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吴起--阴晋之战】 </p><p class="ql-block"> 魏国与秦国为争夺关中河西(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地区时常发生战争。前409年至前408年,魏文侯以吴起为大将,率兵攻打秦国,夺取了临晋(今陕西省大荔县东南)、元里(今陕西省澄城县南)、洛阴(今陕西省大荔县西南)、郃阳(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等五城,长驱直入至郑(今陕西省华县)。而秦国只能退守至洛水,沿河修建防御工事,并筑重泉城(今陕西蒲城县东南)加以防守。魏国占有全部的河西地区,并在此设立西河郡。由吴起担任西河郡守。</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89年,秦惠公见河西难下,下令举全国之力调集超过50万秦人参军,大举进攻秦国东进道路上的重要城邑阴晋。秦军在阴晋城外布下营垒,形势危急。</p><p class="ql-block"> 西河郡守吴起治西河,训练魏武卒,他请国君魏武侯举行庆功宴会,使立上功者坐前排,使用金、银、铜等贵重餐具,猪、牛、羊三牲皆全;立次功者坐中排,贵重餐具适当减少;无功者坐后排,不得用贵重餐具。宴会结束后,还要在大门外论功赏赐有功者父母妻子家属。对死难将士家属,每年都派使者慰问,赏赐他们的父母,以示不忘。</p><p class="ql-block"> 此法施行了三年。秦军一进攻河西,魏军立即有数万士兵不待命令自行穿戴甲胄,要求作战。面对这次秦军大规模进攻,吴起请魏武侯派5万名没有立过战功的人作为步兵,由自己亲自率领反击秦军。武侯同意,并加派战车500乘、骑兵3000人。</p><p class="ql-block"> 在秦军发动大举进攻前夕,吴起获得情报判断出秦军声势浩大表象下虚弱的军力,于是决心率军一战击溃秦军。吴起向三军发布命令说:诸吏士都应当跟我一起去同敌作战,无论车兵、骑兵和步兵,“若车不得车,骑不得骑,徒不得徒,虽破军皆无功”(《吴子·励士》)。然后,吴起率领魏军在阴晋向秦军发起反击。</p><p class="ql-block"> 魏军人虽少却全是装备精良的魏武卒,秦国兵虽多则多是简单武装的秦国农民。在这场战争中,秦军面对强大的魏军无力抵抗。被魏武卒反复冲杀多次击穿军阵,使50万秦军大败而逃,魏取得以少胜多的辉煌战绩。</p><p class="ql-block"> 战后魏国不但保卫河西之地,同时也因此引发“诸侯卑秦”,使秦国上下深以为耻。</p> <p class="ql-block">【孙膑与庞涓--桂陵之战】</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54年,孙膑运用“围魏救赵”战术,大败魏军。</p><p class="ql-block"> 魏国在战国初期因魏文侯的改革而变得强大起来,先后由吴起、庞涓训练的魏武卒是当时战斗力最强的军队。</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赵国进攻魏国的盟国卫国,夺取了漆及富丘两地(均在今河南长垣),此举招致了魏国的干涉。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大将庞涓率8万精兵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赵国苦战一年,面临灭国。</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53年(周显王十六年),赵国派使者向齐、楚两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们商议,邹忌反对救援,而段干朋则建议齐威王分兵一路向南攻打襄陵(今河南省睢县)来疲劳魏军,然后趁魏军攻破邯郸后救援赵国,这样既救援了赵国,又同时削弱了魏、赵两国。</p><p class="ql-block"> 齐国军师孙膑建议:“齐、赵是盟国,应以信义为重。齐国虽赶不上魏国强大,出兵救赵的确要担很大风险,可是如今魏国连灭数国,咄咄逼人,骄横已极,若再听任它灭赵,魏的势力将会更大,对我越发不利。我认为还是主动出兵,伺机而战,救赵于危难,给魏以重创为上策。”</p><p class="ql-block"> 齐威王采纳段干朋和孙膑的建议,兵分两路,一路齐军围攻魏国的襄陵,一路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兵8万去救赵国。当时,齐威王打算让孙膑担任主将,但孙膑以遭受过酷刑、身体有残疾为由拒绝。齐威王于是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让孙膑坐在带着蓬帐的车子中出谋划策。</p> <p class="ql-block"> 此时魏军主力已攻破赵国首都邯郸,庞涓率军八万到达茬丘,随后进攻卫国。齐国方面田忌、孙膑率军八万到达齐、魏两国边境地区。田忌想要直接与魏军主力交战,但被孙膑阻止。