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漂亮的墙”到“我的家”——高唐县汇鑫街道中心幼儿园小二班3月观察记录

汇鑫街道中心幼儿园

游戏背景 <p class="ql-block">本月我们的户外自主游戏区是积木区,因为要进行一个月的持续观察,所以我从一开始就怀着期待的心情去看孩子们玩了什么。但是连续几天下来,也没有看出什么。反而因为紧挨着大一班游戏区(也是积木区),看到大班的孩子们玩的热火朝天,我心里既羡慕又着急,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班里孩子的游戏水平呢?我试图鼓励班里幼儿可以去和大班的哥哥姐姐一起搭建,或者过去看看他们玩的什么?但是大部分幼儿不想去,个别跑过去看的小朋友也是看两眼赶紧跑回来了,根本就没有加入大班孩子游戏的勇气。于是我拍摄了几张大班孩子搭建的作品,带回班里进行集体分享。其中有一张是搭花墙的作品引起了小朋友的注意,有个孩子说:“这个墙真漂亮!”于是我们观察讨论了这面墙的搭建方法,没想到第二天,那个赞美墙真漂亮的孩子就真的自己搭建出了“漂亮的墙”……</p> “漂亮的墙”初现 <p class="ql-block">2月20日</p> <p class="ql-block">萱萱(图中女孩)先是用正方形厚块搭建了一小块墙,然后跑来叫我:“老师,看看我搭的!”我看到后惊呼:“这么好看!”萱萱高兴极了:“这是我搭的!我还没搭完呢!”于是便跑去继续搭建。</p> <p class="ql-block">后来又用了正方形薄块在旁边搭建了一块墙,两块墙慢慢地被连接在一起变成一片长长的墙。</p> <p class="ql-block">分享时,萱萱分享了自己的搭建技巧:我是一个一个摞上去的,到最上面的时候就只能放一个了。</p> <p class="ql-block">教师思考:萱萱初次搭建“漂亮的墙”,在老师的赞美中得到肯定,激发了幼儿继续搭建的兴趣。在搭建中和分享时,幼儿的重点在于搭建技巧——一块一块的往上摞,摞到最上面就剩一块了,而没有关注其他,如材料的选择、牢固程度,这也成为我继续观察下去所关注的一点。</p> “漂亮的墙”不漂亮 <p class="ql-block">2月24日</p> <p class="ql-block">萱萱还在搭建“漂亮的墙”,这一次,苇苇和墨墨也加入进来。苇苇墨墨负责搬运积木,萱萱负责搭建。萱萱会告诉她们需要拿正方形的积木,苇苇和墨墨一摞一摞的搬过来好多正方形积木。萱萱在摆放积木的过程中,会不断的调整,有的积木已经放上了,会因为摆放的位置不对,推倒后重新摆。</p> <p class="ql-block">萱萱在这边摆积木的同时,旁边的羽汐和新林也摆放了同样类似的墙,他们选用的是长方形积木,而且积木和积木之间没有留空隙,也是用了递减式向上摞积木的方法。</p> <p class="ql-block">后来,苇苇和墨墨也参与到了漂亮的墙搭建中,开始和萱萱一起往上放积木。当墨墨拿起一个正方形厚木块放上去的时候,苇苇会提醒:“你换一个最小的薄的积木。”墨墨就会立刻换一个薄的正方形小积木。</p> <p class="ql-block">后来的搭建中,墨墨开始往上放长方形的薄木块,萱萱也跟着往上放长方形木块。在顶端搭完最后一块后,三位小朋友开始随意找地方摆积木,搭建的墙逐渐改变形状——不再是倒三角形状。</p> <p class="ql-block">教师思考:</p><p class="ql-block">①搭墙的游戏随着幼儿的增多出现短暂的分工,有人负责搬运,有人负责搭建。</p><p class="ql-block">②搬运积木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从萱萱的一块一块拿积木变成了双胞胎姐妹一摞一摞抱积木。</p><p class="ql-block">③旁边新林和羽汐搭建的“房子”用了同样的搭建方法,只是用了不同的积木,且积木之间没有空隙。对比中可以发现两组小朋友的搭建水平存在差异。</p><p class="ql-block">④苇苇搭建时会考虑积木的厚度,在同伴拿到不合适的积木时会提醒同伴更换。但是到后来的搭建中没有继续保持严谨的态度,搭建材料和搭建方法都变得随意。</p> <p class="ql-block">2月25日</p> <p class="ql-block">再后来的搭建依然保持这种状态,我就此游戏进行了分享:</p><p class="ql-block">师:可以分享一下你们这个墙是怎么搭的吗?</p><p class="ql-block">萱萱:一个一个(积木)放上去的。</p><p class="ql-block">墨墨:我们用的正方形的积木搭的。</p><p class="ql-block">苇苇:我们那里(两块积木中间)都有一个小空,可以看到外面,不留小空的话容易摔倒。</p><p class="ql-block">师:我看到你们昨天也一起搭建了一个这样的墙,今天搭的和昨天的有什么不同呢?</p><p class="ql-block">苇苇:昨天搭的这一个,就想着拿多多的积木搭一个高的。一开始用的是扁扁的方的积木,后来用了厚的积木,因为它更高。</p><p class="ql-block">师:我发现后来最顶层剩一块积木的时候就没有办法再往上摞了,是这样吗?</p><p class="ql-block">墨墨:还能往旁边放呀!