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证‍——回忆系列之四

明辨是非

<p class="ql-block">因女儿的工作需要一张她大学的证书,我就在家翻箱倒柜地找。结果,她的证书没找着,我却翻出了一堆的证。面对面前一堆各种各样的证,过往的岁月浮现在眼前,一件件事情,一个个场景,记忆像潮水一样涌上心头,于是,我决定写一写它们。</p> <p class="ql-block">  先从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证写起吧。</p><p class="ql-block"> 1982年,我们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仪征化纤。下面这三张证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最特殊的一年,同时有两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分配到仪化公司的77、78两届的大学生就高达五百多人。年轻人多,且多到了适婚年龄,要结婚,就要有房子,乐业必须先安居嘛!</p><p class="ql-block"> 那会儿单位是分房子的,仪征化纤公司有专门的房产科。领过结婚证后,就可以到房产科去登记排队。工作人员会根据你的年龄大小来先后安排房子。只记得当时房产科的工作人员特别“神气”,所有年轻人都要对他们毕恭毕敬,毕竟分房的权利在别人手上,这点人情世故还是懂的。但实话实说,当时分房子基本还是公平的。</p><p class="ql-block"> 房子到手了,发你一本证:职工住房证。里面登记着房子所在的村、栋,门牌号,面积、户型等信息。有了这张证,就说明你在仪征化纤真正有了立足之地了。</p><p class="ql-block"> 因为工龄不是很长,年龄在所有年轻人中也不是最大的,按排队结果,我的第一套房子是在浦东三村的21栋203,面积是21+6,两个房间,客厅六平方,厨房卫生间不包含在内。但那时候开心啊,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了,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了!从此,我们在这张证的护佑下,结婚,成家、生娃,开启了一段新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  人是要吃饭的。成了家,就自己开火做饭。粮油不像现在随时随地可以买,那时还是定量供应。稍微上了年纪的人都应该记得定量供应吧!证的第一页写的是户主的信息,第二页就是“人口粮油计划核定”我们家三口人,两个大人每月定量26斤,小孩子居然有23斤,所以我们每个月就有75斤粮食。拿今天的饭量看,这些粮食无论如何也吃不完,根本吃不完!可是在那个年代,这些口粮必须精打细算才能刚刚够吃!为什么?那时候年轻,能吃,会吃,饭量大,两碗不过“冈”,这是其一;那时油水少,物质没有现在那么丰富,肉类吃得少,肚子里没油水,只能靠拼命吃饭来填饱肚子,这是其二;那时还经常出差,必须省下点来换成江苏地方粮票或者全国粮票。那时候的全国粮票很吃香,有了它才能走遍天下,吃遍天下,这是其三。</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时兴发券,粮券、油券,你拿着这些券去买米买油。所以这个证是又粮油券的发放记录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翻开“粮油供应证”,当年发券的次数斤数被清清楚楚的记录在内。从这张照片中的记录可以看出,我们一家三口平均每个月发大米券75斤,油券9斤,肉贴5元。</p><p class="ql-block"> 记录到93年底就戛然而止了!是取消粮油证粮食敞开供应了?我想应该是的吧!</p> <p class="ql-block">  就在我写这些文字的时候,从供应证的塑料封皮内,突然发现了这些购粮券。当时节衣缩食还省下100多斤粮券,如今只能夹在供应证里留做纪念了!</p> <p class="ql-block">  这是公费医疗证。发证日期是83年10月,很早了,距今已经快42年了。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有的。看病带上它能享受公费医疗。打个针,拿个药,看个病什么的基本不需要自己掏钱,即使掏钱也是很少的。不得不说当时的政策是非常好的。</p> <p class="ql-block">  这还是和公费医疗有关的证。这是仪征化纤公司专门为职工发的“劳保医疗证”。发证日期是94年6月。“劳保医疗证”顾名思义应该和劳动保护有关。凡是公司的职工,出了劳动保护方面的伤情,这个证就起了大作用了,全部费用由公司负责。我的这张证放在家里一直也没有派上用场。我们做老师的,工伤基本是谈不上的。学校里非常安全,证用不上也很正常。</p> <p class="ql-block">  再来说说这张证。这是一张准生证。这张证大多数50后、60后、70后都应该记得,但对于80后,90后,00后来说,估计是天方夜谭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年轻的时候,结婚后要生孩子一定要有上级部门颁发的这张证——准生证,即准许你生孩子,你才可以生,否则,就是违法,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违反党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当时计划生育是抓得很紧的,没有这张证,是不能生育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们七七、七八两届一下子有五六百人分配到仪征化纤,而且都是年轻人,正当适婚适育年龄,地区倒也没有为难年轻人,在那间临时征用的简陋的地区指挥部里,有很多年轻人像我们这样拿到了这张准予生孩子的令牌。