孙膑认为魏国长期攻打赵国,主力消耗于外,老弱疲惫于内,国内防务空虚,应当采用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的战术,直捣魏国首都大梁迫使魏国撤军,魏国一撤军,赵国自然得救。孙膑于是建议田忌南下佯攻魏国的平陵(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东北),因为平陵城池虽小,但管辖的地区很大,人口众多,兵力很强,是东阳地区(指魏国首都大梁以东的地区)的战略要地,很难被攻克;而且平陵南面是宋国,北面是卫国,进军途中要经过市丘,容易被切断粮道,佯攻此地能很好的迷惑魏军,造成庞涓产生齐军主将指挥无能的错觉。</p> <p class="ql-block"> 田忌采纳孙膑的计谋,拔营向平陵进军。接近平陵时,孙膑向田忌建议由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高唐(今山东省高唐县)两城的都大夫率军直接向平陵发动攻击,吸引魏军主力,果然攻打平陵的两路齐军大败。孙膑让田忌一面派出轻装战车,直捣魏国首都大梁的城郊,激怒庞涓,迫使其率军回援;一面让田忌派出少数部队佯装与庞涓的部队交战,故作示弱使其轻敌。田忌按孙膑的要求一一照办,庞涓果然丢掉辎重,以轻装急行军昼夜兼程回救大梁。孙膑带领主力部队在桂陵(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设伏,一举擒获庞涓。</p> <p class="ql-block"> 桂陵之战并没有击溃魏军主力,齐国也没有正式进攻魏国首都大梁,赵国首都邯郸仍为魏国所占领。公元前352年,魏惠王调用韩国的军队击败包围襄陵的齐、宋、卫联军,齐国被迫请楚国大将景舍出面调停,各国休战。</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51年,魏惠王与赵成侯在漳河边结盟,魏军撤出赵国首都邯郸。大约在此时齐国将庞涓释放,使其回魏国再度为将。</p> <p class="ql-block">【孙膑与庞涓--马陵之战】</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41年,齐国军师孙膑运用“围魏救赵”和“减灶示弱”的战术,大败魏军,俘虏魏太子申,导致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p><p class="ql-block"> 桂陵之战后,魏国虽未元气大伤,但实力受损。经过几年的休整后,魏国逐渐开始恢复对外进攻。魏公决定称王,举行逢泽会盟,在宋国都城外摆出天子仪仗,效法齐桓公九合诸侯,自称“夏王”,包括秦国在内的列国皆赴会,但是韩国、齐国并没有赴会,于是魏惠王下令襄疵领兵攻打韩国汝南的梁、赫,韩国派将军孔夜应战,韩国战败,后求救于齐。齐国在韩国五战全败后才出兵救援。齐威王抓住魏、韩皆疲的时机,任命田忌为主将,田婴为副将,率领齐军直趋大梁。孙膑在齐军中的角色,一如桂陵之战时那样:充任军师,居中调度。</p><p class="ql-block"> 魏国眼见胜利在望之际,又是齐国从中作梗,于是决定先放过韩国,命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气势汹汹扑向齐军,企图同齐军一决胜负。</p> <p class="ql-block"> 齐军已进入魏国境内纵深地带,魏军尾随而来,孙膑针对魏兵蔑视齐军的实际情况,在认真研究了战场地形条件之后,定下减灶诱敌,设伏聚歼的作战方针,造成在魏军追击下,齐军士卒大批逃亡的假象,并在马陵利用有利地形,选择齐军中一万名善射的弓箭手埋伏于道路两侧,规定到夜里以火光为号,一齐放箭,并让人把路旁一棵大树的皮剥掉,在上面书写“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字样。</p><p class="ql-block"> 庞涓在接连三天追下来以后,见齐军退却避战而又天天减灶,武断地认定齐军斗志涣散,士卒逃亡过半。于是命令部队丢下步兵和辎重,只带着一部分轻装精锐骑兵,昼夜兼程追赶齐军至马陵,见剥皮的树干上写着字,但看不清楚,就叫人点起火把照明。字还没有读完,齐军便万弩齐发,给魏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击,魏军顿时惊恐失措,大败溃乱。庞涓智穷力竭,眼见败局已定,遂愤愧自杀。齐军乘胜追击,又连续大破魏军,并俘虏了魏军主帅太子申。</p> <p class="ql-block"> 魏国在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遭受重创后,军事实力从根本上被削弱,又被秦国乘虚而入,从此丧失了独霸中原的能力,于是开始寻求组建联盟以共同抗击齐国、秦国的夹击,开启了合纵连横的时代。</p><p class="ql-block"> 齐国在桂陵之战,及随后的马陵之战中大获全胜, 并援救了赵韩两国,使其威望上升,齐国力量迅速发展,成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强大国家,称霸东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