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赤城是河北张家口一个古县,是传说中蚩尤与黄帝逐鹿大战起始的地方,赤城之赤有来自蚩尤之蚩一说。但同时,赤城之赤还有另一说,据纪录片《大河之北》讲述,赤城县名,来源于“后城赤壁”这一丹霞地貌奇观。</p><p class="ql-block"> 后城,赤城县东南部的一个镇。从北京昌平、延庆一路向北,沿白河北岸的S353公路进入赤城县,远远就能望见一座巨大的赭红色山体。其实,与其说它是山,不如说它更像一面屏风——它没有山峰尖耸的面貌,相反,它顶端平坦,两侧一边为断裂山谷,一边为峭壁悬崖;它的宽度仅几百米,而长度却达20公里左右,从后城镇北边,自西南向东北方向延伸至龙门所为止,当地人称它“四十里长嵯”。 </p><p class="ql-block"> 到达赤城后城沿公路到曹家窑大牌楼转入村道,顺着村道一直前行过小桥后只有一条上山路,直到二道洼村小广场。后面的路基本要四驱升高过的才能上到山顶。因我们有普通轿车上山几无可能,所以,只有徒步1.8Km最终到达山顶。还有一条越野穿越的路,但需要有轨迹和准确导航路线才可以,否则,迷途知返时间不充裕,沿原路下山估计贪黑走夜路了。山顶的景色需要宽广的视野才能领略它的壮美只内在!值得再次前往探寻其幽深的秘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赤壁长嵯|轨迹路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赤壁长嵯|3D轨迹视频</p> <p class="ql-block"> 它是一块通体高600多米的摩天巨石,它是由上亿年地壳运动构造形成,是由砂岩、花岗岩、火山岩等组成。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经过日晒、雨淋、冰冻、风吹,松软的岩层不断剥蚀崩塌,坚硬的岩石亭亭矗立,形成了千姿百态的丹霞地貌。这里地势本来就高,海拔一千多米。在一千多米的“地基”上,有着高度三百多米的山坡作为“底座”,当地人称为“土台”。这“土台”如同一个厚重的盘子,上面托举着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的巨大单体岩石。是的,那如屏风一样高高矗立的,不是由许多石头组成的山峰,而是一整块的巨石。巨石南端名为“滴水崖”(有时在媒体报道中也代指整块巨石),高度560米,后城镇人每天仰头可见;从南向北,高度逐渐降低,至最北端,降至40-50米。2013年7月,一则消息见诸河北各大媒体:《赤城滴水崖挑战世界第一巨石》。消息称,位于澳大利亚中北部的艾尔斯岩号称“世界第一巨石”,其基围周长约8.5公里,而滴水崖直线长20公里;艾尔斯岩海拔高度348米,而滴水崖净高就达560米。赤城正准备组织专家对滴水崖进行测定,一旦数据确定,它完全能挑战艾尔斯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后城赤壁更适合攀登、近瞧。它如一条巨龙,龙头朝南,正对着后城镇。在南端最高的这面峭壁上,古人于净高度40-50米一线开凿的石窟朝阳观、千佛洞,如同龙头上的两只眼睛,一左一右。有山路修至峭壁跟前,有凿石而成的阶梯通向隐藏在半壁的石窟。古人信仰的力量将巨石也部分地征服了。西边的朝阳观,有洞窟七八个,其中一个名为滴水洞,洞内石缝里长年滴水,寒冬不冻,滴水崖即因此得名。这些洞窟中有许多石雕佛像,是明嘉靖三十年宣府官员吴钦主持历经五年开凿而成。明朝徐渭游历至此,曾作诗赞道:“朝阳道观一石悬,滴水孤崖百丈边。余气出关连大漠,长风吹壁立青天。窗扉近在栖雕处,阁道都栏坐客前。不信夜来高顶望,定应笙鹤下瑶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从巨石南端,只能到达两石窟。再向上,任你有堪比猿猴的攀爬本领也是上不去的。而从巨石西边的二道洼村,则可以驱车一直开到崖顶。崖顶平坦如砥,绿草如茵,居高远望,山川田野尽收眼底,清风吹来,那份惬意舒爽,在山下是体会不到的。如果不想走,还可以夜间露营,看星星、看日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其中滴水崖高180米,是中生代侏罗纪紫红色砂烁岩组成的悬崖,历史上有“幽燕第一峰 ”“天下第一石”之称。这就是后城赤壁——“碧峰万仞滴水惊华夏;富饶祥云一石震九州。”</span></p> <p class="ql-block"><b> 在赤城县与北京市交界处的巍巍群山中,有一处北方并不多见的丹霞地貌,名为四十里长嵯。</b></p><p class="ql-block"> 赤城四十里长嵯,亚洲第一大单体巨石,可与澳大利亚艾尔斯岩石媲美。它保留了明代石窟造像和摩崖石刻,还是越野、登山爱好者推崇的旅游胜地。曾有37名八路军壮士在这里纵身跃下600米悬崖,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战悲歌。