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桥古街游〈十五〉石曲街南古炮台

夏天的白杨

<p class="ql-block">  周日下午,在路桥十里长街最南段的石曲街探寻古迹一一</p> <p class="ql-block">  相对重建一新的十里长街北段而言,这里才是最具原味的老街。</p> <p class="ql-block">  走过陡门宫,沿老街继续往南走,过粜糠桥不远,一座古朴的方形建筑便映入眼帘,那是古炮台。它矗立在石曲小学西门边,与充满活力的现代教学楼形成鲜明对比,却又和谐共生。</p> <p class="ql-block">  走近细看,炮台为砖、石木结构,共三层,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长4.8米、宽4.5米、高8.5米。一、二层用宽0.3米的长条石错缝垒砌,三层则用青砖砌成,屋顶四周近1米高的女儿墙,更增添了几分古朴韵味。整个外墙用白灰灌浆,虽历经岁月,仍能看出当年建造时的精细。炮台内架有木楼板,并以木梯连接楼层。各面均设瞭望口和射击孔,应有较好的防御功能。</p> <p class="ql-block">  炮台于20世纪30年代石曲人方庚甫为抵御土匪而建。2012年被公布为区级文保点。2017年被列入台州市第二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单。后被政府修缮过,列为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方庚甫是一位慈善家、实业家,曾任台州新瑞平轮船公司董事长,上海市十六铺台公申商行经理、上海市台州同乡会会长、台州会馆董事长等职,他同十里长街最北段的河西街的杨晨一样,为开拓台州港口航运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其孙方正中就读于石曲小学,后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38年在海门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参加“春野救亡剧社”,担任理事,赞助创办椒江书店。1940年编辑出版木刻画刊《巨轮》。他用相机,记录了我党在反法西斯、反独裁、反内战,迎接新中国的光辉事业的轰烈场面。那年,他与当时台州地下党的负责人王槐秋先生结识后,便从此认定了共产党。一次王槐秋负伤,就在当局大肆搜捕的紧要关头,方老冒死救了王槐秋。那时地下党经费拮据,方老毫不吝啬,慷慨相助,不知其数。新中国成立后,方老曾担任黄岩中学校务委员。方老对浙江乃至台州的摄影事业贡献巨大,作品《大军进城》、《盐田》、《七仙女》等,奠定了方老摄影成就;90高龄的他仍坚持创造,授徒,可谓桃李芬芳,其倡导的摄影作风,至今为台州摄影人所敬仰之。</p> <p class="ql-block">  这座古炮台不仅是建筑的杰作,还是红色历史的见证者。1949年解放前夕,中共台州地工委副书记王槐秋在此设立地下工作联络点。同年4月,椒南工委书记郏国森在此主持召开临、黄、温三县教育工作者代表会,布置稳定时局、迎接解放事项。</p><p class="ql-block"> 抚摸着炮台的墙壁,仿佛能感受到当年革命者们在这里紧张而有序地工作,为解放事业而努力奋斗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离别时分,我再次回望石曲古炮台,它在阳光下显得更加庄严肃穆。它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忆,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激励着我们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奋勇前行一一</p> 石曲炮台 <p class="ql-block">长街南首耸方楼,条石勾连岁月悠。</p><p class="ql-block">青瓦密铺藏凤影,白灰匀筑固金丘。</p><p class="ql-block">望潮窗揽沧波色,御寇孔含星汉秋。</p><p class="ql-block">昔日赤旗同力举,今时绮梦共心酬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