所以,我们的孩子,出生于83,84,85年的有很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的这张准生证,签发的日期是1984年1月22日。我的女儿1985年3月6日出生,在规定时间内生了孩子,总算没有浪费一个生育名额。之所以这样说,因为那时候准生证的生育期是有期限的,在规定期内没有生名额就要作废的。是又要重新排队领证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如今再来看这张证,是不是有点好笑?短短几十年,人的观念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着实让人有点意外!想不到啊,根本想不到。</span></p> <p class="ql-block">  这张证是我女儿出生当天先生去办的。别小看这张证,它可是关乎你的公职、你的收入的重要证明。</p><p class="ql-block"> 孩子已经生了,下面要做的就是计划生育。要保证不计划外怀孕,不超生。这张证告诉你,你不可以生二胎,连怀孕都不被允许,这是你的一个承诺,相当于你的一个保证书。如果有计划外二胎,那是要开除公职的。我所知道的就有一个地方上的教师因为生二胎而被开除回家了。我的大学同学中也只有一两个因为符合政策而生了两个孩子,其余都是清一色的独生子女。</p> <p class="ql-block">  “独生子女证”, 这张证非常鲜艳醒目 ,红色塑料封套,烫金大字,落款是江苏省。现在我们这些50后、60后,70后估计每家都珍藏着这张证吧!“只生一个好”“一胎光荣”,这样的宣传教育根深蒂固,我们也都受过高等教育,对党的政策是衷心拥护的。计划生育是国策,领“独生子女证”光荣,不为国家添麻烦,自觉遵守“国策”的信念深入人心。况且,凭这张证,每个月还可以领六元的“独生子女费”。在八十年代中期,六块钱说多不多,但说少也不少了,每个月按时打到卡上,何乐而不为?</p> <p class="ql-block">  这个证很好理解。有了工作,就加入了工会组织,发给你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会员证。这是唯一一个国字头的证。</p><p class="ql-block"> 打开以后,左边是一句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口号‌。马克思恩格斯用它代替了正义者同盟之前的口号“人人皆兄弟”。右边记录着你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出生日期,入会时期、发证日期,发证单位。这张证是仪化教育工会发的,发证日期是87年四月。距今已经38年了。从照片上看,那时候的我还很年轻。</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仪化工业联合公司借书证</span> ”,这个证很好理解。当时的仪化,业余生活丰富多彩,仪化图书馆在当时的仪征甚至是扬州都是一流的。因为大学生多,招的工人至少高中学历,文化层次普遍较高。而且那时的我们,年轻,学习劲头也足,下班后到图书馆看书成了业余时间的首选。图书馆里藏书多,种类全,满足了广大职工的阅读需求。发证日期是91年。我们经常光顾图书馆,有几次写教育论文也去找资料,借书证帮了大忙。现在回想起在图书馆阅读的情形还是激动不已,那种良好的阅读氛围对人的影响和熏陶是润物无声式的。</p> <p class="ql-block">  这是四年前我重返仪化时的图书馆。几十年了,它还是安安静静地伫立在生活区的一隅,以它的庄严肃穆宽敞安静接纳每一个前来读书的仪化人。可惜我已经离开久矣!不过我在我现在所在的城市图书馆也办了借书证,隔三差五我会去更加高大上的图书馆坐上几个小时,读读书,用文字使自己的内心沉淀。</p> <p class="ql-block">  这是办于1989年的游泳证,这可不是每个职工都有的,想游泳的才会有。仪化的游泳馆当时在方圆几百里都是有名的。设备先进,设施齐全,游泳池更是以一池清水吸引了众多游客。每到夏天,泳池里挤满了来游泳的人,傍晚的泳池更是人声鼎沸。还有冬天,馆里开着暖气,池里游泳爱好者如鱼得水。<span style="font-size:18px;">更主要的是,游泳馆里有一个很大的儿童泳池,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在爸爸妈妈的带领鼓励下,很多孩子在这里学会了游泳,</span>女儿也是在这里学会了“狗刨式”,而我这个旱鸭子却怎么也没有学会。哎,白白浪费了家门口的这汪池水。</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张考试证。是先生参加理工英语高级职称考试的准考证。考试要有准考证天经地义,现在各种各样的考试依然要准考证。我做过多年的毕业班班主任,带了多少年就给学生发了多少年准考证。这是一张最常见的证,不值得多写。</p> <p class="ql-block">  我自己都没有想到,我还保留着一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超龄离团证”,而且居然把它保存得这么好。 </p><p class="ql-block"> 发证日期是1986年4月。本人1972年入团,到1986年离团,团龄14年。可惜,团员以后没有继续追求进步,以致所能回忆起来的荣光就是这十几年的团员生涯。让各位见笑了!</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张普及法律常识结业证。86年由仪化公司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颁发。