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行走山丹长城是火燕怡然非常快乐的一段经历!宁肃老师说:山丹长城能走就走走吧,去那里走长城不容易!但山丹长城300多公里,我们只走了26公里,这是最容易走的一段长城,不知道此生是不是还有机缘继续行走山丹长城的其它段落。</p><p class="ql-block">我们从山丹长城博物馆走回到峡口古镇,立即开车奔武威!武威,河西四郡的最后一站,我们终于又来了!</p> <p class="ql-block">说是又来武威,是针对于50多天前我们从连霍高速进疆,在武威服务区停留。虽然只是短暂停留,但心里已满是兴奋!</p><p class="ql-block">武威即凉州:公元<span style="font-size:18px;">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各置一刺史,武威郡属凉州刺史部,凉州之名自此开始;</span>公元前121年,汉武帝为显示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在原休屠王领地置武威郡,这便是武威得名之始。</p><p class="ql-block">凉州是凉州词的发源地,唐代两首著名的《凉州词》就诞生于武威,描述了这一地区的边塞风光和战争残酷。</p><p class="ql-block">王瀚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p><p class="ql-block">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p> <p class="ql-block">我们到武威时已是夜色阑珊,导航直接到武威最壮观的南城门楼附近,入住于南城门左侧的紫云阁酒店,旁边就是明清一条街呀</p> <p class="ql-block">到武威吃什么,三套车啊!武威三套车由凉州行面、卤肘子肉、冰糖红枣茯茶组成,在西北闻名遐迩。但是,据说吃到正宗的三套车得去北关市场,我们没有那个闲心,早己经饿得小胸贴后背了,看到宾馆对面有一饭店很火,得,就是它了!我们点了三个菜,服务员说两个菜足够!这两个菜有荤有素菜量足味道好,令我们大快朵颐,真不错!武威人,挺实在!</p> <p class="ql-block">吃完饭,我们逛逛明清街夜市,人不多,小吃也没有啥特色,再说了,我们刚刚吃得饱饱的,还有啥心思吃小吃呢?还是看武威南城门楼夜景吧!</p> <p class="ql-block">——武威南城门之<span style="font-size:18px;">“夜雨打瓦”</span></p><p class="ql-block">武威南城门又名凉州昭武门,是隋文帝为纪念凉州总管卫王杨爽的赫赫武功和功绩所建,始建于隋朝开皇八年(588年),明代重修,城楼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造型古朴雄伟。每当天气晴朗无风时,夜晚登上城楼,可以清晰地听到如细雨在瓦上淋漓的声音,故有“夜雨打瓦”之称,是凉州古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南城门楼可以登临,上面还有博物馆呢!但是晚上不能登临,自然也就不能看展览,至于“夜雨打瓦”之景更是无由欣赏。但是,南城门的夜景已足够迷人!</p><p class="ql-block">武威作为河西走廊的门户、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遥想当年,无数的商队、使者、僧人走进武威、进入中原,悠悠的驼铃声成为这片土地上最熟悉的旋律,那时候的武威,该是怎样一番繁华热闹的景象啊!</p><p class="ql-block">今天的武威,则开启了新时代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在武威的第二天我们有大半天的时间参观武威。行走于武威的土地,就像翻开了一本古老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河西走廊的传奇。武威市的景点包括天梯山石窟、武威博物馆、雷台汉墓、鸠摩罗什寺、文庙等。我们的大半天时间之参观了武威博物馆、雷台汉墓,其它的遗憾留给下一次,武威、河西走廊,我们还是要来的!</p> <p class="ql-block">——鸠摩罗什寺,因一个人的宗教战争</p><p class="ql-block">鸠摩罗什寺是我们的第一站。新疆的旅行中,我们多次与鸠摩罗什“相遇”:在克孜尔千佛洞、在喀什古城、在在若羌楼兰古国……在新疆的旅行中,我们越来越敬佩为弘扬佛法、翻译经典作出重大贡献的两位高僧:唐玄奘与鸠摩罗什!</p> <p class="ql-block">鸠摩罗什寺以罗什舌舍利塔闻名,是佛教文化的重要传承地。鸠摩罗什寺与鸠摩罗什紧密相连,是为纪念鸠摩罗什弘扬佛法、翻译经典的功绩而建造的,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以鸠摩罗什命名的寺院。