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赤城四十里长嵯。</p><p class="ql-block">▶单体巨石矗立群山深处</p><p class="ql-block"> 丹霞地貌是“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在霞光的映衬下,红、黄、白、灰等鲜艳色彩把无数的壕沟和山丘装点得五彩斑斓,光彩夺目。</p><p class="ql-block"> 在赤城县与北京市交界处的巍巍群山中,有一处北方并不多见的丹霞地貌,名为四十里长嵯。它是世界排名第三、亚洲排名第一大的单体巨石,可与澳大利亚的艾尔斯岩石媲美,有“北方第一大丹霞”“天下第一石”之称。</p><p class="ql-block"> 从赤城县城出发,向西南行驶1小时,约40公里,就到达后城镇。“看,大石头!”穿过蜿蜒的沟壑,驶入山间盆地,距离目的地还有5公里,这块高达600米的摩天巨石,犹如一座巨大雄厚的红色屏风巍然矗立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嵯”即“陡峭的山貌”。远观四十里长嵯,丹崖碧顶,三面绝壁,峭如刀削,它南起后城镇,北到样田乡,自南向北延伸20公里,四十里长嵯因此得名。走到近处,长嵯的样貌呈现更为细致。由于地质构造运动,长嵯上下两层都是火山岩,中间层富含氧化铁,三个岩层叠加起来,如同一个大“三明治”。据资料记载,这里的赤岩形成于侏罗纪时期,年龄不少于1.4亿年。</p><p class="ql-block"> 四十里长嵯南北纵贯,形成陡峭的地质断面,蜿蜒如龙。在长嵯南北两端,又衔接了赤城境内所修筑长城的两端。长嵯上,每隔一段距离都建有烽火台。烽火传信,南北呼应,四十里长嵯俨然成为一道“自然长城”。近年来,四十里长嵯逐渐进入众多越野、户外运动爱好者的视野。驾驶越野车,登长嵯顶,在崖壁边航拍,成为越野一族最为推崇的“打卡”方式。</p><p class="ql-block">▶明代石窟造像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在历代,在岩石崖壁上石窟造像、题字雕刻,成为建筑艺术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十里长嵯这一巨石,为石窟造像、摩崖石刻提供了基础条件。</p><p class="ql-block"> 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宣府官员吴钦游览到此,看中这块宝地,决定修建道观。匠人们在四十里长嵯崖体下大规模开凿,最终在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初竣工。因道观朝向东南,既可远眺群山,又可俯瞰河谷,还比河谷人家率先看到旭日,所以得名朝阳观。</p><p class="ql-block"> 朝阳观景区有正阳门、东西天柱、琼楼玉阁等奇观,有15个石窟,石窟内造像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由朝阳观景区入口向东而行200米,即可看到崖正中一方形大石洞。洞东刻“关外名山”,洞西刻“壁立万仞”,顶额为“维塞奇观”。再沿崖底向东而行,是千佛洞,每尊石像全部依山体岩石雕凿而成。</p><p class="ql-block"> 然而,石窟造像由于明王朝的垮台而半路夭折,在崖壁上遗留下一排排碗口大小、当年打桩时的洞窝。</p><p class="ql-block">▶英雄壮举世人铭记心中</p><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长嵯红得如同血染、庄严肃穆,像是在向世人昭示,这里曾留下过一段英雄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1942年5月,八路军平北十一团干部和地方党、政干部60余人,由平西经平北转移去冀东,平北十团负责护送。在怀来经过铁路时暴露,在被敌人追至后城四十里长嵯后被4000多敌人包围。在与敌激战两昼夜后,主力部队安全转移,阻击部队却被敌人包围在嵯头上。最后,阻击部队弹尽援绝,37名八路军战士纵身跳下悬崖,除龙文水同志生还外,其他人壮烈牺牲……这是赤城人民抗击日寇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站在四十里长嵯之巅,远望山河秀丽、村庄安静祥和、城市生机勃发,我们感慨万千。英雄的鲜血染红了长嵯山,不屈的气节注入了赤城人的血脉,长嵯上舍生取义的壮举铸就成燕赵儿女、华夏儿女的精神品格,一首流淌千古的抗战悲歌,让人们永远铭记:丹霞赤壁耸入云,山河破碎意难平。纵身一跃英魂在,碧血丹心照后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致敬|江山如此多娇,富贵吉祥平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