</p><p class="ql-block">萱萱:可以往下面放。</p><p class="ql-block">师:你是说在最下面一层继续放积木,然后再往上垒高,对吗?</p><p class="ql-block">萱萱:是。</p><p class="ql-block">师:关于她们的作品,小朋友有想说的吗?</p><p class="ql-block">羽汐:要用同样的积木,她们用的有大的也有小的,要用一样的积木才行。</p><p class="ql-block">沫沫:用一样的积木摆出来好看。</p><p class="ql-block">教师小结:关于让墙继续变高的方法,萱萱想到的是在最下面一层继续加积木,关于要用同样的积木还是不同的积木搭建出来的墙更漂亮,羽汐、沫沫和萱萱的想法有些不同,我们明天可以试一试用相同的积木搭和不同的积木搭,做对比,看看到底哪个更好看。</p> 我的更好看 <p class="ql-block">2月26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新林)</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苇苇、萱萱)</span></p> <p class="ql-block">两组小朋友同时用搭花墙的搭建方法搭建了各自不同的墙。新林选用了正方形厚块,墙的长度偏短,<span style="font-size:18px;">搭建后便和同伴玩起了角色游戏,</span>这面墙的里面是他的家。</p><p class="ql-block">苇苇和萱萱则是选用了长方形薄块,搭建了一面长长的墙。</p> <p class="ql-block">分享时,孩子们对两面墙的看法产生了分歧。</p><p class="ql-block">师:这一次苇苇和萱萱搭建的墙和上次一样吗?看到这次搭建的墙,你有什么想说的吗?</p><p class="ql-block">幼:不一样,这个用的长方形积木,她原来用的正方形的。</p><p class="ql-block">师:是用的材料不同了,搭建的方法一样吗?</p><p class="ql-block">幼:不一样。</p><p class="ql-block">师:具体说说,哪里不一样?</p><p class="ql-block">幼:上次用的是正方形积木,这次用的长方形的(积木)。</p><p class="ql-block">苇苇:是一样的,都是摞上去的。</p><p class="ql-block">师:苇苇觉得用到的方法是一样的。你们这面墙和新林搭建的墙相对比,你有什么想说的吗?</p><p class="ql-block">幼:新林那个墙太小了,不好看。</p><p class="ql-block">幼:新林那个好看,苇苇那个排的乱七八糟的,不好看。</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幼儿关于搭建方法是否一致产生了分歧,对于谁搭建的墙更好看也产生了不同的看法。</p> <p class="ql-block">教师思考:当我问到两次搭建用到的方法是否一样时,很多小朋友表示因为上次用的积木和今天用的积木不一样,所以搭建方法不一样,可见部分幼儿对墙的搭建方法与使用材料的界定不能够区分和理解。在判断到底哪面墙更好看时,幼儿的判断依据是“大”和“小”,以及是否整齐,在游戏里,孩子们有自己的审美标准。</p> 不想玩了 <p class="ql-block">接下来的几天,苇苇和墨墨生病请假了,萱萱一个人也慢慢失去了搭墙的兴趣,搭花墙的游戏不再持续。反而新林小朋友每次都会搭建一面小墙作为“家”来进行角色游戏。</p> <p class="ql-block">随着室内建构主题“我的家”深入,新林的“家”改变了搭建方法——使用了围合的方式搭建了一个大大的家,可以在里面摆放各种各样的家具,有电视机、沙发,有冰箱、橱子和餐桌。</p> <p class="ql-block">3月7日</p> <p class="ql-block">新林搭建的家不再局限于一层积木,借着之前搭花墙的经验,新林搭建了第二层。但是两层的积木特别容易倒,新林邀请子扬到自己家做客,子扬进到家里一坐下墙就倒了。</p> <p class="ql-block">一对一倾听时,新林说:“我提醒过张子扬不要坐下,我怕他给坐坏了。”我问新林为什么不搭花墙了呢?新林说:“我想搭一个家,然后和丁羽汐玩过家家,我需要把我的家围一个很大的那样,就可以进去了。”</p> <p class="ql-block">教师思考:新林的搭建目的是为了过家家,搭建一个可以“进到里面”的“家”,而之前搭建的花墙不能满足新林的游戏需要,所以新林对搭花墙的游戏渐渐失去兴趣。</p><p class="ql-block">支持策略:教师抓住幼儿搭建能够“住进去”的家的兴趣点,在原有的“搭花墙”的搭建技巧基础上给予幼儿经验支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教师思考:是不是可以用搭花墙的搭建技巧进行围合,搭建出一个可以进到里面的“家”呢?</span></p><p class="ql-block">我拍摄了几张大班幼儿垒高围合的作品,搭建技巧符合压缝垒高,以集体分享的方式请小朋友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孩子们说出了自己的发现:他们是用积木围成了一个圆,还用小胖老师的压缝法搭了几层。