</p> <p class="ql-block">走进鸠摩罗什寺,首先看到高大的罗什寺塔。此塔为八角12层,高33米,空心砖砌,塔座呈八角形,塔门朝东,最上面一层设一小佛龛,龛内供金佛一尊,是寺内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供奉鸠摩罗什舌舍利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鸠摩罗什寺最庄严肃穆的建筑是大雄宝殿,是举行佛事活动和供奉佛像的重要场所,也与鸠摩罗什弘扬佛法的事迹紧密相关,人们在这里缅怀鸠摩罗什的功绩,感受佛法的庄严。</p> <p class="ql-block">鸠摩罗什(343-413),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高僧,是中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他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7岁随母出家,9岁前往天竺北部罽宾国学习小乘经典,13岁转学大乘佛教。鸠摩罗什通达大小乘经论,声名远播,成为诸国君王争夺的对象。</p> <p class="ql-block">于是,在中国的历史上发生了一次关于鸠摩罗什的宗教战争。</p><p class="ql-block">—前秦王苻坚在公元382年派遣大将吕光攻打龟兹,目的是为了迎请鸠摩罗什。吕光在公元384年攻破龟兹,俘获鸠摩罗什,并将其软禁在凉州。在此期间,鸠摩罗什潜心学习汉语和佛法。</p><p class="ql-block">—后秦王姚兴在公元401年发动战争吞并后凉,将鸠摩罗什邀请到长安,尊奉为国师,并为他修建草堂寺,开辟译经场,组织名僧助其翻译佛经。</p> <p class="ql-block">鸠摩罗什在佛教史上的贡献巨大,他翻译了大量佛经,包括《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等经典,系统介绍了龙树中观学派的学说,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译经成就:鸠摩罗什在长安期间,率弟子僧肇等八百余人,译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等经和《中论》《大智度论》等论,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所译佛经译文简洁晓畅,妙义自然诠显无碍,对中国佛教发展起到重大作用。</p><p class="ql-block">• 培养弟子:鸠摩罗什培养了众多优秀弟子,如道生、僧肇、道融、僧叡等,时称“什门四圣”,他们在鸠摩罗什的教导下,深入研究佛法,对佛教教义的传播和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p><p class="ql-block">• 文化交流:鸠摩罗什的译经工作促进了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创造出义疏学术新体裁,丰富和扩充了汉语词汇和构词方法,其经文内容还成为石窟壁画的来源。</p> <p class="ql-block">鸠摩罗什也设有观音殿。</p> <p class="ql-block">观音殿里的千手千眼观音!</p> <p class="ql-block">鸠摩罗什寺里还有一座甘泉亭。</p> <p class="ql-block">——雷台汉墓,雷神与马踏飞燕</p><p class="ql-block">擂台汉墓,因出土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而闻名,景区内有雷台汉墓、雷祖观等景点。</p> <p class="ql-block">走进雷台汉墓,首先是关于马踏飞燕的美好而悠远的联想!走进雷台汉墓,我们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出土的铜奔马,昂首嘶鸣,三足腾空,一足超掠飞鸟,那种灵动和矫健,展现出大汉王朝的蓬勃朝气与强大国力。它不仅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是武威乃至整个河西走廊在历史长河中重要地位的象征。它见证了汉朝开拓西域的决心,见证了丝绸之路的辉煌,也见证了这片土地上无数次的兴衰荣辱。</p> <p class="ql-block">雷台汉墓之半台戏—</p><p class="ql-block">且慢,我们先听听凉州半台戏吧,这可是濒危戏种。半台戏是武威地区民间流传着的戏曲品种,针对“大戏”秦腔而言,它只是一种民间小曲戏,人们称之为“半台戏”。2008年,凉州半台戏被公布列入甘肃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p> <p class="ql-block">雷台汉墓之雷台观—</p><p class="ql-block">雷台是古代祭祀雷神的地方,为前凉国王张茂所筑灵钧台,因在10米高的夯土堆上建有明代天顺年间的雷祖观而得名。