ql-block"><b> 在赫图阿拉城日子里我还参加和观赏了各种传统活动如满族的“萨满舞”等表演项目以及满族传统服饰和工艺品等制作流程等都能让你更加深入了解满族文化和历史传承等方面内容,领略到满族文化的独特魅力。</b></p><p class="ql-block"><b> 此次赫图阿拉城之行让我收获颇丰,让我领略到清朝的历史和文化,也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厚重。</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