</p><p class="ql-block">教师思考:孩子们注意到了作品可以用积木围起来,搭建一个圆形的家,墙可以搭很高。这些经验是否可以迁移到我们的游戏中呢?带着这样的期待,我继续观察。</p> 重现“花墙” <p class="ql-block">3月12日</p> <p class="ql-block">苇苇、墨墨回来后依旧热衷于搭建漂亮的墙,萱萱很快加入了她们的游戏。她们换用了长方形厚块,并且在搭建到第六层的时候出现了拐角。</p> <p class="ql-block">越来越大的墙吸引了酉酉过来一起玩,她们还在墙上做了装饰。酉酉和萱萱在墙的里面玩起了过家家的游戏。</p> <p class="ql-block">教师反思:苇苇、墨墨和萱萱从一开始用正方形薄块搭建花墙,到后来加入正方形厚块、长方形薄块,最后调整为长方形厚块,从最开始的一小块墙,到后来的拓展延长至出现拐角,可以看到幼儿游戏中会通过不断的尝试获得经验,并将一次次经验运用到下一次游戏中。</p> 我们的“家” <p class="ql-block">3月13日</p> <p class="ql-block">随着墙越搭越大,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参与进来,大家各自搭建自己的那一部分,原来的拐角墙再次出现第二个拐角,逐渐围合。</p><p class="ql-block">游戏中幼儿自主分工搭建不同方向的墙面,也有幼儿主动承担起运积木的任务,红衣男孩一次次尝试给墙上安装一个窗户。整个搭建过程,幼儿都是选用长方形厚块,墙面搭建的整齐漂亮。</p> <p class="ql-block">最终,孩子们在搭建中实现了围合,四面墙连接在一起,围成了一个“家”。小朋友们都进到“家”里,新林(红衣男孩)和子扬(黑衣男孩)玩起了打电话的游戏。</p> <p class="ql-block">搭建后期,幼儿对积木规格的选择不再重视,开始加入了各种形状的积木,使墙变高。</p> <p class="ql-block">教师反思:</p><p class="ql-block">1.从一开始的苇苇、墨墨和萱萱一起搭建“漂亮的墙”到后来围合成一个“家”,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参与到搭建游戏中,并且可以分工搭建,经验的积累和传递在游戏中自然而然产生。</p><p class="ql-block">2.材料的选择是在一次次尝试后决定的,幼儿最终使用了长方形厚块搭建,使墙更加漂亮,但是在最后搭建的“家”又出现了不同规格积木搭建的状况,然而并没有幼儿提出质疑,说明幼儿最后的游戏兴趣发生转移,更多幼儿在意的是在“家”里玩。</p> <p class="ql-block">游戏后的谈话环节,幼儿发现了搭建好的“家”出现问题:搭的家没有门,全都被围起来了,进出家都很不方便,容易把积木碰倒,怎么办呢?</p><p class="ql-block">经过讨论,幼儿决定开辟出一道门。那么从哪里开门合适呢?</p><p class="ql-block">新林:“从搭的不好的地方开一个门。”大家一致同意。</p> <p class="ql-block">3月14日</p> <p class="ql-block">幼儿在搭建不整齐的地方拆掉了积木,开辟出一道门,但是由于没有提前分配好任务,大家一拥而上,把整个一面墙都拆掉了。</p> <p class="ql-block">随着游戏的发展,我并没有看到我所期待的孩子们修复“家”的画面,而且大家忽略了被推倒的墙,直接进到“家”里玩起了角色游戏。只有酉酉在另一面墙上继续搭建了更长的墙。</p> <p class="ql-block">小男生在家里玩起了奥特曼打怪兽的游戏。</p> <p class="ql-block">萱萱在家里开了一家化妆店,可以免费化妆、做美甲。</p> <p class="ql-block">教师反思:</p><p class="ql-block">1.幼儿经验源于游戏,又回归于游戏。幼儿在整个搭建中尝试用不同的积木搭建花墙,从花墙如何搭建到怎样更漂亮,最后选择只用同一种积木(长方形厚块)搭建,才又牢固有漂亮,这些都源于幼儿在游戏中的不断尝试,最后搭建出的“家”也是融合了前期经验才完成的。</p><p class="ql-block">2.幼儿游戏会根据兴趣需要发生转移。新林在游戏中热衷于玩“娃娃家”的角色游戏,连续搭建了几天的“花墙”并没有满足自己的游戏需要,于是果断转变搭建方式,适应自己的游戏需求。游戏兴趣的转移并不是简单的“喜新厌旧”,而且儿童用独特的方式建构对世界的理解。</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3.萱萱最初搭建花墙就是简单的模仿行为,在受到赞美之后激发了搭建兴趣,从而一步步搭建出越来越漂亮的墙,期间了解到怎样搭建可以搭的更高,用哪种材料搭建更漂亮,丰富了搭建经验。</span></p> <p class="ql-block">编辑:李明君</p><p class="ql-block">审核:李盼盼</p><p class="ql-block">终审:赵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