雷台观是河西走廊著名的道教圣地,建于明朝天顺年间,因正殿供奉雷祖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雷台观经历了多次重建和修缮,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所建,并在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雷祖殿为土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式,前后有卷棚,深6.6米,面阔三间13.3米,高10米。</p> <p class="ql-block">观内供奉着风伯雨师和雷祖,建筑风格宏伟,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1993年,雷台观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雷霆观院内有一棵古槐,关于古槐有一个神话传说……</p> <p class="ql-block">雷台汉墓之汉墓—</p> <p class="ql-block">关于雷台汉墓的墓主猜测,有学者根据出土文物推测,雷台汉墓的主人可能是东汉末年的凉州豪族、宛城军阀张绣。</p><p class="ql-block">现在汉墓有两座墓洞,这是1号汉墓。</p> <p class="ql-block">进入墓道,有点胆怯,</p> <p class="ql-block">据说这是墙壁上放置油灯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前、中、后三室的顶都为覆斗式,并以红、黄、灰、白诸色绘成了莲花图案藻井,用墨线勾边。</p> <p class="ql-block">雷台汉墓的墓室墙壁以青、黑两色砖组成各种形状图案,并以红或黑线纹作为壁饰。但我们看不清楚这些装饰,墙壁上不同颜色的墙砖,显示这座汉墓经过多次修缮。</p> <p class="ql-block">雷台汉墓的考古价值极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金、银、铜、铁、玉、骨、漆、石、陶等共231件文物,古钱币近3万枚。其中最突出的是铸造精致的99件铜车马仪仗俑和举世闻名的铜奔马。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东汉时期的艺术水平和工艺技术,也为研究汉代西部政治、军事、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又称“马踏飞燕”、“马超龙雀”,高34.5厘米,长40.5厘米,后腿右足踩一飞鸟,三足腾空,长尾翘举,造型矫健精美,神形兼备,是现实和想象的完美结合,被定为中国旅游标志,也是国宝级文物。但在这里可看不见“马踏飞燕”,在武威博物馆也看不到,出土的原件保存于甘肃省博物馆呢!</p> <p class="ql-block">2号汉墓结构跟1号汉墓结构一样,但什么展示也没有,就不进了。</p> <p class="ql-block">——武威博物馆,西夏专题展</p><p class="ql-block">武威博物馆宛如一部立体史书,承载着深厚的地域文化,以丰富藏品与精心展陈,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彰显历史底蕴与文化魅力 。尤其是关于西夏专题展,这是中国唯一的一座西夏专题博物馆,馆藏丰富,能让人深入了解西夏历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文明华彩——</p><p class="ql-block">武威,这片古老神奇的热士,是由亿万年的天地造化而成。考古资料表明,早在5000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马家窑文化先民披荆斩棘、勤劳创造,开启了走向文明的征程。距今约4000年左有,武威进人青铜时代,发现大量的齐家文化、沙井文化遗存,文明之光照耀着这片士地。</p><p class="ql-block">这是约公元3300多年前的彩陶,文明华彩!</p> <p class="ql-block">大汉扬威——</p><p class="ql-block">两汉时期是武威文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西汉王朝在此设置武威郡,力经济社会发展和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西汉的屯垦成边政策,带来了内地的先进生产技术,促进了武威地区各项产业的发展。养马政策的推行,融合当地雄强尚武的精神,衍生了武威马文化。武威作力河西走廊的重镇、凉州刺史部的治所,在中外商贸和文化思想交流等方面均发挥出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这是西汉时期的青铜鼎。</p> <p class="ql-block">彩绘云气纹陶壶。