那个年代,特别重视学习法律,普法宣传也很到位。那时公司会举办普及法律常识的培训班,每个职工都需要参加普法培训,通过结业考试后拿到结业证才是法律常识过关。我清楚地记得那一次的普法考试,我拿了高分,没办法,那会儿年轻啊!二十几岁的青年人,记忆力强,这点考试不在话下。可是这一张结业证我怎么也保存了近40年呢?</p> <p class="ql-block">  自行车还要有行车证,今天的年轻人肯定是想不通的。这张证由仪征市公安局发于1990年。</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要买一辆自行车也是家庭的一笔大开支,无异于现在家庭买辆小汽车。毕竟每个月的收入只有二三百元啊!因为在1989年底,前一辆自行车被盗,上班,接送孩子等都不方便,急于新买一辆代步。于是节衣缩食地买了一辆金狮牌自行车。当时金狮自行车可是非常吃香的哦!如果当时的自行车有段位的话,那金狮牌可以媲美于现在的汽车奥迪。</p><p class="ql-block"> 购车时间是90年2月20日,应该是刚刚过完春节不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行驶证上有哪些行车须知?请看这张照片。</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汽车驾照上有没有这些规定?我想它的作用应该类似于现在的汽车驾照吧!</p><p class="ql-block"> 在这张证里面还夹着:</p><p class="ql-block"> 一张购买自行车的发票。牌子:黑色金狮。尺寸:26吋。价格:251.75元,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购车日期:90年2月20日。</p><p class="ql-block"> 一张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江苏省分公司的自行车保险单。保险期:一年。从90.2.21到1991.2.20。</p><p class="ql-block"> 一张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保险费收据。保费:2.5元。</p><p class="ql-block"> 一张仪征市公安局自行车管理收款收据。管理费:1.5元。</p><p class="ql-block"> 一张江苏省税务局自行车车船使用税定额完税证。保费:4元。</p><p class="ql-block"> 看看,是不是很慎重?与今天购买汽车的手续及程序是不是差不多?也能理解,那时候自行车是家家户户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一辆自行车也是一个家庭的主要财物,不亚于现在的汽车。</p><p class="ql-block"> 说个题外话:这辆自行车买到家只有半年,就又被偷了。那会儿偷自行车的还是很多的,真是欲哭无泪。再一次陷入极不方便的境地,上班接孩子,全靠走路,脚底恨不得带个风火轮。</p><p class="ql-block"> 但生活中总有意外让人惊喜。自行车被偷的大约半个月后,居然又被我先生找回来了。此是后话,下次专门赘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的工作证。由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颁发。蓝色,烫金,封塑,看上去就很正式,日期是1985年,跟随我已经40年了。记得当年拿到它的时候,心里还着实激动了一阵子,因为从此自己就有了正式的身份。这个证很重要,出差住宿,办个什么事,拿出它就可以了,所起作用类似现在的身份证。 因为重要,它也就成了上述诸多证中与我关系最亲密的一个。它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我的包包里,跟着我在仪化到省城走四方,陪伴我从青年到中年进老年。它见证了我全部的职业生涯和退休生活,它是我的好伙伴,好战友。现在它依然被我经常带在身边,里面夹上身份证或者一点零钱,给予我生活上的方便。</p> <p class="ql-block">  以上就是我保存的一些证,我用一个晚上的时间写完了它们。再仔细想想,没有写出来的证还多了去了。比如毕业证、学位证,这也是很重要的两张证。再比如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身份证,那可真是哪哪哪都必不可少的重要明证,没有它,会寸步难行。还有一路走来的各种职称证:一级教师,高级教师的资格证,这也是自己工作能力的重要证明。还有诸如:外出参加教研会议的出席证、省级教学研讨会的听课证、市级高考电视讲座的主讲证、高考送考老师的出入证、三次高考阅卷教师的资格证、教代会的代表证、参与南师大招生的准入证、市级高三语文学科组的工作证,等等,都与职业有关,不一而足。</p><p class="ql-block"> 想想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就是这样与证结缘,用证来证明自己,被各种证带动着向前。现在的年轻人估计一定还是这样的吧!只不过他们的证会比我们的更新潮更贴合时代,比如自行车证一定会会换成驾驶证!但他们的证绝不会比我们少,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有了证,能帮助他们在竞争中找到自信,以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而不变的大概就是这些大大小小的越来越精致的证了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