</p> <p class="ql-block">珍贵的墨书木牍,怎样的木板,怎样的墨迹,竟然保存了两千多年!</p> <p class="ql-block">《王杖诏书令册简》:1981年于武威磨嘴子出土,共26枚,内容共分三部分,包括五个诏书令文件。一、尊敬长老,抚恤鳏寡。二、抚恤孤独、废疾。三、高年赐王杖。四、处决殴役王杖主之乡吏。五、年七十赐王杖。王杖简的发现,对研究汉代尊老、养老制度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文献依据和实物资料,解答了史学界围绕“年七十赐王杖”产生的疑问。</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刺绣。</p> <p class="ql-block">彩绘独角兽</p> <p class="ql-block">五凉文化的崛起:其重要原因就是统治者重视人才,礼贤下士。五凉统治者对一些硕学大儒,不管其是汉族,还是其他民族,不论其是本地的官宦世家,还是流寓河西的著姓大族,都能够“礼而用之”,使其或居庙堂、参政议事,或授以职、从教习文。每遇政权更替,统治者首先做的就是广泛网罗人才,因才擢用。贤能礼遇的传统延续不绝,是五凉文化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p> <p class="ql-block">魏晋时期的绿釉陶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炸珠空心球饰:</span>炸珠工艺是中国古代八大金工工艺之一,汉代就已出现,是金属焊接技术普遍使用之前最常见的首饰装饰手法。这件炸珠空心球饰由数个细小金环组成空心球状,在金环表面装饰单圈由炸珠工艺制成的小金珠。这些排列整齐的金珠不仅是装饰,还起到焊接金环的作用,制作极为精巧,是研究魏晋时期黄金饰品工艺的珍贵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彩绘半身男木俑:魏晋(220-581年)</p><p class="ql-block">1984年武威市凉州区柏树镇旱滩坡墓群出士整木雕刻而成。长脸,突目,棱鼻,张口,着交襟竖领长衣。墨线勾勒眉、眼圈、胡须和衣领纹饰。衣领涂红彩,帽涂黑彩,红唇白牙。人物造型讲究细部雕刻,具有少数民族的特征,是魏晋时期木雕作品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莲花藻井砖:武威魏晋墓出士,长33厘米,宽33.5厘米,厚3.6厘米,泥质红陶,呈方形。表面用黑色施底绘莲花图案,莲叶边沿用墨线勾划,内用桔色和白色填涂,花心用黑色施底,内有7个桔红色圆点,花瓣中间有“宜”等字。</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八乌朝阳彩绘画像砖。</p> <p class="ql-block">通都大邑:公元581年,隋朝建立,通过战争和外交手段先后消除了突厥、吐谷浑等民族对河西的侵扰,维护了凉州一带的安定。由于凉州战略地位重要,唐在此屯驻重兵,后设河西节度使,巩固边防、发展生产。盛唐时,凉州的经济发展到很高水平,成为长安以西最大的都会。</p><p class="ql-block">这是梅花纹金饰片。</p> <p class="ql-block">绿釉梅花纹瓷扁壶。</p> <p class="ql-block">慕容家族: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原居青海的吐谷浑被吐蕃击败逃到武威以南的祁连山。地方官奏报朝廷,暂以南山为界,划给吐谷浑放牧。其后,唐朝又将其安置在灵州(今宁夏灵武)。吐谷浑国王慕容诺曷钵曾娶唐朝宗室女弘化公主为妻,弘化公主死于灵州之后,将她的灵柩迁葬武威南山的青嘴喇嘛湾,其子孙死后也大多埋葬于此。青嘴喇嘛湾墓群成为慕容氏家族墓地。</p><p class="ql-block">这是出土的系列木雕立俑。</p> <p class="ql-block">艺文璀璨:唐代凉州交通发达、商业繁荣,是长安以西的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达官显贵、文人学士多集于此,促进了凉州文化艺术的发展。唐代杰出的诗人岑参、高适、王维等都曾驻足于凉州,武威籍诗人李益更是留下了不少著名诗篇。“西凉乐”、“西凉伎”广泛流行,享有盛名。这些艺术都是先由西域传入,在凉州流传时不断融合中原文化而成。这不仅反映了当时凉州文化艺术的繁菜,而且反映出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盛况。</p><p class="ql-block">这是唐三彩镇墓兽。</p> <p class="ql-block">唐三彩仕女。</p> <p class="ql-block">唐三彩骆驼</p> <p class="ql-block">唐三彩文史佣。</p> <p class="ql-block">唐代铜镜</p> <p class="ql-block">唐代的文化。</p> <p class="ql-block">大夏輔郡——</p><p class="ql-block">北宋时期,党项族逐渐兴起,并向河西地区扩张。公元1032年,李元吴率兵攻取凉州;公元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国,开始了西夏对武威长达一百九十多年的统治。凉州作西夏辅郡,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随着社会渐趋安定,凉州的畜牧业、农业和手工业均得到发展,文化艺术灿烂勃兴。由于统治阶级大力提倡修建佛寺、刊印佛经,佛教广泛流行,盛况空前。</p> <p class="ql-block">改州为府:西夏是以党项族为核心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兴国之初,为解决“兵兴粮匮”的问题,西夏一直把素有“畜牧甲天下”的凉州作为进攻目标,经与吐蕃、北宋、回鹘等近半个世纪的争夺,直到公元1032年终于夺取凉州。1038年西夏建国,凉州升为西凉府。</p> <p class="ql-block">物华万象:西夏统治凉州后结束了武威地区多年的战乱局面,凉州社会经济获得稳定发展。除原有较为发达的农牧业外,毛纺织、制瓷、酿酒等手工业均获得较大发展。商业活动方面,四方商贾云集,物产贩运交汇,西夏从中征取税收,获益颇多。西夏碑载:“武威当四衢地,车辙马迹,辐辏交会,日有干数”,反映了当时商业繁荣的盛况。</p><p class="ql-block">草书西夏文白釉绘缠枝莲纹瓷罐。</p> <p class="ql-block">塔儿湾遗址:位于武威古城乡上河村塔儿湾,1982年以来,当地农民在山坡上取土时陆续发现了一批瓷器,部分瓷器上写有汉文或西夏文纪年、姓氏名字。1992—1993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考古发掘,又发现了大量西夏瓷器及西夏房址。塔儿湾瓷器类型主要有碗、碟、壶、罐、瓮、瓶、釜、钵、灯等,装饰技法主要有素釉、复色釉、印花、彩绘、剔刻釉等,釉色以白釉、褐釉居多,装饰题材有弦纹、水波纹、带状纹、云头纹、点彩纹等几何纹样,有梅花、牡丹、莲花、葵瓣、花叶、草叶等植物纹样,还有天鹅、仙鹤等飞禽纹样。釉面色泽莹润,黑白相间,表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剔刻花和印花手法的普遍运用成为凉州西夏瓷器的显著特点。</p> <p class="ql-block">旋纹黄釉瓷瓶。</p> <p class="ql-block">白地黑彩绘花鸟紋六系瓮。</p> <p class="ql-block">西夏货币和金银器:1987年9月,在武威城内东大街署东巷修建楼房的过程当中,发现一批西夏窖藏遗物,有金碗、金耳环、银锭等,其中数块银锭上刻有铭文,内容有官方审验机构名称、金银器作坊或店铺名称、银锭的重量和成色等。大量西夏银锭的出土,填补了西夏使用银锭无实物的空白,对研究我国货币发展史,特别是研究西夏货币流通、铸币、铸银等方面的情况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铭刻计量银锭,1987年武威城区东大街署东巷出土,银质,长11厘米,宽4.7厘米,厚1.6厘米,束腰形,正面錾刻文字“四十六两六钱四分”,内容为银锭重量,背面布满大小不一的蜂窝</p> <p class="ql-block">穿绿松石金耳链:1987年武威城区东大街署东巷出士,长5厘米。金链以金丝穿绿松石及珍珠组成,一端金丝较粗弯成圆钩,另一端盘绕成螺旋形,中间穿绿松石和珍珠,造型粗放,少数民族特点鲜明。</p> <p class="ql-block">刻花折枝牡丹纹金盏。</p> <p class="ql-block">西夏文“志公大师十二时歌注解”:1989年9月武威新华乡亥母洞出土,写本,长120厘米,高17厘米,卷首完整,内容为西夏人对南朝高僧志公所做《十二时歌》的注解,具有西夏民族特点,是不可多得的西夏语言资料。</p> <p class="ql-block">金刚经:<span style="font-size:18px;">1989年9月武威新华乡亥母洞出土,雕版印本,高19.5厘米,宽9厘米,内容为《金刚经》中的“大乘正宗分第三”和“妙行无住分第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维摩诘所说经:</span>1989年9月武威新华乡亥母洞出土,泥活字印本,高28.5厘米,宽11.6厘米,共存一册54面,保存《维摩诘所说经》下卷中四品的内容。经文卷首完整,有经题为《维摩诘所说经下卷》,经题后有落款,内容为西夏仁宗皇帝的尊号。该版本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早的、最完整的泥活字印刷实物,对确定我国在来代就有活字印刷技术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具有重大历史和科学研究价值,现已收录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凉州会盟——</p><p class="ql-block">公元1244年,在凉州主政的阔端太子邀请西藏佛教领袖萨班来凉州商谈西藏归顺蒙古事宜。公元1246年,萨班赴凉州,他在凉州讲经说法、治病施药,受到当地人尊重。公元1247年,萨班作为西藏代表与阔端在凉州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商谈,将西藏正式归入中央行政管辖,结束了西藏数百年混乱局面。</p> <p class="ql-block">永昌故城:元朝统治凉州初期,沿袭西夏旧制以凉州为西凉府。公元1272年,元分封只必贴木儿为永昌王,在武威城北三十里的地方修建了新城堡,赐名永昌府。后又在永昌府设永昌路,管辖凉州地区。</p> <p class="ql-block">设府兴邦:明朝建立后,在凉州设置卫所、修筑边墙、巩固边防。从内地大量移民,充实当地人口,发展生产。清代改凉州卫为凉州府,修建满城、驻扎重兵,建立军事设施和地方民团,以此巩固统治。</p> <p class="ql-block">青花冰梅瓶</p> <p class="ql-block">褐彩卧美人瓷枕</p> <p class="ql-block">天梯山石窟,石窟之鼻祖——</p><p class="ql-block">天梯山石窟,也称凉州石窟,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张义镇灯山村,地处城南50公里处的天梯山北麓。它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晚期的北凉,距今有1600余年历史,是中国早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被史学界尊为“石窟鼻祖”。</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到武威,怎能不去看天梯山石窟呢?看过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石窟鼻祖”怎能不看呢?可我们实在是没有时间。但是武威博物馆有一个天梯山专题展,我们实在是太幸运了!虽然不能与实地参观相媲美,但也能大致了解其神韵!</span></p> <p class="ql-block">天梯山石窟位于武威城南60公里的黄羊河畔,其山势陡峭、形若悬梯,放名天梯山。山巅白雪皑皑、如云如练,“天梯古雪”为凉州八景之一。石窟中大佛依山而坐,碧波荡漾于脚下、薄云缠绕在山间,构成了山水云佛浑然一体的壮观奇景。清代武威诗人张玿美《天梯山》诗赞:“漠漠青冥不可梯,梯山高出辟层蹊。朝天有路风云合,隐雾何人竹石栖。玉寒万年凭作障,泉源六出各成溪。振衣干仞曾寻梦,一览睛川绿树低”。</p> <p class="ql-block">天梯山石窟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今约有1600年历史。天梯山石窟作为我国早期石窟的优秀代表,形成了佛教艺术史上的“凉州模式”,对我国石窟寺乃至整个佛教艺术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天梯山石窟历经北凉、北魏、北周、隋、唐、西夏、元、明、清的开窟或重修,在各历史时期都留下了诸多艺术珍品。2001年6月25日,天梯山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天梯山石窟造像特点:从北凉时期的第1、4、18窟来看,这三个石窟均在中心柱的四面开龛,窟内的四壁未开龛,而所造的佛像基本上都被安置在中心柱的各个佛龛内,每龛一佛,这就是天梯山石窟群的早期造像特色。</p> <p class="ql-block">独特的形象及服饰:天梯山石窟早期壁画中的人物形象都是比较独特的,其衣着和饰物也都颇具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其衣着和饰物从早期洞窟中剥出的飞天、菩萨和天王等的形象看,这些人物形象与古印度人极其相似,但完全是另一种风韵。第二,壁画中的千佛绘制都比较粗率、简略,并且千佛均画得身体浑圆宽大,头、颈则显得略小,其眉、目、口、鼻、脸面及其所反映的神情逸致,多似普通的汉族人。</p> <p class="ql-block">早期飞天形象给人以笨重粗犷的感觉。从整个飞天的绘制情况看,无论在线描、设色、晕染、造型及神情、意态等方面都很纯熟,表现形式与表现手法都借鉴了古印度技师的绘画技艺,这是天梯山石窟群早期壁画绘制的一大显著特点,也是早期佛教艺术的一种特有表现形式。</p><p class="ql-block">菩萨弯眉大眼,在其眉骨及上眼睑上均加白色点染,从而形成明显的立体效果,采用的是天竺的凹凸画法。上唇线较长,嘴角微翘,衬托出一种自然笑意和妩媚之态。细腰宽肩,臀部丰突出,双肩浑圆,为典型的印度女性体型。</p> <p class="ql-block">武威,这座古老而神奇的城市,是河西走廊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沧桑,闪耀着华夏文明的光芒。踏入武威,就仿佛翻开一部厚重的史书……我们虽然是轻轻掠过,依然被它震撼,为它倾倒!</p><p class="ql-block">——武威,我们还会再来的!</p>